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开行出台新政策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覆盖面

  扩大贷款覆盖面,提升助学水平

  家在庆阳市农村的女学生刘丽娟,今年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了湘潭大学的研究生。5月份当她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却因学费无着落而发愁。

  刘丽娟的父亲几年前不幸病逝,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种地和打工。就在她收到研究生录取书之后不久,弟弟也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下子要供两名大学生,巨大的经济压力让一家人脸上失去了笑容。

  这时候,刘丽娟看到了一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页,上面写着: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做到生源地助学贷款“应贷全贷”,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贷款申请一律予以批准。同时,将研究生纳入生源地助学贷款体系。

  这个好消息,让刘丽娟眼前一亮。很快,她便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了贷款申请,并顺利签订了助学贷款合同。

  在全省,像刘丽娟这样获得助学贷款支持的学生达到21.2万人,其中将近一半学生都来自各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扩大贷款覆盖面、提升助学广度的同时,今年省国开行还着力提升助学贷款的惠民深度,一方面通过延长贷款期限减轻学生负担,将生源地助学贷款期限由“学制+10年”延长至“学制+13年,最长不超过20年”,将贷款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另一方面通过调高贷款金额加大支持力度——将学生每年最高申请贷款金额由6000元调整至8000元,研究生进一步上调至12000元。

  立足省情民意,打造惠民品牌

  从2007年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以来,省国开行就把这一产品与民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7年夏,为了解决日益凸显贫困地区“因教致贫”“因教返贫”问题,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在甘肃等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当年,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在会宁县正式启动,建立起以学生资助中心建设为基础、以政府统筹协调为手段、以推动信用建设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当年即实现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在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的全覆盖,全省获得贷款的学生有2.63万人,贷款金额1.26亿元。

  为了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学子,省国开行成功搭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2010年,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同时,该行建立完善便捷高效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服务网络,全方位打造助学贷款惠民便民品牌。2010年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使助学贷款进入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毕业后异地还款;今年又探索开辟POS机还款渠道,最大程度为贷款学生及家长提供还款便利。

  截至目前,甘肃省国开行已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53亿元,历年贷款金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前3位;贷款余额33.4亿元,受益学生达42.3万人,累计突破100万人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也已成为全省覆盖县区最广、涉及群众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扶贫惠民政策之一。

  立足信用机制,打造诚信课堂

  为了把好事办好,8年来,省国开行坚持从源头抓起,努力拓展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提高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信贷风险管控路子。

  每年各县区教育局摸底高中应届学生贷款需求时,省国开行工作人员就联合教育部门到各中学开展“诚信第一课”活动;学生签订合同阶段,国开行则将一系列诚信宣传材料与合同一起交给学生,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主动维护自身信用,打造一堵诚信做人的防火墙;当学生步入大学校园,银行工作人员则会赶赴省内各重点高校,利用开学季、毕业季两个契机开展助学贷款政策和信用意识宣讲,联合高校组织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大学校园里开启一个诚信公民的孵化器。

  与此同时,省国开行推动建立以IT系统为基础的“校地联动”机制,将高校贴近学生的优势与县级资助中心贴近学生家庭的地理优势相结合,强化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协同做好诚信教育和本息回收工作,夯实学生还款意愿。在就业环节,则在省内主要高校组织贷款学生专场招聘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还款能力。

  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4年末,甘肃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生自付本息回收率达99.86%,60个县区实现100%回收,本息回收率全国领先。

  拓展阅读: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操作流程(2015年6月)
  
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期限是多久?
  
成都贷款,成都贷款申请,成都贷款攻略汇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