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色丝线(端午节为什么要把5色丝线绑在线上?)
五色丝线,又称五彩线、五彩长寿缕、五彩线、朱锁线、白锁线等。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传统习俗是将红、绿、黄、白、黑的粗丝线搓成五色的丝绸饰品,系在孩子的胳膊或脖子上。从5月5日开始解开,一直到七夕“七妈”生日,然后和黄金一起烧掉。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有山中挂五色纸、召唤五灵的巫术。五方之灵聚在一起自保大概是用五色来象征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或者是中国南方古代越人的纹身习俗。比如《汉地理》记载,越人“斩断文身,避蛟龙之害”。这种习俗从汉代开始就流传到中原各地。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后以的彩丝为臂,避鬼避兵,使人不病。一个是长寿射线,一个是军人。”。刘金一清的《世说》等书记载,粽子用五色丝包好丢入河中,为蚊龙所惧。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展成多种精美好玩的香包等饰品,制作也日趋精细,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传统民俗
一系列的端午节习俗都源于阴阳、五行之数和季节。借助纯阳正气消除阴邪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的吉祥物和装饰品。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线绑手臂曾是一种流行的习俗。
明朝的于友定在《景帝五日歌》中说“人生五行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韩、应劭《关隘》记载:“五月五日”系五彩丝,名曰“长命百岁”,一为“长命百岁”,一为兵士,一为“五色”,一为朱锁,将护兵护鬼,使人不患疾病。
孟源《东京梦录》卷八记载:端午物件、白索、艾花、银鼓、花扇灵动画、香糖果、小汤圆、白丸子。紫苏、菖蒲、木瓜等。切碎,与芳香的草药混合,包裹在李子盒子里。从5月1日和端午节前一天开始,桃、柳、葵花、蒲草、佛道爱都有销售。第二天,家家户户都摆在门口,他们由五颜六色的水球和茶、酒支撑着。又把艾的人钉在门上,秀才又递给他们一个酒席。
陈静《隋石光记》引用《隋史·杂记》中的说法,指的是一种“端午为红白之色,似囊,以色线贯之,扭成花状,或带或钉于门上,红口白舌,亦称楚钱”。还有另一种“蚌粉铃”:“五日末取蚌粉成帛,用棉缀之,若数珠。让孩子吸汗。”
这些包包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蚌粉、驱邪神韵、铜钱、杀虫雄黄粉,发展成装满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益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荆楚隋史记》载:“以彩丝为臂,名冰冰,使人不病。”除此之外,还有叫长明律、虚明律、编炳绍、五彩律、诸索等。绑五色丝线的习俗也传到了其他饰品上。例如《泰兰》引《风俗通》)。失落的短文:“也有蒂亚达这样的杂物送礼物。”条带,即彩色编织丝带,也与五色丝绸齐头并进。还有给士兵赊账的习俗(这种习俗已经失传很久了,只在《太平广记》中有记载)。
在中国古代,五色被认为是吉祥的颜色。还是越人的纹身遗风。因此,在节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绑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孩子说话。五色线不宜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进河里。
据说孩子穿五色线可以避开毒蛇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这意味着河水会冲走瘟疫和疾病,这样孩子就可以保护自己。端午戴香包的孩子,不仅有避邪祛疫的意图,还有点缀头顶的风。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覆绢布,香气四溢。然后用五色丝线串成弦,做成各种形状和弦,精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