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异志不谋(道不同不谋,志不同不交友)

一个

关宁和华歆是三国时期的两位名人。他们年轻时是兄弟姐妹。有一天,两个人一起在菜园里锄地,竟然从地里挖出了一块金子。

管宁不为所动,挥着锄头继续干活。在他眼里,金子和新锄的瓦石没什么区别。

而华歆则拿着手中的黄金,玩了一会儿就不情愿地扔了出去。

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席子上看书,看见有人坐着华丽的马车从门口经过。管宁不为所动,继续看书,华宇放下书本出去看了半天。

于是,管宁割席,分席,说:“你不是我朋友!”这就是“削席断交”的典故。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味着你们不能计划一起工作,因为你们有不同的志向。也就是说,真正默契的合作者,应该是基于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目标,与他人同呼吸共命运。

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默契,只是表面的亲密,那么这样的朋友就无法真正的交流和理解,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

但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并无共同之处,但如果通过情感影响对手,可以求同存异,那么合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这也适用于说服活动。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取得一定胜利后,两家又开始为荆州问题而争斗。

诸葛亮设计了“三周琦瑜”,结果周瑜的命响了。所以东吴从上到下都很讨厌诸葛亮。决心杀死诸葛亮为周瑜报仇。

刘两家之间的联盟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为了维护两家的联盟,诸葛亮想亲自为周瑜吊唁。刘备的官员坚持不让他去,认为诸葛亮这次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诸葛亮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周瑜死后,鲁肃掌管吴栋,鲁肃是一个深明大义,绝不会鲁莽行事的人。还有一点,吴栋要想在江东立足,必须联合刘备。在孙权和鲁肃眼里,江山肯定更重要。而且,这种哀悼也可以化解双方的怨恨,加上赵子龙的贴身保护,应该没有问题。

于是,诸葛亮说服了所有的人,渡河来到吴栋。到了柴桑之后,鲁肃确实很客气地接待了他。

诸葛亮到了灵堂,念完祭文,伏在地上放声大哭。真的很真诚,泪流满面。还咬着一首《公瑾》,一边讲述两人联合抗曹的策略,一边感叹周瑜死后,没有人一起谋划了。

看来周瑜是诸葛亮唯一的心腹了。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些雄辩的话语所感动。就连周瑜的妻子小乔也动摇了。他们怀疑周瑜是不是生诸葛亮的气,甚至有人认为周瑜的死是自己的小心思造成的。

诸葛亮诚恳的话语显然很有效果,直接消除了东吴人对他的敌意。因为他用感情感动了那些人,所以毫不费力的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它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生活中,与人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在鬼谷子看来,如果合作的结果是双方都受益,那就是成功的合作。如果只有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甚至双方都受损,那就是失败的合作。

所以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损人利己。不当的“求同存异”只会给双方带来损失,就像下面这则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

一则寓言说,一只青蛙爱上了一只老鼠,想一直和老鼠在一起。所以它把老鼠的脚绑在自己的脚上。刚开始在地上走很正常,还能吃小米。

后来,当他们来到池塘时,青蛙跳进水里,把老鼠拖了下来。青蛙在水里玩得很开心,但是可怜的老鼠不会游泳,所以它们淹死了。最后,老鼠的尸体浮上了水面,它的脚还绑在青蛙身上。一只老鹰发现了老鼠,冲到水边抓住了它。青蛙也被养到水面上,成了老鹰的美味。

有时候,即使是志趣相投的伙伴,也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这种不一致进而转化为矛盾,甚至相互攻击,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如果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何必呢?有时候,不一定要用强硬的手段要求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改变自己的态度。如果大家互敬三分,事情就好办多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