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来中国转了一圈:AI比赛已经结束了

中美AI差距究竟还有多大?

现状来看,美国后继乏力,比赛可能已经结束了。

这就是一个美国专家,近期来中国转了一圈,然后回国后被万千美国网友议论的最新结论

而且这个结论,不少美国人由衷认同,因为论据核心主要涉及——

电力能源基建

美国电网如此薄弱……而且硅谷一帮科技公司又必须短视地追求利润,没人有效投能源基建

逻辑是什么?AI竞争的最大关键是能源问题,但该问题在中国已被解决,原话是“中国电力稳定安全又便宜……”

虽然吧,捧杀的嫌疑不小,但也算是一个新角度,可以透过这个热搜热议,看看AI发展背后容易被忽视的电力能源挑战。

AI专家被中国AI震撼

这个专家也是个华人,名叫Rui Ma,是科技播客Tech Buzz China的创始人兼分析师,同时还是独立天使投资人。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播客主要研究的话题,和中国科技相关。

Rui Ma 2004年本科毕业于UC伯克利,在校期间主修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辅修工商管理。

之后的十余年当中,她先后获得了4个硕士学位,包括清华和欧洲商学院的两个EMBA、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教育学学位和哈佛的心理学学位。

这次Rui Ma来中国,一开始是出于私人目的参观WAIC,但当她向团队提及此事时,团队成员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Rui Ma的WAIC行程一共五天,其中五个小时参观展览,其余时间在参加BAT、独角兽以及初创AI企业组织的活动。

Rui Ma表示,中国AI企业实力雄厚,但由于产品和服务定价较低,实现盈利比较困难。

美国专家来中国转了一圈:AI比赛已经结束了

同时,中国正在加倍重视利用制造业优势,将AI融入产业链条。

美国专家来中国转了一圈:AI比赛已经结束了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中国在AI发展当中有一个优势让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那就是能源

Rui Ma表示,在中国,能源问题被视为一个已解决的问题,中国大规模投资核电、水电等可持续性能源,拥有了安全低成本的电力供应体系。

Rui Ma还向网友介绍,在中国的任何地方,能源供应都被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人们还在AI带来的功耗增长和电网限制之间进行争论。

美国专家来中国转了一圈:AI比赛已经结束了

而AI竞赛的尽头是电力,恰恰就是电力,所以马睿认为,在AI竞速当中,美国要落后了。

AI竞赛的尽头是电力

有一说一,AI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重要性。

早在所有大模型还在卷Scaling Law时,ChatGPT就被曝出日耗电量≈美国1.7万家庭日耗电量,堪比“吃电怪兽”,更不必说如今还要追求更加耗电的模型推理了。

显而易见,AI越发展,用电只会越来越多。一旦电力跟不上AI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如供应AI数据中心),谁就会在这场未来竞赛中落于人后。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预计在未来几年,中美两国将是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最大的国家,而且两国将是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增长最重要的地区,合计占到2030年全球增长的近80%。

但在电力能源的问题上,太平洋两边有点反差。

美国这边,电力情况确实是日常痛点和老生常谈槽点了。

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电力老化。相关报告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基础设施评估报告,该报告至今仍被美国官方机构四处引用:

美国电网大部分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70%的输电线路已使用超过25年,接近其通常50至80年的使用寿命终点。

换句话说,其老化的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需求,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日益增长的建筑和交通电气化。

更要命的是,即使美国各地想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源转型委员会(ETC)在2024年的《加速电网建设:能源转型的支柱》报告中明确指出,虽然输电线路的实际建设阶段通常只需要1-2年,但一加上规划和许可流程,最后通常需要至少10年才能完成建设。

而且该报告直接点名了美国(下图为美国近几年等待接入电网的项目总容量):

尽管全球各地都面临项目迟迟未上马这一问题,但美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目前其等待连接的项目数量与2020年相比翻了一番。

可以说,审批流程缓慢已经成为阻碍美国电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连美国Power Line Systems总裁兼CEO也表示,要想获得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许可实在是太难了:

要建设一条输电线路,你至少要联系47个不同的联邦机构。除了响应缓慢之外,这些机构通常不会协调工作,经常给出完全相反的说法。

而除了底子不好,美国电力在储备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根据《财富》杂志援引能源分析师David Fishman的说法,中国的电力资源备用容量比例通常维持在80%到100%之间,相比之下,美国大约只有15%。

这也导致美国一些地区一遇上天灾这样的突发事件,就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停电,甚至后续电价飙升的情况。

类似几年前的德州大停电事件,想必美国人民也是记忆深刻。

甚至连马斯克这样的商人也是嗅到了这里头的门道,旗下特斯拉后来更是直接下场造“虚拟电厂(VPP)”——

他们与PG&E合作推出的VPP计划,向符合条件的Powerwall用户支付费用,让其在用电压力大时向电网输送额外的电力。

所以说,正是因为用电这事儿关乎百姓日常生活,所以美国人民才对其尤为敏感、在意。

反观国内这边,美国遇到的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电力老化就不用多说了,从2011年起,中国还超过美国,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生产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统计,中国2022年的发电量就接近9000TWh,不仅是美国发电量的两倍,而且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以上。

当然,抛开更多其他因素不谈,造成中美两国电力差距最关键的还在于主导者不同——

相较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统一规划调度,美国这边目前在AI基建上进行投入的,基本还是以大型科技公司为主。

而公司往往都更注重个人利益,短视也是在所难免的(doge)。连美国网友也承认这一点,“升级基础设施不会像股票回购那样带来快速短期收益”。

美国专家来中国转了一圈:AI比赛已经结束了

硅谷短视正在毁了美国AI,而且也在阻碍AGI实现。

Hinton最近,又发声了。

Hinton:AI公司太短视

AI教父Hinton,最近访谈里,怼的就是硅谷科技公司——不可能相信这帮人负责任地搞AGI,一个个都太短视了。

他对《财富》杂志表示,科技行业的领导者在开放AI技术时都只关注短期利益,根本不在乎AI的终极结果。

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也是如此,在Hinton看来,他们同样只关心眼前的工作,而不是这个研究的最终结论。

有网友表示,自己完全赞同Hinton的观点,并痛骂那些科技企业都是白痴,回复中也有网友表示认同,并特意点名奥特曼和扎克伯格。而Hinton提到的“终极结果”,极有可能涉及AI安全。

长期以来,Hinton一直在警告,没有护栏、随意进化的人工智能是十分危险的。

Hinton认为,科技公司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看待自身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方式。

实际上,Hinton现在多少已经对硅谷失望透顶了。

这或许也是老爷子WAIC期间克服腰疾不远万里跨洋飞行,也要到上海宣讲AI安全、“养虎为患”的原因。

发展可信赖负责任的AGI,不是没有希望,但Hinton用脚投票,希望——

希望在中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