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医”问止中医赴港IPO,悬壶济世还是借病捞钱?

图片

文 | 杨 柳

继2025年1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问止中医于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表,继续冲击“AI中医第一股”。

在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中医与AI的结合无疑极具想象空间。问止中医凭借其自主研发的“中医大脑系统,声称能够赋能传统中医,解决行业痛点,提升诊疗效率与普惠性。

不过,问止中医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其持续亏损的财务状况、高度集中的营收结构、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市场对其合规性、创始人背景、年轻医师团队能力消费者投诉等诸多方面的质疑,都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这不禁令人深思:问止中医究竟是承载着“悬壶济世”理想的技术革新者,还是在资本市场上“借病捞钱”的投机者?

3年亏损近4亿元

问止中医,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创新企业,自诞生之初便瞄准了传统中医行业与前沿AI技术的融合点,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中医大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问止中医宣称该系统已积累超过亿级参数和万首方剂,涵盖逾三千类病症,旨在为中医师提供标准化、个性化诊疗方案,从而解决中医行业长期以来依赖少数资深专家经验、诊断标准化程度不足等痛点。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问止中医在2023年、2024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1.3%。整个行业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市场份额为5.4%,问止中医虽位居首位,但远未形成垄断格局。问止中医面临的竞对不仅包括众多公立中医医院,还有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等资金雄厚、流量巨大的互联网医疗巨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问止中医领先的市场地位并非高枕无忧。

问止中医的收入主要源于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三大板块。其中,中医医疗服务是其绝对的营收支柱,在过去的财务周期中,该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80%,2024年更是高达89.6%。这种高度单一的营收结构,使得公司对医疗服务板块的依赖性极强,一旦该领域面临政策收紧、竞争加剧等风险,公司的整体营收将面临巨大压力

相较之下,公司着力宣传的“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其营收占比却从2022年的9.1%降至2024年的4.1%,这与其“AI赋能中医”的核心理念在营收贡献上显得有些不匹配,也引发了外界对其AI技术商业化潜力的质疑。

在经营上,问止中医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策略。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提供服务,线下则在深圳、广州、成都等地运营着11家实体诊所和4家煎药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线上服务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收入,2024年高达89%的医疗服务收入来自线上。

2024年,问止中医服务了5.09万名患者。其中,癌重症和疑难症患者占比过半,这表明公司在攻克疑难杂症方面有明确的业务倾斜。此外,其患者复诊率表现突出,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61.2%、69.1%和71.9%,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0%-40%,这似乎印证了其服务对患者的粘性。

然而,在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问止中医的盈利能力却令人担忧。问止中医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额高达3.93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的亏损也已接近2024年全年。公司将亏损主要归因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平值亏损,以及较高的药品成本、雇员福利开支和市场营销费用。

持续亏损导致问止中医的现金流承压。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高达5.38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15亿元,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显而易见。尽管问止中医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五轮融资,累计募资约1.6亿元,并获得了蓝驰创投、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的青睐,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4年11月,估值达2.56亿美元。值得警惕的是,其融资协议中包含回购条款,若未能在2027年1月14日前成功上市,公司可能面临优先股赎回的压力,需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加8%利息。这使得本次IPO不仅是公司扩大规模的契机,更成为了一场必须成功的“生死局”。

争议与风险丛生

问止中医在冲击“中医AI第一股”的道路上,除了财务压力,还不得不面对多方争议和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公司的运营合规,更触及了医疗服务的核心——信任

合规是问止中医IPO面临的一大“拦路虎”。在之前的递表过程中,监管机构曾就其子公司北京小成岐黄”的外商投资合规性、数据安全措施以及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等问题提出疑问。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强调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但其AI系统涉及的患者数据跨境传输,以及中医医师资质审核等敏感环节,仍是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问止中医业务中“纯中医治疗癌重症”的宣传表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在当前严格的医疗广告监管环境下,一旦被认定存在虚假宣传,公司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业务停摆的严重后果。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必须在合规方面做到滴水不漏,任何潜在的法律风险都可能对其上市进程造成致命打击。

创始团队的背景专业性也饱受争议。问止中医的创始人兼CEO崔祥瑞,虽拥有斯坦福大学MBA的光环,并在投资领域经验丰富,但他本人缺乏中医专业背景。另两位联创林大栋和张南雄,虽然在美国拿到中医相关执照和学位,但都是“半路出家”。林大栋早年是硅谷硬件工程师,因个人健康问题接触中医后才投身此道。张南雄则是一名曾做过奥运选手的斯坦福硕士,也是中年后才转行学习中医针灸。

这种跨界组合,使得外界普遍质疑其团队在中医深层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专业性,尤其当公司宣称能够治疗癌症、尿毒症等疑难重症时,质疑更为强烈。创始团队的非传统背景,也加剧了公众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疑虑。

年轻的医师团队是问止中医模式的另一个争议点。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5月31日,问止中医拥有93名全职医师,其平均年龄为28岁,大多是应届中医学硕士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医疗团队负责人陈志耿年仅32岁,在加入问止中医前也没有一线临床从医经验,仅在高校担任讲师和研究员,在入职9个月后即被任命为医疗部主任,负责中医医疗服务的全面管理和医师培训。

传统观念里,“越老越吃香”是对中医的普遍认知。问止中医却让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医师在“中医大脑”辅助下,去治疗癌症、心脏病等医学尚未完全攻克的疑难重症。这种“AI兜底”的模式,固然能弥补年轻医师经验的不足,但也引发了患者对其诊疗质量和安全性的深层担忧。

最影响公司声誉的,是持续不断的消费者投诉和治疗效果争议。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虚假宣传、治疗无效、服药后身体不适以及退费难的投诉不计其数。在一篇题为《相信问止中医,结果父亲被送进ICU》的文章里,患者家属直指问止中医的宣传耽误了其父亲的最佳治疗时机,浪费数万元医疗费

也有患者投诉问止中医的医生开方不当,导致服用“大补药”后出现上火、嘴烂等不良反应,并质疑年轻医生的专业水平。问止中医在招股书中坦承,公司不时收到客户投诉,包括对治疗效果的担忧、病情恶化、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对医生服务不满等。在医疗行业,信任是基石,一旦失去,再多的技术光环也难以挽回。

问止中医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但在冲击资本市场时,其面临的合规挑战、创始团队专业性争议、年轻医师团队的能力疑问及层出不穷的消费者投诉,都在不断侵蚀着问止中医的口碑品牌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