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夸克凭借其“深度思考”和“AI超级框”等创新能力,成功捕获年轻用户并重塑“搜索即服务”的价值时,百度正不得不面对其核心在线营销收入连续下滑、年轻用户持续流失的严峻现实。关于搜索的终极之战,远飞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场关乎生态、利益和未来话语权的范式竞速。
文 | 啸 天
要问2025年最卷的AI赛道是什么,AI搜索一定榜上有名。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AI搜索产品评估2025》报告显示,阿里巴巴旗下夸克在产品性能上以4.8分排名第一,首次超越传统搜索引擎百度,登顶中国通用搜索产品性能榜首。
这份报告点出了夸克在复杂搜索推理能力、搜索结果专业性和准确率方面的突出表现,更被业界解读为通用搜索行业“新王”的诞生。同时,报告也映射出长期稳坐中国搜索头把交椅的巨头百度,在AI浪潮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百度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AI,但在将其核心搜索业务与AI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却显得有些迟滞。
如今,当夸克凭借其“深度思考”和“AI超级框”等创新能力,成功捕获年轻用户并重塑“搜索即服务”的价值时,百度正不得不面对其核心在线营销收入连续下滑、年轻用户持续流失的严峻现实。关于搜索的终极之战,远非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场关乎生态、利益和未来话语权的范式竞速。
1
AI混战中的“隐形冠军”:夸克AI崛起之路
很长时间以来,当谈论到搜索引擎时,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夸克。这一阿里旗下的产品,在过去往往被看作“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用户体量不足百度的零头,商业模式也未脱离工具类产品的局限——网盘会员、文档服务等变现路径清晰,但天花板明显。
但自2023年AI浪潮兴起,尤其是2025年以来,夸克却凭借其对AI搜索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实践,悄然完成了从“网盘”到“AI超级框”的身份跃迁,成为AI混战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夸克AI的崛起,靠的是对垂直场景的精准穿透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2023年2月,夸克率先推出“深度思考”模块,打破了传统搜索仅返回链接或简单答案的模式。当用户输入问题,系统不再只进行关键词匹配,而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推理。IDC报告更是强调,AI搜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中难以被替代”,如拥有独家数据、定制算法及场景化服务拓展。夸克精准把握这一核心,在教育、健康、购物、旅行等多个细分场景下,展现出强大的“场景穿透力”。
以教育场景为例,夸克研发的“高考知识库”和“高考志愿大模型”,以及推出的国内首个“志愿报告Agent”,通过“任务规划—执行—检查—反思”的深度研究技术能力,累计生成超1200万份专业志愿报告。这不仅是从基础信息获取向智能决策支持升级的代表产品,更在高考这一国民级场景中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用户心智。在健康领域,“夸克健康大模型”成功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的主任医师笔试评测,其构建出的“慢思考能力”在面对复杂医疗问题时,能分阶段、层层深入地推导出最终回答,背后同样有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库提供支持。这些深度场景化服务的拓展,使得夸克从一个信息“提供者”转变为用户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辅助者”。
2024年,夸克通过整合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起一个无边界的“AI超级框”架构。这一架构突破了传统搜索工具形态,用户只需输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即可自动解析需求并完成全链路操作,实现“搜、存、用一条龙”的闭环体验。
例如,当你需要策划一场旅行,夸克AI能够主动拆解你的模糊需求(如“上海出发,国庆去西北,7天时间,预算1.5万,想兼顾自然风光和人文”),并像人类一样“先思考、再搜索、精输出”。它会主动追问细节、实时获取数据,并利用阿里生态(如高德地图、飞猪、淘宝)的资源,为你生成包含路线、预算分配、隐藏玩法乃至避坑指南的结构化、可执行的行程方案。这种“识别-决策-交易”的闭环,将搜索变成阿里生态的调度中枢,用户所开启的,已经不再是一次简单的信息检索,而是一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激发创造的全新探索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夸克的崛起也得益于其独特的“搜索基因+生态协同”降维打击。继承阿里夸克搜索引擎能力,它支持实时抓取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的价格、评论、榜单数据,生成动态竞品报告,助力商家实现动态定价策略优化。商品文案的工业化生产、用户评论情感分析等功能,更是深度适配电商场景,显著提升了决策效率和转化率。
此外,夸克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根据QuestMobile数据,其用户中50%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过半。这些Z世代用户对AI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愿意尝试新的交互方式。夸克通过其“无广告、纯净搜索”的特点,以及网盘等实用功能,早期就积累了大量年轻用户。这种用户基础,加上阿里集团将其列为与1688、闲鱼、钉钉并列的战略级创新业务(“新四小龙”),并将其作为阿里押注AI to C的重点应用,更是为其AI转型注入了强大的资源和战略优先级。
IDC将夸克在产品性能上超越百度视为“通用搜索行业首次迎来新领跑者”,这无疑是对夸克AI化战略的最好注脚。
2
百度AI的转型困局与现实压力
相比夸克的快速突围,百度这位中国搜索市场的长期霸主,在AI搜索的变革浪潮中却显得步履蹒跚。尽管百度是国内最早布局AI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拥有深厚的AI技术积淀(如文心大模型),但在将其核心搜索业务与AI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困局。
这份困局的核心,在于传统搜索广告这一“生命线”与AI搜索底层逻辑的冲突。AI搜索追求的是“效率”和“直接解决问题”,它倾向于直接给出精准答案或完整解决方案,从而减少用户在信息海洋中反复筛选和跳转的时间。而传统竞价广告的盈利模式,则依赖于用户的“点击”和“跳转”,通过广告曝光和流量分发来实现商业变现。
两者在底层逻辑上的矛盾,使得百度在推动AI搜索变革时,不得不面对削弱自身最大现金牛的风险。长期以来,百度似乎更倾向于在“不影响核心广告收入”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良”,例如在搜索结果中增加AI生成的辅助信息或精选摘要,但始终保留了原有的广告模式和内容生态。这种策略下,AI技术对核心搜索业务的渗透浅尝辄止,自身交互范式并没有发生改变,也未能给用户带来“一步到位”的直接体验。
然而,现实世界的危机正在加速核心业务的瓦解。Z世代对信息的获取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能快速、准确找到所需信息,并获得更个性化、多样化和沉浸式体验。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初,百度搜索在18-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骤降18%,年轻用户持续流失。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及垂直应用小红书、知乎等,也明显分流了传统搜索需求,进一步侵蚀了百度的用户基本盘。
Statista数据显示,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从2021年11月的87%逐步降低至2024年的60%。传统关键词搜索的不可替代性正在瓦解,用户习惯的迁移,往往是商业模式崩塌的前兆。
广告主预算的调整,进一步加剧了百度的商业困境。QuestMobile数据显示,消费品行业70%的预算流向了快手、淘宝等平台,百度的份额不足5%,仅高于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且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百度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这已是连续多个季度的下滑。尽管百度App的月活用户量仍在增长(2025年Q1达到7.24亿,同比增长7%),但这种增长带来的商业价值却未能有效转化,用户量变动对商业收入的贡献并未达到预期。随着微信、抖音等超级APP的兴起,百度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被严重稀释,其传统广告业务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
内忧外患下,百度也并非没有尝试破局。2025年7月2日,百度AI DAY上宣布了其搜索产品近十年来的最大改版,将传统的搜索框升级为一个无所不包的“AI超级入口”。这个“框”的输入能力被彻底解放,支持超长文本、文件搜索以及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输入,并集成了“AI写作”“AI画图”“AI出游”等快捷方式,试图将搜索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需求满足者。同时,推出“百看”取代传统链接列表,将搜索结果整合为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的信息流,并接入智能体、真人服务,意图打造“搜索即服务”的闭环体验。
然而,百度的AI转型,相比夸克、豆包等玩家,在时间上并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拖沓。在此之前,这些新兴玩家早已陆续接入各类智能体和AI功能,支持超长文本、多模态输入,并直接输出结构化解决方案,从功能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搜索引擎。
更关键的是,在商业模式上,百度尝试用“智能体广告”来实现破局,让广告成为AI答案的一部分,用“服务式推荐”来缩短用户决策路径。但这种新模式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用户能否轻易分辨“AI真心推荐”和“硬塞广告”?智能体广告的效果评估如何量化?以及,这种“付费答案”的模式,会不会重蹈当年百度百科因企业付费编辑词条引发争议的覆辙,最终稀释用户信任?
对百度而言,转型与否,是在确定性衰退与不确定性增长间的艰难抉择。当搜索从“给链接”变成“给答案”,钱从哪里来,成为了百度必须重新回答的根本问题。武汉百捷的倒闭,无疑是传统搜索广告裂痕最刺眼的注脚。在AI掀翻旧桌子后,能活下去的,大概率是那些能造出新桌子的人。百度能否在这场范式跃迁中“革自己的命”,再造AI时代的搜索霸主,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