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预计3-5年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

财联社8月12日讯(记者郭松峤)“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要三步走,从文娱到工业最后家庭,这也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相似。”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订单潮”更多是行业热度驱动的阶段性现象。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 财联社记者郭松峤摄

江磊对记者坦言,这类订单虽然实际应用价值有限,但恰恰展现了中国市场对新兴科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规模化市场特性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独特土壤。只要企业能够实现良性发展,我们都应该支持它们继续探索创新方向。”

人形机器人是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节点,江磊预计,在现阶段,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精度,机器人可胜任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要求的服务工作。3年至5年,随着高精度传感器部署和数据积累,预计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拓展至工业制造等专业领域。5年至10年,重点突破运动控制与情感交互技术后,最终实现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

江磊指出,回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大约花费了25年时间。而当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业界正在探索能否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将这一发展周期大幅缩短至5-10年。

“要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如何高效整合各方产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江磊表示,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已有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再去设立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这一轮创新中心的方向是“AI+机器人”,这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体现的也更明显。

江磊认为,数据积累仍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他指出,餐饮服务等特定场景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领域。

“以爆米花制作为例,通过远程操控方式实现硬件初步应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就能获取大量场景数据。”江磊表示,这种“边应用边学习”的模式,能够突破训练场的局限,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宝贵的真实场景数据支撑。在他看来,这种规模化数据采集对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具有决定性意义。

江磊同时坦言,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一高五难”的问题,即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