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的展厅里,各形态、各场景机器人争奇斗艳,当这场行业盛会的喧嚣渐渐平息,我们不禁展开思考:在全球机器人技术加速迭代的浪潮中,什么样的企业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突破?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专注于核心技术、深耕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共成长的企业身上。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聚光灯下,一个显著的趋势愈发清晰:以创新为驱动、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正从参与者蜕变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在会场中挑起了技术引领与产业升级的大梁。2025年8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发表了《加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文中单忠德强调,“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是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领头羊’,还是反映地方营商环境、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产业变革中坚守长期主义的“隐形冠军”。
01
中小企业的硬核科技底色
机器人产业的升级,本质上是技术的持续创新。在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投入,而这种投入,正是中国企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
首先从研发投入的强度就能看出一个企业的技术决心。《加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到,2024年,“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7%,拥有32.74万项发明专利,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总量的11%,平均授权发明专利22项,同比增长三成,远高于同规模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定修订标准总计超5万个。
如头部协作机器人节卡机器人2022年成为了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近三年营业收入逐年增长,研发投入占比也同步上升,近三年占比超20%,2024年占比21.53%。前不久,节卡机器人作为牵头起草单位,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45579-2025《机器人智能化视觉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正式获批发布,该国标填补了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智能化标准领域的空白。此前,节卡机器人也已参与 《GB/T 39590.1-2020 机器人可靠性 第1部分:通用导则》《GB/T 43200-2023 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性能及试验方法》《GB/T 44589-2024 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等多项机器人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响应《“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创新作用,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部署,为行业提供统一的质量标尺。
高研发投入为其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节卡机器人不仅掌握智能模块化关节、高品质运动控制等五大核心技术,也是业内首批将图形化编程引入协作机器人交互领域的厂商。其产品迭代迅速,2024-2025年上半年累计发布超10款软硬件新品,构建起覆盖工业与服务业全场景的完备矩阵:包括通用系节卡Zu系列、感知系节卡S、节卡AL、节卡All-in-one共融系列及节卡Lens系列视觉产品、高防护系节卡Pro系列、大负载系节卡MAX系列、桌面级节卡Mini系列,和具身智能家族等全场景产品矩阵,覆盖汽车零部件、3C 电子、机械加工、商业零售、 医疗健康、高端装配、大负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其产品还可接入节卡Coboπ示教平台和OTA数字管理平台,实现网页端示教和机器人管理。
凭借技术硬实力,节卡协作机器人在自重负载比、重复定位精度等指标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已通过ISO 13849(TÜV、SGS)安全认证,ISO 14644(SGS)洁净度认证,WEEE、RoHS(Intertek)环保认证,GB/T 3836 防爆认证等,并积累了大量的“001”号证书:既是国内首家协作机器人产品在满足安全、EMC的基础上,同时通过CR认证四大专业技术方向(分别为:可靠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智能水平)认证的企业,也是国内率先获得SGS TÜV-Saar功能安全证书的企业,同时还是业内第一家涉足MTBF认证的协作机器人企业。
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深耕也让其科技成果得以更快、更广落地。2024年,有超2000家“小巨人”企业承担过重大科技项目。节卡机器人是首批 40 家“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之一,和首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 版)》的本体制造企业,也有多个重大项目获得批复,其中“面向车灯柔性制造的新型螺丝锁附方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该方案在锁付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02
从核心赛道到多元场景的突破
技术的突破需要市场的滋养,而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协作机器人行业,那些能持续成长的企业,往往都有着清晰的市场布局思路——既坚守核心赛道,又积极开拓新场景。
协作赛道在发展早期面临着独特的市场挑战,客户培育成本高、链路长,前期投入较大是普遍痛点。这源于协作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产品,客户需要经历认知、测试、验证、规模化应用等多个阶段,从初次接触到批量采购往往需要1-3年的周期。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演示和技术培训,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适时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耐心提出了极高要求。
面对这样的行业特性,节卡机器人长期深耕行业,也伴随行业共同成长,以“标杆客户引领+行业场景深耕+正向设计研发”的思路,先聚焦汽车、电子等对自动化需求迫切的高端制造领域,与丰田、立讯精密、施耐德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在这些标杆客户产线的成功应用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基于一线实践经验反哺研发,打造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据MIR 睿工业调研显示,汽车工业、消费类电子、通用工业是协作机器人的核心应用领域(如下图),也是企业实力的“试金石”。
2025上半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下游行业出货情况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尤其汽车行业是目前协作机器人需求最高的下游行业,据MIR DATABANK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主要包括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约占协作机器人下游市场的50%。节卡机器人通过大客户战略,与丰田、立讯精密、施耐德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在这些高端制造场景中,机器人的稳定性、精度等性能得到充分验证,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更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据MIR DATABANK2024年协作机器人数据显示,节卡已成为协作机器人行业全球年销量第二、国内年销量第一的企业,这正是其在核心赛道深耕的成果。
在坚守核心赛道的同时,优秀企业也在积极拥抱新趋势。“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成为协作机器人的新舞台。据MIR 睿工业调研,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品迭代快、车间紧凑,协作机器人的柔性、低成本优势持续凸显,近两年,国产新能源车企及其上游零部件机器人导入需求快速增长。节卡机器人为锂电、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头部企业,在电芯贴胶、新能源车充电桩等场景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既响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号召,也为自身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另外,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大健康、智慧餐饮等领域也迎来新机遇,节卡的商用协作机器人及智慧商业解决方案已落地全球20余个国家,在咖啡连锁、中央厨房,乃至中医理疗等大健康场景中均有落地,帮助企业优化运营成本、提升消费者体验和创新商业模式,以“机器人+”打造智慧商业新生态,让协作机器人从工厂车间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成熟的工业机器人赛道,推陈出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节卡机器人也是协作厂商中较早研发人形双臂机器人的企业。依托自身在机器人本体上的关节一体化和产业化优势,以及软硬件、算法整合能力,先后推出了具身智能家族,包括节卡S³复合机器人、双臂人形JAKA K1、足式人形JAKA K1L,轮式人形JAKA K1W和具身平台JAKA Lumi,覆盖即时数采、模型训练、商用场景、非结构化工业环境到移动作业场景。2024年,JAKA K系列产品已实现300多台的小规模商用落地,涉及科研教学、数采训练、柔性智造等领域,目前也已与部分汽车产业链企业就人形机器人应用展开场景测试与验证,探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下的工艺融合、场景适配和长期应用能力,让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
总结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市场拓展上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既扎根核心赛道筑牢根基,又通过老赛道创新激活存量价值,更凭借新赛道布局抢占未来先机,形成了三维增长格局,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03
政策与产业共振下的成长沃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的协同,为协作机器人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
政策的扶持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国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视,让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企业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打造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节卡机器人就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关系,例如谐波减速器龙头厂商绿的谐波不仅是节卡机器人的供应商,同时还是其客户,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加强了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效益。
同时,在产学研领域,节卡赋能河海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建设科研实验室,为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提供机器人赛事教具,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也推动了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04
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协同共进
企业的发展既需要扎根本土市场筑牢根基,也需要放眼全球舞台拓展边界。
国内市场的认可对企业而言,是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意味着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契合本土需求,能够在熟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稳定的订单与现金流,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提供持续保障。同时,本土认可能让企业深度融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借助产业集群优势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这种基于本土市场的扎实根基,是企业抵御外部风险、实现持续成长的底气来源。节卡在国内获得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认定,以及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的注资,正是行业和市场对节卡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为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它代表着企业的技术实力与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能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竞争,分享全球市场的增长红利。更重要的是,国际认可能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速自身的全球化进程。
节卡机器人近年来在业务增长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的表现,吸引了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方的关注,其中包括淡马锡、软银愿景、沙特阿美等。这些国际资本的加入,不仅为节卡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技术实力、市场潜力以及全球化布局上获得了行业认可。
国内外认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企业发展的 “双循环” 格局,助力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稳步前行。
05
结语
从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舞台放眼未来,协作机器人企业的成长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以技术为根,在核心领域持续深耕;以市场为脉,在多元场景中拓展边界;以生态为翼,在与产业协同中借力前行。不视短,而是要着眼长期的价值;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更要与产业生态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