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睿数据上市五年:业绩大变脸、股价长期破发

究竟是什么,让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陷入如此困境?这五年间,博睿数据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 | 啸 天

8月17日,北京博睿宏远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睿数据”)迎来其登陆科创板的五周年纪念日。五年前的8月17日,作为国内APM(应用性能管理)领域的领军者,博睿数据头顶“APM第一股”的光环,承载着无数投资者的期待,以65.88元/股的发行价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征程。上市首日,其股价一度飙升至220元/股,市值突破200亿元,风光无两。

然而,五年光阴荏苒,当初的“明星”早已褪去光环。回望这五年,博睿数据业绩“大变脸”,从上市前盈利稳健的高增长企业,滑落至连续多年亏损的泥潭;其股价更是在上市首日创出新高后便一路下挫,长期处于破发状态,较最高点跌去近九成,百亿市值灰飞烟灭。那些在最高点追入、甚至在发行时就已认购的投资者而言,这五年无疑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当五周年的里程碑悄然而至,「数智研究社」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陷入如此困境?这五年间,博睿数据到底经历了什么?

1

从盈利明星到亏损泥潭:一部业绩“变脸”史

要理解博睿数据的陨落,必须从其核心业务和上市前后的业绩巨变说起。

博睿数据的主营业务是APM,即应用性能管理。通俗来讲,就是为企业提供一套“数字世界的听诊器”,实时监控网站、App、小程序等各类线上应用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卡顿、崩溃、访问慢等问题,能迅速定位并帮助企业解决,保障用户体验。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这无疑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黄金赛道。

上市前,博睿数据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1.47亿元、1.8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65万元、5776万元、7634万元,营收和利润均保持着稳健的双位数增长。正是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支撑起了其在科创板的高估值。

上市似乎成了一道分水岭。从2020年开始,博睿数据业绩急转直下,盈利能力迅速崩塌。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公司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净利润由盈转亏,录得亏损3626万元。亏损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2022年,亏损扩大至8746万元;2023年,亏损进一步攀升至1.26亿元。2024年,全年净亏损约1.1亿元。粗略计算,上市后四年时间里,博睿数据累计亏损超过3.5亿元,几乎将上市前多年的利润积累全部吞噬。

业绩“变脸”的背后,是其商业模式在激烈竞争下的失灵。一方面,博睿数据为了在日益“内卷”的市场中争夺客户,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4737万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1.6亿元,四年间增长237%。同时,为了追赶技术潮流,研发投入也持续加码。高昂的销售和研发开支,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垮了公司的利润表。

另外,在博睿数据所处的APM赛道,不仅有听云、OneAPM等老对手,更面临着来自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巨头的“降维打击”。这些巨头将其APM产品作为云生态的一部分,以更低的价格甚至免费的模式提供给客户,极大地冲击了博睿数据这类独立厂商的定价能力和市场空间,导致其毛利率持续承压。

比利润亏损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持续恶化的现金流状况。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3019万元、-5601万元和-5060万元。这意味着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无法产生正向现金流,需要依靠融资“输血”维持。这对于一家软件企业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表明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吸引力与回款能力正面临严峻挑战。

从一个盈利稳健的行业领军者,到深陷亏损泥潭、依靠融资续命的追赶者,博睿数据的这五年,业绩的“变脸”让人唏嘘。

2

从宠儿到弃子:超百亿市值蒸发

如果说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的内核,那么股价就是资本市场给出的最直接、最残酷的评分。在这场长达五年的大考中,博睿数据无疑是一个“差等生”。

上市即巅峰,是博睿数据五年股价走势最精准的概括。

2020年8月17日,博睿数据以65.88元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在当时的市场热情下,开盘即暴涨至200元,盘中最高触及220元/股,相较发行价涨幅高达234%。当日收盘价为185元/股,总市值高达170亿元。那一刻,无论是中签的散户还是参与其中的机构,都沉浸在财富盛宴的喜悦之中。

然而,巅峰是短暂的,幻灭却来得如此之快。上市初期的短暂冲高后,博睿数据的股价便开启了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更准确地说,是一路跌跌不休的熊途。

破发,成为了这家公司股价表现的“常态”。 上市仅一年多,2021年底,其股价便已跌破65.88元/股的发行价。此后,除了偶尔短暂的反弹,大部分时间都在发行价之下挣扎。2024年初,博睿数据股价跌至20.18元/股的历史新低。截至2025年8月20日收盘,博睿数据收报69.48元/股,总市值不到31亿元。

股东们也“用脚投票”。「数智研究社」翻阅历年财报发现,上市初期曾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的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身影,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消失。专业投资者撤离,往往预示着他们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不看好。

限售股解禁期满后,公司重要股东,包括一些创始团队成员和早期PE/VC机构,便陆续开启减持之路。虽然减持是股东的合法权利,但在公司业绩亏损、股价低迷的背景下,重要股东的持续卖出,无疑会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被解读为“内部人也不看好公司未来”的信号。

博睿数据的案例,是众多科创板公司“上市即巅峰”的缩影。资本市场的估值,短期看的是故事和预期,但长期看的必然是业绩和价值。当一家公司无法将上市时描绘的宏伟蓝图兑现为持续增长的业绩,无法构建起足够深厚的护城河时,无论当初的故事多么动人,最终都将被市场抛弃。

对博睿数据而言,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如何尽快走出亏损的泥潭?如何重建商业模式,恢复市场信心?这些都是摆在管理层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下一个五年,博睿数据是会触底反弹,还是继续沉沦,我们拭目以待。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