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简介(数学天才陈景润)
在改革开放40年的100人名单中,有陈景润的名字。这是一个在八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头衔是数学家。同时,它也被大众理解为最一般意义上勤奋和热情的象征。
01
陈景润到底做了什么?
世界上有三大数学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一位中学教师哥德巴赫给当时伟大的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任何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无法证明。他将哥德巴赫公式发展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此后,这个数学问题一直留在这里,吸引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许多人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在18世纪和19世纪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点。
到了20世纪,这个问题有了一点进展。匈牙利数学家布朗证明了9+9是正确的,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中国数学家王元和潘承东证明了1+4,还有其他几位外国科学家证明了1+3,其范围越来越小。
1965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第17期上写了一篇文章,宣布自己已经证明了1+2。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大偶数代表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最高地位。
这个证明已经被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写进了学生的教科书。
然而,仍未达到1+1。
02
陈景润和他的人民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福建福州人。我父亲是邮局职员,我母亲是家庭主妇。全家没什么特别的。
从小自卑孤僻的陈景润,只对学习感兴趣。因为性格的原因,他跟身边的朋友不是那么融合,他也属于那种受气的孩子。但这似乎给了他一个只能学习而不受打扰的环境。
自然是好的,学习的孩子。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
大学毕业后,陈景润得益于当时国家的毕业包分配政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然而,在这个时候,工作和学校不是一回事。你要面对这么多双眼睛才能走上讲台。
按照陈景润的性格,他连头都抬不起来。他胆小怯场,满脸通红,没能挺过去。当时他身体还不好,年已经明确诊断出几种疾病,眼前的一切都令人担忧。
在陈景润的一生中,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被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上学时就知道陈景润的特点,被视为用心培养的人才。
得知真实情况是这样后,他决定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并为他提供一些科研条件,让他专心研究。
王校长是陈景润,也是我不应该忘记的一个人。
陈景润很清楚,只有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回报。回到厦门大学的第二年,他出版了《塔里的问题》。
这是对王校长的解释。同时,这篇文章被数学家华注意到,他成为培养陈景润的第二人。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数学研究所。
03
数学家的爱。
这样一个科学怪人,自然,他的人生道路与常人不同。比如陈景润45岁才遇到自己的爱情。
奇怪的不是缺少爱,而是需要更真诚的爱。
进入中科院后,陈景润因为论文成名,得到了相关方面的一些关注。如果他还是那个可怜的男孩,他肯定没有机会认识他的妻子。
被分配到解放军第309医院治疗的陈景润见到了医院的负责医生游坤,并在住院期间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中的伙伴。
其实于坤是被同事拉去见科学名人陈景润的。没想到被陈景润吸引,主动示爱,她欣然接受。得知这一情况,医院特意安排了阿坤在陈景润当值班医生,给了他们更多的联系时间和空。当时玉坤27岁,正是花季。她在陈景润一起度过了16年,其中12年住院。
1980年,她结婚了。1981年12月,他们生下了儿子陈佑威。
04
陈景润的影响力有多大?
“1+2”的详细证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作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突破,这一证明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陈定理。
1978年1月,著名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报告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陈景润先生的研究生涯和议论文诞生的全过程。一时间,陈景润成了全民崇拜的偶像。
这与当时的时代和环境有关,因为大灾难刚刚结束,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力量来引领他们。然而,陈景润为学术而努力学习的精神,却成为人们新的精神图腾。
除了成就本身,人们还崇拜反抗精神。老式的煤油灯,不到6平米的小隔间,床板做的书桌,小板凳,昏暗的灯光,几麻袋纸,成了人们精神解放的典范。
徐迟文章发表两个月后,3月18日,被称为“科学之春”的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陈景润坐在主席台上,成为开启中国科学之春的人。
在80年代的儿童作文中,只要谈理想,总会有这样一句话:以陈景润为榜样,做未来的科学家。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数学家曾表示,陈景润是250年来解析数论领域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1996年3月19日,一代数学大师陈景润因病去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