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在意媒发文: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中意、中欧合作新的增长点

8月18日,贾桂德大使在意大利《外交报》发表署名文章《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中意、中欧合作新的增长点》,全文如下: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职场人员的“工作秘书”、医生的“超级显微镜”、工厂的“无眠质检员”、城市的“交通指挥官”,大幅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亦伴生着隐私安全、技术滥用、伦理公平以及就业冲击等风险挑战,成为全球治理新的重大课题。

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意大利和欧盟均开展了有效行动。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主张人工智能坚持以人为本,并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发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和确保安全可控为目标,强调尊重主权和公平普惠原则,呼吁开展国际合作和协同治理。意大利是欧盟最早提出对人工智能实施监管的国家之一,2024年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G7峰会议题,并邀请方济各教皇就人工智能安全和伦理问题发表讲话。意大利籍欧洲议员推动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于2024年正式生效,强调人工智能应安全、可信赖、符合基本人权和伦理价值。

中国同意大利、欧盟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双方理念和主张有不少相近之处,可以将该领域打造成合作新的增长点。

双方要推动“智能向善”,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人工智能发展应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中欧应共同倡导在向他国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时,尊重他国主权、严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反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操纵舆论、传播虚假信息、干涉他国内政;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集团对人工智能技术恶意滥用;建立健全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坚持伦理先行和非歧视性原则,以法律制度保障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规范人工智能使其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是全球性议题,联合国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中欧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双方要积极落实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有关承诺,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

双方要坚持开放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的驱动力,发展好这一个全新技术单靠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在人工智能领域搞“小院高墙”,将其政治化、武器化、垄断化,只会自缚手脚。中国积极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优势,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和技术共享,Deepseek等企业坚持开源理念,与全球开发者分享研究进展,获得广泛赞誉。欧盟在基础研究和底层算法上有雄厚实力和人才储备,意大利50余所高校开设了160多个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中欧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互补优势和广阔合作前景。去年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和上月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就开展人工智能合作进行了积极探讨,中法发表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

双方要坚持普惠包容,推进可持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的公共产品,不应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去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致力于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特别是帮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受益。欧盟通过“全球门户”计划向非洲、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支持。中欧可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提供低门槛的服务。可持续人工智能是中欧共同倡导的理念。双方应共同支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推广低能耗芯片、高效算法等绿色计算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绿色转型发展、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双方要加强人才培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就像过去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脑等工具的应用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影响就业结构,在替代一部分岗位的同时亦催生新的业态和职业需求。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人工智能可能替代83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创造6900万个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新型工作岗位。如何使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中方愿同欧方、意方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沟通,在相关行业加强人才交流,共同探讨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催生的新业态更好提升就业。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