8月20日上午,2025人社大咖聊营商主题活动举行。这场由上海市发改委指导、京沪两地人社部门与上海市律师协会共同主办、界面新闻承办的论坛,把焦点对准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BR)中的“劳工”指标,也聚焦了企业最关切的就业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等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包括政府官员、高校学者、知名律师、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代表在内的六位嘉宾围绕“人社政策创新、服务优化与数字化赋能”展开了一场高密度、金句频出的对话。
在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保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七方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华平担任嘉宾主持人。他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社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需要从制度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开放的良好营商环境。
他强调:“我们不仅要关注政策的制定,更要关注政策的落地实施,确保市场主体和劳动者能够真正受益。”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代爱军分享了北京在人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多项举措。在就业服务方面,北京支持企业扩岗提职,联动多部门在重点岗位扩岗。在市属高校建立就业指导服务站,协调用人单位与高校对接培训、见习或实训岗位。在人才领域,北京连续三年发布境外职业资格目录,并实现国际职业资格的双向互认。在劳动关系领域,北京建成全市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打造集劳动用工风险监测、监察执法、仲裁办案、权益保障、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就业平台,建立薪酬数据年报和季报定期发布制度,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建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在线办理平台,推行仲裁文书电子送达,推出在线智能政策咨询助手“京晓保”,准确率和满意度达 90%以上。
代爱军表示:“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还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近年来,女性职业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李凌云从劳动立法角度阐述了对营商环境建设的理解。她表示,营商环境的建设依赖于法治的完善,除了劳动立法外,《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也协同推进,对就业性别歧视、职场性骚扰等问题作出回应。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专门出台条例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查缺补漏。上海还通过多部门共同发力,切实减轻企业用工成本,如推出生育友好岗,产假和生育假期期间的生育津贴均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产假和生育假期间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申请 50%补贴等。
李凌云指出:“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女性劳动者提供了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优的社会保障。”
当前,上海正对标世行标准,不断优化劳工指标。上海如何能在劳工方面,创新模式,打造全球标杆?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普然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姜俊禄深入解读了世界银行劳工指标测评体系。他指出,北京和上海直接对标世界银行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劳工指标是营商环境中最复杂的指标,需要在保障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之间寻求平衡。
姜俊禄提到:“在营商环境评估中,劳工指标不仅关注法律的完善,还关注实际执行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企业和劳动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
近年来,上海面对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推出系列针对性举措。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从人工智能产业角度分享了对营商环境的看法。他提到,中国提出的人工智能平权理念,以及通过开源技术营造的低成本营商环境,让人工智能能力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他还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而是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标注员等新兴的职业。他呼吁大家关注新技术趋势,如具身智能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物体具备人工智能能力。钟俊浩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能够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
北京国际人力资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菲菲从企业角度分享了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她表示,作为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多年来与人社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帮助。上海人社部门通过务实举措,如 15 分钟就业服务圈等,帮助企业与员工更好地对接需求。在技能培训方面,政府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需要共同努力,解决技能错配问题,打通从培训到就业的壁垒。
宋菲菲指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就业环境。”
本次“智汇人社共襄营商”2025人社大咖聊营商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上海人社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嘉宾们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各方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为下一步的实践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上海人社部门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不断推进人社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为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