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为什么黄种人被归为蒙古族?)
蒙古人种,是亚洲人种的总称,是人种划分中的一个概念,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提出,是他划分的五大人种之一。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布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
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间,成吉思汗于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领导了与华拉墨子国的战争。
蒙古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元太宗七至十五年(1235-1242年),窝阔台汗派巴豆等国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各国的战争。
蒙古第三次西征(徐烈武西征),从元宪宗二年到世宗中学元年(1252-1260年),蒙古可汗派自己的兄弟徐烈武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波斯。
三次西征不仅一度将蒙古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多瑙河,而且在西征过程中还造成了1500多万人死亡,给欧洲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欧洲人甚至称蒙古人为“黄祸”。就这样,几百年后,布鲁门巴哈在划分中国人种时首先想到了蒙古人种。其实汉族人的长相和蒙古族人的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蒙古人的样子。
据美国学者科恩介绍,蒙古族的特点主要有:浅黄色皮肤,浅栗色眼睛,多为直发黑发,体毛胡须不显眼,中等脸型,颧骨扁平,鼻梁中等,双眼内角有特殊皮肤褶皱等等。在他看来,亚洲蒙古人可以分为三个分支:北亚、东亚和南亚。一个北亚人沿着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并发展成为一个印第安人。另一个南亚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岛屿。
我们通常会接触到内蒙古人或者蒙古人。至于长相,我们似乎得到的印象是他们比较胖,圆脸,单眼皮,小眼睛,鼻梁短,肤色略黄。
成吉思汗
黄种人的起源。
现在我们可能认为我们是黄种人。然而,在18世纪中期以前的各种西方人的报道中,对东亚人肤色的描述多为白色、略显黑白色和橄榄色。这里的东亚人大多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些报道中从来没有黄色的描述。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西方描述中,中国人还是白人。
是林奈的《自然系统》开始把中国人描述成黄种人,这本书在发表了35年。其中,他用了两个拉丁词来形容亚洲人的肤色,fuscus和luridus。这两个字有浅黄色的意思。40年后的1775年,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将中国人和日本人划分为蒙古人。19世纪形成的西方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宣称蒙古人是白人的威胁,“黄祸”之说越来越流行。后来,西方学者开始普遍用黄种人的概念来指代泛亚民族。
现代蒙古人的真实面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看看现在西方人还能不能歧视。以下照片是范军在蒙古人发布的国际社交网站上找到的。
梵蒂冈观点:肤色不同只会让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