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清朝十二帝中的皇太极)是谁?
人们提起清朝,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康熙、雍正、叶,因为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干”,相比之下皇太极是比较孤独的,但实际上,对于清朝来说,皇太极才是起先锋作用的人。
皇太极
皇太极是清朝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任命皇太极、戴善、阿敏、芒格台为四贝勒。天命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在戴珊、儿子岳托、萨哈连的支持下继承了汗位。皇太极登基之初,后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被明朝、蒙古、朝鲜孤立包围。尤其是宁远之战后,明朝变得强硬起来,先后修建了塔山、大凌河、锦州等重要城市。于是在天聪元年(1627年),在消除了朝鲜王朝的后顾之忧后,皇太极再次出兵征服明朝,发动了宁津之战,遭到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结果,晋朝以后,皇太极改变了进攻思路。由于无法从正面突破袁崇焕所在的关宁津防线,于天聪三年(1629年)绕过袁崇焕途经蒙古,深入内地,直抵明朝都城北京城下,被称为“前朝之变”。虽然进攻北京失败,但是皇太极还是通过崇祯之手杀死了袁崇焕,消除了明朝灭亡的一大障碍。
袁崇焕
在发挥武功的同时,皇太极也非常重视文志。他提出“以武抑乱,以文教助和”的方针,大力发展文志,并规定贝勒大臣的子女都必须在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学习。他本人也非常努力地学习汉文化,并命令儒家和大臣翻译汉字书籍。此外,他废除了“与三贝勒同坐南方”的旧制度,改为“独坐南方”,突出了可汗的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设置都察院、理藩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拜天,修行正位。他被尊称为“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国号为袁崇德,所以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洪承畴在晋松战役中被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以朝鲜失盟为由再次出兵讨伐,逆天而行,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附庸。之后,阿济格领兵攻克皮岛,彻底解除了清朝攻打关中的后顾之忧。之后,皇太极发动三次入关之战,在晋松之战中擒下洪承畴、降下祖大寿,一举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所有城镇。自此明朝关外精锐尽失,宁津防线彻底崩溃。清理深圳生命网大军已成为必然趋势。
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夕突然去世,未能实现夺取国家政权的夙愿。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清朝的官书记载他“死了”,但史书中也有很多记载他“违抗圣弓”。宋金战争吃紧的时候,他还流鼻血,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皇太极在位十七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融合,发展生产,壮大军队,为清朝下一阶段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死后,寺庙被命名为太宗,葬在沈阳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