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复盘:全自主突围与380亿“赛场经济”崛起

《科创板日报》8月20日讯(记者 李明明)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等共26个赛项中展开了487场比拼,产生了26枚金牌。

田径赛场的激烈角逐,到足球格斗等项目的趣味对抗,再到贴近真实应用的场景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银河通用、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星动纪元、星海图、千诀科技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全自主导航、运动控制、场景适应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与发展潜力。

然而,这场运动会的意义不止于赛场上的精彩瞬间。为了复盘赛事,《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众多机器人企业、高校和科研团队、投资人等,试图呈现来自最前沿的产业观察。

赛后复盘可以看到几个明显趋势: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在动态平衡、环境感知和多机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比赛中频繁出现摔倒、动作失误、反应迟缓等情况,但也因此明确了后续研发的方向。

众多参赛团队在赛后交流中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将加大在传感器、算法和硬件设计上的投入。同时,全自主导航和运动控制被普遍视为研发重点。具身天工Ultra在田径项目中完成全程自主奔跑的表现,让更多团队看到了这一方向的可行性与潜力。

从商业角度看,机器人运动会也已显现价值:赛事吸引流量与赞助,教育市场联动增强,“赛场经济学”逐渐成型。赛事还直观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医药、酒店、仓储等领域的潜力,推动更多企业投入,加速其走向市场。

全自主能力:从“遥控”到“扔掉遥控器”

跑步竞技赛无疑是本次运动会的热门看点,而宇树和具身天工Ultra赛队,几乎包揽了该类赛项的前三。

其中,“具身天工Ultra”是本次1500米赛跑中唯一一名全程自主无人工遥控奔跑的选手。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魏嘉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这是具身天工Ultra继机器人马拉松大赛采用UWB半自主导航后的又一升级,实现了复杂动态环境下实时环境理解与自主运动规划。

“在具身智能进化的道路上,扔掉遥控器绝非简单的功能取舍,而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拥有自主‘大脑’的跨越。遥控操作的本质,是让机器人临时借用人类的大脑,由操作员代替完成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并辅助动态平衡控制。全自主模式,则意味着需要机器人靠自身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自主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魏嘉星分析。

关于本次运动会天工的表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运动控制负责人郭宜劼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本次的成绩达到了预期。他提及,此前对于不同场景准备了不同方案,跑道场景采用自主移动方案跟踪跑道线。

针对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这一行业研发重点与难点,郭宜劼谈及了团队在技术攻坚中的突破方向与关键进展。

他指出,团队首要攻克的是两大核心技术问题:其一,实现高速移动状态下对跑道线的稳定识别,解决动态场景中视觉感知的准确性问题;其二,在完成识别的基础上实现稳定跟踪,这需要机器人具备高速移动与方向稳定控制的协同能力,确保运动过程中的姿态与轨迹精度。

除上述核心问题外,团队还通过感知与移动算法的融合,实现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自主移动;同时借助实时物理感知与语义感知技术的结合,达成了无图语义导航,摆脱了对预设地图的依赖,提升了导航场景的适应性。

郭宜劼特别提到,算法层面的积累是团队的重要优势——依托较早开展人形机器人自主导航算法研究的基础,团队结合人形机器人独特的运动结构与步态特点,针对性开发了适配性更强的算法体系,这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

谈及未来发展,他表示团队将持续推进通过算法迭代,进一步强化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移动与无图导航场景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本次参加运动会田径比赛的朗毅机器人也使用了全自主方式,并参加田径1500m,400m,100m项目,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朗毅依靠自主研发的具身小脑模组来实现全自主无遥控,该系统可将机器人全身每个关节纳入避障控制范畴,无需人为遥控,就达成自主行走以及稳定躲避障碍物的效果。

业内普遍认为,全自主无遥控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因为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通用劳动力”,而只有实现全自主无遥控,才能够使其在各种复杂真实场景下灵活执行多样化任务,充分发挥出通用劳动力的价值。

朗毅机器人方面判断,全自主无遥控是行业大趋势,但人形机器人自主导航的技术难度大、门槛高,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人形机器人要进入千行百业落地应用,而真实场景具有很高的丰富程度和复杂性,导致人形机器人的导航远比自动驾驶困难。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在本次运动会现场表示,宇树的H1其实也具备了不用遥控器的能力,但因为策略不同,为追求速度,宇树最后在赛场中仍然采用了遥控策略。“下次比赛我们肯定是自主的。”

首程控股机器人领域投资人许彪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全自主无遥控”是具身智能技术走向真正落地的关键分水岭。虽然在当前的赛事环境中,遥控机器人在速度表现上往往更具优势,但全自主系统代表的是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能力,这才是实现真正商业化、规模化应用的必要前提。

比赛中设置0.8系数来对自主系统“补偿”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技术难度和产业价值的认可。毕竟在实际场景中,没有人能实时遥控机器人去迎宾、送货、作业。“只有自主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才能真正融入城市服务、制造工厂、家庭场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许彪说。

各领域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展示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田径之外,不同企业的机器人在多个项目中展现了各自的运动控制优势。

宇树科技凭借高速稳定的奔跑能力表现突出;加速进化承担了全场足球项目,展现出强大的对抗性与协同控制力;松延动力在自由体操、跳远、舞蹈等项目中展示了柔性控制与动态模仿的能力;星动纪元的L7则在跳高项目中打破纪录,其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关节扭矩动态调整,完成“零半径转弯”等高难度动作。

许彪分析,整体来看,各家公司均有亮点、各擅胜场。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技术展示与产业联动,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能看到国产机器人在运动控制上的跃升与突破。

谈及中国人形机器人当前在运动控制方面的水平,他认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特别是在步态生成、平衡控制、动作复现等方面进步显著。但在控制系统泛化能力不足、能耗控制效率偏低,以及在复杂异构场景中的迁移稳定性等方面,尚待提升。

那么,作为投资人,如何看待在人形机器人估值模型中,运动控制能力大概占多少权重?

许彪认为,这取决于企业的定位。对于做平台型人形机器人企业,“我们会将运动控制能力的权重设置在30%–40%左右,因为它直接决定了通用性和平台能力的上限;而对于面向特定场景应用的企业,权重则会在15%–20%之间,更看重其与任务绑定的‘操作+感知’能力。”

朗毅机器人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从运动会情况来看,部分企业为了提升机器人参赛性能,对硬件和运动控制算法做了深度定制与仿真,让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跑步、体操、跳远等运动项目。

**“这场赛事对运动控制意义深远,不仅集中展示和检验了各家技术水平,也让企业看清差距、便于改进。多样化项目推动机械结构、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创新,带动运动控制迭代升级。同时,赛事吸引更多企业和科研力量加入,推动产业整体加速落地。”

赛场经济学:从“表演”到“生意”

在表演环节,加速进化和宇树成为全场焦点。5V5足球赛中,AI球员传球精准;搏击擂台上,两台机器人拳脚对抗、动作凌厉,甚至出现摔倒后的“挑衅”,现场氛围热烈。这些场面背后,折射出人形机器人正在打开的巨大市场空间。

机器人运动会的娱乐外壳下,潜藏着可观的商业价值。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透露,公司今年6月主办的机器人足球联赛座无虚席,全网流量近3亿,并已吸引赞助商参与。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元,销量从0.4万台激增至27.1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与赛事热度形成共振。

在“尚无明确落地场景”的质疑声中,运动会正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赛场赛道”。足球、舞蹈、格斗等项目不仅展示了技术突破,也让“赛场”本身成为机器人可感知的落地场景。

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表示,赛场既是技术的“试炼场”,也是商业价值的放大器,赛事要求倒逼核心技术迭代,同时降低大众认知门槛,吸引赞助商入局,并衍生出赛事IP、展演等新形态。

赵维晨还提到,本届足球赛参赛队伍多来自全球顶尖院校,基于加速进化的硬件平台开发了算法与agent,并对系统开放度提出了要求。这不仅推动了软件迭代,也让足球场景中锻炼出的运动、感知、导航和决策能力,具备迁移到家庭陪伴、工业操作等现实场景的可能。

有投资人直言,机器人足球已是一条完整的商业赛道:门票、版权、赞助、转会、青训一应俱全,“不再需要寻找场景,因为它本身就是场景。”

格斗项目同样如此。当两台45公斤级机器人在八角笼里以12 m/s速度互搏,观众消费的不再是“机械表演”,而是与人类搏击同构的竞技内容——有量级、有排名、有解说,门票和直播版权可直接变现。同时,格斗对瞬时扭矩、抗冲击、故障自修复等提出极限要求,也将电机、伺服、材料、电池等前沿成果一次性推向量产临界点,未来可像F1赛车技术一样向工业臂、物流车甚至电动车降维应用。

场景落地:工厂、酒店、医院“真刀真枪”

在本次机器人运动会的场景赛中,精心设置了工厂、仓储中心、医院、酒店四大场景。这些场景的选取并非偶然,它们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最为广泛、且实际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在工厂中,机器人可协助完成精密装配、物料搬运等重复性劳作;在酒店,则能提供客房服务、宾客引导等个性化服务。

场景赛的设置,既为机器人提供了贴近真实应用的竞技舞台,也直观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实用价值与发展潜力。拿到奖牌的队伍多为在真实场景中做到了商业化落地的机器人企业,其日常的技术积累为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场景赛—医院药品分拣技能竞技”决赛中,银河通用Galbot队以10分22秒夺冠。银河通用方面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赛项竞争激烈,自主化操作难度极高,赛题聚焦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需要机器人自主识别处方并完成分拣。整个过程,Galbot队实现了全程零遥控、完全自主运行。银河通用表示,分拣只是起点,未来将继续推动自主机器人在零售、工业、服务等场景的落地。

清华大学学生团队在酒店清洁技能赛中表现出色,其机器人搭载千诀类脑大模型,全程以全自主模式运行,无需远程操控,仅依靠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最终以满分成绩完成任务。

参赛团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酒店是商业服务中体量最大、需求最复杂的场景之一,高动态、高复杂度的环境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应用的必争之地。

千诀科技CEO高海川亦表示,参赛是基于技术优势和落地场景的双重考虑。“自主决策让我们的机器人具备更强泛化能力,不惧现场干扰。我们重点面向高动态、高复杂度的商业场景,而酒店正是其中规模最大、需求最旺盛的领域。这次比赛也帮助我们验证了商业化的可行性。”

二次开发让赛道变实验场

在赛场上,来自高校和各前沿科研团队的参赛队伍成为一大亮点。

“华电-铁甲钢拳队”代表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其参加了机器人自由搏击项目,并获得了亚军,这是本次赛事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强调人形机器人的综合机动性、平衡能力与实时决策水平,要求参赛机器人在限定场地内完成攻防对抗。这不仅考验了参赛队伍对机器人运动控制上的技术实力,也展示了机器人在复杂对抗场景下的灵活性与智能水平。

北京精准领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代表队,本次参加了田径100米和400米的比赛。据该队代表杨帆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其选用了宇树G1型机器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整机进行了轻量化改造。与全尺寸(身高1.8米)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田径400米取得了预赛小组第二,总成绩第18名。

“关于二次开发的意义,首先是可以提高比赛成绩,第二是可以采集大量数据,为后期机器人的整机设计优化与改装提供实用方案,让未来应对不同场景应用的机器人可以更好的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杨帆说。

在本次运动会单机舞蹈比赛中,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Unitree战队荣获冠军,战队“通小舞”机器人既展示了中式古风、太极的部分动作,也表演了西式的恰恰、交谊舞、摇摆舞动作。其领队对记者表示,选择舞蹈项目源于研究院在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交互和物理交互方面有很长时间的积累。谈及参加本次运动会的意义,他表示,比赛过程中实际会出现的问题,对研究员走出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会倒逼思考,否则这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发现的问题。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