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百度智能云的电话销售岗位来了一位“新同事”——AI数字员工。
它能像真人一样拨打在百度智能云官网留下咨询的客户电话,迅速筛出高意向客户,再交给真人电销跟进。原本要拨打上万个电话的任务,如今可能只剩几十到几百个,效率和成交率双双飙升。
过去,这些留咨电话全靠真人逐一拨打,不仅拨打时机难以把握,大量电话还打不通。如今,当数字员工与真人并肩作战,整个工作流爆发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字员工的出现,也迅速引发业内关注。在百度智能云客悦官网,数字员工上线短短15天,访问量增长70%,线索收集量翻倍。它们已在多个行业落地应用,如某大型保险集团用数字员工做短险营销,意向率提升近一倍。
8月5日,在百度AI Day开放日上,百度智能云正式发布全球首批AI数字员工,涵盖营销经理、还款助理、汽车销售、促销专员、产品经理、课程顾问、招聘专员七大核心业务职能。
它们外表是拟人化的交互形象,内核则是基于大模型的业务智能体,能够直接嵌入企业业务流中,完成任务、交付结果,真正做到“懂业务、给结果、可进化”。随着大模型、智能体技术的成熟与数字人普惠化,数字员工正从概念试验进入规模化商业落地。
01
数字员工走到拐点时刻
当下,很多企业的数字人迎来了新一轮升级,直接变身为可交付结果的数字员工。在金融业,这一变化尤为明显。此前,不少银行、证券机构已经上线了穿着企业工装的数字人,负责介绍产品、引导办理流程。如今,这些定制化的“数字员工”,包括智能客服、投资顾问,已经全面融入金融机构线上线下的服务与营销流程。
这种升级并非偶然。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业务负责人石峥在与企业交流时发现,早期企业的诉求很简单,大都想要一个能说会动的数字人形象,带点科技感,能做基础交互,更像“虚拟迎宾员”。如今,在大模型驱动下,尤其是Agent能力的提升,客户希望数字人不仅能说,还能做事。
“整体来看,客户从只要一个工具或形象,演进到要能交付结果,这是一个趋势。”石峥说。
实际上,“数字员工”概念早在2015年就有,拐点出现在最近两年。
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催生的世界模型,已经具备物理世界建模、因果推理与反事实推演、长期规划等能力,使AI从人机协作的Copilot形态,跃迁到具备自主执行力的Agent,并正迈向AI主导的Agentic时代。而且,大模型推理成本一年内下降近60倍,进一步加速市场的循环演进。
“越来越多的智能体将会以‘数字员工’的形态,参与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百度副总裁阮瑜说,“而数字员工作为生产单元,正在推动组织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在石峥看来,在To B领域,很多Agent会最终演化为数字员工,以“更具象、更懂业务”的形态嵌入业务流程,并对结果负责。而且,它们与真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协作关系。
一句话来说,数字人侧重企业的“虚拟门面”,负责被记住;数字员工侧重“业务交付”,直接创造价值。它融合了拟人化界面与业务智能体,实现了1+1>2 的效果。
在百度智能云的实践中,数字员工正在各个行业铺开。
在汽车行业,它在高客单价、专业化销售中展现优势。如在一家汽车4S店,“汽车电销”数字员工可在客户访问官网后主动拨打电话。当客户咨询三款车型的参数和优势对比时,“汽车电销”一边洞察真实购车需求,一边基于车型配置、优惠政策给出精准建议,并直接邀约客户试驾。整个过程专业度和反应速度都媲美销售顾问。
在教培行业,课程顾问“上岗”后,全面接管了从前期招生咨询、服务跟进到后期续费。它不会漏掉任何一条家长的咨询,第一时间在线解答;通过智能算法规模化筛选、分级清洗,唤醒那些沉默已久的名单;到了续费转化环节,它能够提取历史对话记忆,自动触发跟进提醒。“课程顾问”显著提升了机构运营效率,让教育顾问专注高价值转化,员工效率整体提升40%。
过去几年,数字员工的概念虽已被尝试推出,但直到今天,随着数字人技术的普惠化、大模型能力的跃升与Agent的广泛投入,数字员工才真正迎来了规模化落地的拐点时刻。
02
首批7位数字员工,最先在哪里实现价值闭环
数字员工在哪些行业场景,能最先实现价值闭环?
一个简单原则是,哪里有成本压力和服务缺口,哪里就是切入口。过去几年,数字人、大模型以及Agent技术,都率先落在了营销和服务场景。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 Agent营销及销售市场规模约442亿元,未来五年有望冲刺万亿元。
数字员工也不会例外。石峥告诉数智前线,服务和营销场景的数字员工,天然具有“价值可测量、闭环高效率”的优势。
因此,首批数字员工,几乎都围绕这些高价值场景展开——营销经理、还款助理、汽车销售、促销专员、产品经理、课程顾问、招聘专员,用户在百度搜索“百度数字员工”或直接进入百度智能云官网,找到百度智能云客悦板块,即可直接体验。
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简单试了试。可以发现,数字员工的反应迅速,无论文字还是语音交流,都能基本理解问题并快速回复,还能随时切换话题。如果用户2分钟无动作,它会贴心提醒并主动挂断,避免无效等待。
与“汽车销售”对话时,它不仅能准确回答车型配置与价格,在我们询问附近的店面时,还会主动提出帮忙联系就近门店顾问,并推送详细地址。
而在与“招聘专员”的对话中,数字员工一直在引导应聘者,了解招聘信息并介绍自身工作经历。满足条件的应聘者,数字员工还会询问是否能添加微信,得到肯定回答后,则进一步表示将通过短信发送企微二维码,扫码即可。
石峥总结,一个合格的数字员工,应具备三大特性, “懂业务、给结果、可进化”。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副总经理张红光对其背后的技术能力做出解读:
懂业务——借鉴“一万小时定律”,通过10万小时以上的行业实操数据,训练数字员工的初始能力,已沉淀金融理财规范、教育教学流程、汽车产销知识等超过100个垂直领域的专业SOP(标准作业程序)。无需额外配置,开箱即用。
给结果——基于大模型与知识库,数字员工对业务流程有较强判断能力,能直接交付结果,如在航空票务退改签场景,接到客户改期需求后可自主完成操作。
可进化——通过内置自研仿真对话自迭代系统,动态融合业务规则与行业规范,把重复工作沉淀为岗位能力,实现企业知识库的动态更新。
基于这些能力,数字员工已在百度内部业务率先上岗。
自2013年推出网民权益保障计划以来,百度保障团队客服每天需服务数千用户,涉及在线沟通、案例研判、行为调解与电话回访等多个环节,既有大量标准化流程,也有高专业度判断需求,加之客服行业普遍存在人才成长困境 —— 新客服需数周至数月培训才能应对复杂业务,存在明显效率瓶颈。
数字员工的加入,带来了质的变化。它能7×24小时提供稳定服务,精准识别用户意图与情绪,完成拟人化回访,并将分析结果反哺到业务优化中。数据显示,引入数字员工后,服务时效提升了18小时,用户申保成功率提高60%。
而面向外部企业,石峥透露,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百度目前对外提供四种数字员工服务模式,SaaS 订阅制、混合云/私有化、定制化服务以及RaaS效果付费。
如SaaS订阅制,适合中长尾企业。企业只需登录百度平台,选择心仪的形象,搭配预置模板并添加个性化配置,简单调优可上线,并可部署到企业官网、小程序、APP、企微等渠道。
定制化服务,面向有高阶需求的头部客户。百度将提供一对一陪跑服务,提供形象定制、知识库构建、业务流与权限打通等深度定制服务。
RaaS效果付费是今年的热点趋势,客户越来越关注结果,愿为结果买单,根据收入增长、成本降低,按照分佣比例来付费。而混合云/私有化,适用需要平衡灵活性与安全性、业务场景复杂多元的客户。
石峥告诉数智前线,百度智能云今年将重点拓展教育、汽车、金融、快消四大行业的数字员工场景,联合头部客户打造高校招生顾问、4S店销售专员、银行营销专员等典型样板,企业使用门槛低至万元级,为更多行业提供低门槛、高适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03
为什么此刻推出数字员工
数字员工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
在“内核”Agent 层面,2025年被业内公认为Agent商用爆发元年。过去几年,Agent还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如今已加速进入规模化落地。普华永道调研显示,79%的中大型企业和公共机构,已将Agent融入工作流程,金融、医疗、零售、制造、客服、软件开发等六大行业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从广度来看,麦肯锡的调研表明,2024年仅有15%的企业部署了Agent,而2025年这一比例已跃升至60%以上。超过七成CEO认为,Agent 会在三年内显著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从深度来看,Agent应用正从单一任务向跨流程、多Agent协作演进,让企业的数字化进入新阶段。
数字员工正是建立在这种Agent基础之上,实现了“懂业务、能交付、可进化”。
而在“外壳”数字人层面,技术普惠化同样在加速。过去,数字人的制作依赖动捕设备与专业团队,成本高昂;如今,AI自生成技术让制作与运营门槛大幅降低。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录一段语音,就能生成可交互的虚拟形象,数字人已从“高端定制”走向“普惠应用”,进入更大规模的行业化部署。
行业数据显示,以数字人为基础的虚拟主播,24小时直播成本已低于真人主播的1/10。在百度智能云的案例中,一家餐饮企业用数字人直播6小时,成本仅为真人的15%,销售效果却达到真人的85%。在教育行业,某头部机构用数字人录制课程,制作成本下降1/3,录制效率提升了20 倍。
在语言交互方面,百度首创基于Cross-attention技术的跨模态语音语言大模型,实现了无感延时沟通、自然打断和流畅对话的真人级交互体验。同时融合了语音识别、大语言模型及语音合成等技术,确保数字员工能在极短时间内听懂、理解,并根据文本输出最适配的情感和反馈,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8%,对话延迟降至1秒内。
在这样的交互能力、业务能力和成本背景下,数字员工有望很快跑通商业闭环,实现盈利。
这种业务能力、交互能力和成本优势的叠加,让数字员工有望快速跑通商业闭环。
百度智能云相关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尤其是在营销与服务场景,数字员工具备天然优势。一方面,价值可测量,数字员工深度参与交易全链路,其贡献可直接映射至GMV、询单转化率、客单价等指标,ROI透明可见;另一方面,闭环高效率,数字员工可构建“交互-洞察-优化”循环,越用越精准,例如,咨询和营销反馈都会进一步反哺用户画像,优化策略,持续提升转化率。
2025年6月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4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百度以68.8%的份额排名第一。百度智能云依托十年的“客悦”智能客服对话积累与七年的“曦灵”数字人技术沉淀,将大模型Agent架构与行业Know-How 融合,打造出国内首批 AI 数字员工,实现了从功能执行到业务决策、成果交付的质变。
未来,虽然当前大部分落地应用集中于标准化服务,但未来数字员工将结合行业SOP向非标场景延伸,如线索挖掘、营销方案规划,解锁复杂决策场景。而人机协同模式将重塑组织形态。数字员工承担基础运营,如产品顾问处理80%高频咨询,人类员工聚焦高价值创意决策和业务分析。
未来,数字员工不仅会在标准化服务中表现出色,还将结合行业SOP延伸到非标业务场景,如线索挖掘、营销方案规划等,解锁复杂决策能力。人机协同也将重塑组织分工,如产品顾问的数字员工处理80%的高频咨询与基础运营,人类员工专注于高价值的创意决策与业务分析。
可以预见,当智能体能力与数字人交互这两股力量相遇,数字员工正在成为企业的“增长引擎”。2025年将是数字员工集体上岗、全面扩张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