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9日讯(记者 黄心怡)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在消费、商业、工业、特种等场景里逐步给探索。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分享了人形机器人十大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包括:3C制造领域的物料质检、电力生产领域的电站操作、船舶制造领域的打磨抛光、安全应急领域的灾害应对与安全救助、商业服务领域的导览迎宾与服务交互、家居服务领域的生活协助、陪伴及日常照料、农业生产领域的田间精细作业等。
业内普遍认为,机器人的落地顺序先从工业场景到商业场景,再到家庭场景。不过在大会期间,不少人士指出,机器人在制造业落地有较大挑战,甚至更看好商业、服务等领域,能让机器人实现更快迭代。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表示,资本市场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概念炒作转向了实际落地能力,也就是需要能干活,那些具备量产实力和真实商业订单的企业更受青睐。这种转变是行业走向成熟的积极信号。但量产也不等于商业落地普及。虽然今年的出货量较前两年有显著增长,但距离真正的产业规模化还有差距。
而具身智能模型能力的不足、高质量数据缺乏,是影响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强调,目前业内对于模型的关注度还不够。”如果模型能力不足,即使有了数据还是难以用起来。”
▍康养成消费级市场关注点
在消费级市场,多名业内人士对于康养领域表达了看好。
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把大家的家城心社区将作为傲鲨智能机器人养老场景示范基地。
外骨骼品牌傲鲨智能市场合伙人、董事张华介绍,现在护工缺口很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而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快,对护理人员的数量要求非常高。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4.26亿。
“我们会在护理上重点发力,帮助护理人员在转移老人时降低体能消耗,同时为治疗师、护工减轻护理时的负担。”张华称。
在具身智能康养社区展台,《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经开区已聚集百余家机器人企业,建设智能康养领域产业链,涵盖核心部件、本体制造及应用。今年已启动“万台机器人计划”和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未来将建设具身智能康养社区与综合体,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康养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应用示范新高地。
中坚科技总裁鲍嘉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康养人型机器人领域有较大的进展,已与大厂开展合作。目前对康养最大的关注点在于交互和客户价值,人形机器人能否提供价值是更重要的。
▍机器人挑战进厂“打工” 展厅导览应用广泛
特斯拉CEO马斯克正在积极推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用于特斯拉工厂内部,掀起了机器人进厂打工热。在大会现场,工业场景亦成为展示重点。
魔法原子介绍,工业领域是魔法原子看重和落地最早的场景之一。魔法原子在会上首次展示了通用人形Gen-1“双手操作”的工业流水线“点胶场景”。在现场点胶台,每20秒,通用双足人形机器人“小麦”可以“左右开弓”,双手同时完成两个电机的点胶作业,并且实现连续超过4小时不间断作业。“小麦”此次展示的双手同步点胶,通过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依托鲁棒性强的运动控制算法,成功实现点胶动作精度,稳定控制在1至2毫米内。
视源股份的工业级高性能四足机器人MAXHUB X7在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地形作业,目前已经在工业、电力等场景落地服务。比如在宁夏变电站、头部乳业工厂等场景内,MAXHUB X7承担着电力设施巡检、园区巡查等方面的工作。
中坚科技也在推进四足机器人落地。公司总裁鲍嘉龙表示,现阶段四足机器狗 To B和To G 端已经有不少的订单了,主要集中在巡检、安防、物业、机场环保等,更关注的是把品控和质量做好,未来将以新品同步面向 ToC。
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乐聚的夸父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在工业、商服等,今年的交付目标是1000-2000台。其中在展厅导览方面落地案例非常多,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积极拓展工业场景,包括在料箱搬运、物料分拣、SMT料盘出库等。
据悉,乐聚机器人正在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在这些工业场景中已经不需要人类操控,而是可以自主完成操作。比如,在料箱搬运场景中,“夸父”能够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定位料箱位置并完成抓取与搬运。 “夸父”已在一汽红旗工厂实现了多机长时间、高强度的循环作业,解决了重负载下的行走稳定性与作业效率等痛点。
魔法原子也在WRC上重点推出了智慧导览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针对多场景提供导览解决方案,进行专业讲解,同时还开发了导览APP功能。
除了机器人导览,在商业场景方面,无人超市、机器人咖啡厅等是不少企业的探索点。向机器人点单做咖啡,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首次在大会亮相的第六代COFE+咖啡机器人,实现 100%复刻冠军咖啡师拉花工艺,并实现每杯饮品的图文打印和千人千味定制。
作为国内首批具备仿真皮肤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云幕智造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文旅场景的应用,目前在文旅场景开发了40多款IP形象。包括白雪公主、屈原、孔子、李白等人物。今年,云幕智造年销售额预计实现指数级增长。
▍工业、商用谁先落地?观点不一
千寻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人形机器人在消费级市场的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会率先在工业、物流等B端场景落地,目前其轮式人型机器人已经在工厂、物流等场景进行POC论证。
某机器人业内人士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要进入家庭,目前人形机器人还不够聪明、也不够安全。家庭环境相比工厂等要复杂得多。
巨蟹智能相关负责人则认为,从长期看,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还是要走进家庭等消费级场景。“工业可能不需要智商那么高的机器人,而是更强调操作的稳定和高效。”
工信部赛迪院科技处处长董剑称,人形机器人短期在制造业想要推广有一定难度。“过去两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很多企业都说先干智能制造,试了发现挺难的。因为制造业对效率、对成功率有要求,很多场景都要4个9的成功率,很多能到95%左右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谈及近期能够破局的领域,董剑反而看好商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比如24小时无人值守商店,24小时无人值守的药店。“这些场景比较结构化,对精度要求、准确度要求也相对较低的。当然,远期最大的应用空间,可能还是在一些复杂技能作业的场景上,比如说养老的照顾,工业里汽车底盘、线缆、油性线缆的组装,电子小件的装粘等等。”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分析,非结构化的服务场景更需要具身智能。“哪里劳动力人口最多,哪里对机器人的需求就最大。不可能原来使用一个人的岗位,去用十个机器人替代。工业场景任务结构化程度高,机械臂已占主导,而服务场景的非结构化程度高,对交互灵活性要求更高,人形具身机器人更具长期价值。”
▍数据还是模型,谁才是最大挑战?
目前,机器人行业存在场景泛化能力差、任务泛化能力差、本体泛化能力差等痛点。而数据被认为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不足的一大瓶颈。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场景多样,而这些场景的数据采集不容易。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称,“人形机器人来最核心的难点在于’大脑’的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而这个卡点是缺少真实物理的数据。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机器人公司的起跑线差不多,数据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目前,在餐饮服务、酒店接待、工厂巡检等场景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商业化的可能性,但家用场景的普及还面临着技术和伦理的双重挑战。”
而在王兴兴看来,人形机器人难以更进一步迭代的核心原因,是机器人大模型的水平不足。“现阶段的机器人大模型还是不够用,仅类似于ChatGPT发布前1-3年左右的水平。”
王兴兴认为,业内对于数据关注度比较高,但对模型关注度太少。机器人对模型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模型能力不足,即使有了数据还是难以用起来。整个机器人AI或具身智能模型,本质上还没有达到阶段性的突破临界点,让其真正具有足够的泛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