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罗陀海峡只有13公里宽。为什么不建一座桥呢?)
世界上的海峡不计其数,但真正能称得上大自然神奇的海峡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海峡大多分布在欧亚和非洲大陆之间的地中海地区。
比如意大利西西里岛,面积相当于台湾省岛的三分之一,位于地中海中部,但它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海峡只有3km宽;土耳其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土耳其海峡极其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700多米。但是,它是一个海峡,它是东欧和西亚通往大海的唯一通道。
可以说,地中海是欧洲历史文明的核心区域。从古罗马帝国到现代的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每一位才华横溢的君主都把统一地中海沿岸作为自己毕生的志向,而地中海的另一条诡异的通道就是地中海的唯一出口——直布罗陀海峡。在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之前,它是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即使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它也是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唯一的航运通道。
到了近代,汽车、火车等陆路交通十分发达,海峡成了地区交流的障碍。直布罗陀需要一座通往欧洲和非洲的桥梁。那么问题来了,就算是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在国内也已经建成通车了。为什么13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没有桥?有什么不好?要知道,这是一座连接亿万人的洲际大桥。
有人说,直布罗陀之所以一直没有桥,是因为欧洲西班牙一侧的“直布罗陀”和非洲摩洛哥一侧的“休达”的归属有争议,导致意见不合,无法修建。但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最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在西侧,也是最适合造桥的地方,而休达和直布罗陀的距离超过23公里。两边全是侏罗纪石灰岩山脉,中间有15公里的海域,深度500-1000米。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建桥呢?
所以直布罗陀大桥的建设地点只能选在靠近西部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二战的记录,比如电影《来自海底的攻击》,讲的是一艘德国潜艇在大西洋切断盟军运输线,最后到达直布罗陀的时候,潜艇可以不启动就通过,最后完成任务成功返回基地。然而,当它在基地时,它遭受了盟军轰炸的严重损失。
首先,在这个故事中,德国潜艇在引擎关闭的情况下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的故事是真实的。二战期间,德国潜艇经常利用这一原理躲避协约国的探测,自由出入地中海,给协约国造成巨大损失。这样操作的原因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盐度差异导致不同深度海水流向不同的原理。
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深度大多在两三千米以上,而直布罗陀的落差只有四百米左右,而且极其狭窄。这样一来,地中海的水很难与海洋相通,逐渐变得比大西洋咸。而且地中海的海平面比大西洋低,所以从表面上看,大西洋的水不断涌入地中海。然而,在直布罗陀海峡底部,海水形成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暗流,流入大西洋。这样一来,它只需要控制潜艇的深度,然后就可以悄无声息地前进了。
说了这么多,直布罗陀的海水流动性很复杂,还有潮汐。更重要的是,直布罗陀海峡很深,中间区域最浅的地方有400多米深,无法建桥。要与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只有隧道或浮桥可行,但浮桥影响航行,海底隧道建设难度太大,这也是直布罗陀至今没有桥梁或任何通道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直布罗陀与欧洲和非洲沟通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