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回望当年生产队)

制作团队(回顾当年的制作团队)

从1958年到1984年,人民公社存在了20多年,以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也存在了20多年。

生产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合作组织,是共同富裕的基层单位,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在鲁西北的宁津县,大部分村庄有30多户100多人,耕种数百亩土地,从春种、夏管、秋收、冬储,年复一年地践行着这个循环,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经历了岁月的风吹雨打,增添了美好的回忆,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那几年,我老家郭高村有1300多户5670人,中间合并了4个生产队,叫东队、西队,又增加了5个副业队,但总体上还是4个组织队,从西到东排序。

经过从互助组到合作社改造的短暂过程,人们把大型农具搬到生产队一起使用,解放后获得的土地也归集体所有,一起耕种。

人们的生产活动由大家选出的生产队长安排,种植的粮棉品种和果蔬亩数也由队长决定,队长是生产队的负责人、总管事和队长。

20世纪50年代,宁津县农村女社员排练宣传节目。

生产队有班组长、会计、保管员,有时也有女班组长、政治班组长、生产班组长、副组长。队长全面负责,会计负责记录工作要点和收支账目,做年终决算和计算分红分配,把粮食种子留在,管理公共物品和工具,给牛和猪提供饲料。

每个制作团队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来找工作。船长提前就位,并准时敲着指示牌和时钟。男女成员在同一天做什么?他们去那里工作,服从船长的安排和分配。上午和下午两次找工作。

生产队的工作有轻有重,重的工作一般由年轻力壮的男性完成,轻的工作则由女性成员完成。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种菜地,修沟渠,在院子里撒一些轻活。工作点也根据劳动能力和承担的劳动量来确定。记忆中,年轻强壮的男人一天工作八分,年轻强壮的女人六分,老男人五分,小脚的老女人大多四分。

晚饭后,每家一人用家人的工印写点,分别报告家人从事的劳动项目和时间。计分会计师会把当天的分数记录在工印上,然后进行月结、年结,作为人们发放粮草、年终分红的依据。

抛粪、挖井、出门到河边、上交公粮、在院子里搬粮袋、稳稳地搬柴油机、晚上看田、秋日熬夜、护秋,这些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干的,而把粪肥送到地里、春天打杂草、修棉花、捡棉花、田间除草大多是女人干的。

人们一天上班三次,秋天忙的时候有时四次。他们起床去田野迎接晨光,晚上在月光下收获。

生产队饲养耕牛,用于辅助繁重的体力劳动。那些耕牛是在公社登记的,不能随便宰杀出售。耕牛是生产队的大英雄,是主要劳动力,承担着拖运和养殖的繁重工作。他们付出更多,吃粗草,吃得好。

记得那几年,我和法晓一起上小学、高中,经常利用周末在地里挖一些野菜或嫩草,送到队里喂猪养牛,换来一些的工作点。

每年生产队都会养几头猪,节日里用来杀肉。由于食物短缺,大多数猪很难吃,也很难吃得好。它们只会长大,不会长胖。它们在春节前被宰杀时只有100,230磅,但它们被喂养了整整一年。当时的猪肉真的很好吃,会员们也愿意分享一些脂肪,在家提炼猪油。

生产队增加较大的生产工具,如犁、耙、牛车、水车、播种耕机等。,而小型生产工具则归家庭所有,如铲子和鹤嘴锄等。20世纪60年代末,家家户户都增加了小推车,用来推粮柴、推粪积肥,有的家庭一车。

生产队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浅。70年代中后期只有队部、牛舍、猪圈、丧偶屋、放粮种喂牛喂猪的饲料仓库、院子和院子丧偶屋、水车有柴油泵。

生产队每年都会向麦秋、大丘的上级发放公粮。秋收后,把最好的粮袋和手推车推到公社粮棉站,是国家的义务。

当时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生产队每年春秋都要出到河边,大车走几十里、几百里,在平坦的土地上筑起一条又宽又深的河。这条河建好的时候,河工们像蚂蚁一样移动,人挤人,非常壮观。生产队所有年轻力壮的工人都报名或轮流去了。一是出河得分高;其次,他们不需要钱吃饭,所以他们可以吃饱肚子,把食物留在家里。

1966年之前,制作组成员有一个私人剧情,每个人大概有一个点。文化大革命初期,私人阴谋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砍掉了。

大队搞了很多副业,坚持了好几年。每年,每个生产队都被要求派最好的管理人员和勤劳灵巧的人参加大队的副业活动。因此,郭皋村的副业活动蓬勃发展,赢得了南有大齐,北有郭皋的美誉。

生产队编制7人3分,分粮、棉、油菜、瓜,人口占7分,劳动力得分占3分。因此,经常有太多的劳动力要吃,太多的孩子要吃。当时,体力劳动者每天的劳动分数只有几毛钱。

生产队大规模分发粮食、柴火、瓜菜。粮食、柴火、蔬菜称重后,在堆上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户主的名字,以便人们认领。谁分发瓜菜,随时会被拿走,这是公平合理的,不能给盾。

当时社会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村风积极。大部分领队不敢多吃多占,因为怕被体育处罚。因为那些年运动项目多,对人的控制和精神约束多,领队不敢任性。

年终分红是生产团队分配制度的终结。大多数年份年底没有分红,往往是劳动价值减去粮棉瓜菜价格,基本持平。年底大家都笑了,但有一年分配可观,记忆深刻。

那是60年代中期的一年,天气好,粮棉产量高。年终决算时,郭一家收了三百多元,全家有四个壮丁。此外,老年人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暇。三百元真的是天文数字,全队鼓掌。那一年我家分了90多块钱,我二姐和二哥都是正规劳动者,只能在放假的时候去学校参加劳动。90多元的年终奖也让我们家兴奋了好几天。

生产队经历了干旱的岁月、洪水、冰雹、蝗虫,1958年的大跃进,60年代中后期的农村“文化大革命”,特别是1961年的大雨,房屋被洪水浸湿,田里的庄稼被淹,队员们艰难度日,靠着野菜叶和可食用的农作物藤蔓生存。还有人在鲁南坐火车用旧衣服换红薯干。大多数成员顽强地活了下来。

小麦收获现场

生产队的队部、院子、菜地是队员们经常聚会的地方。队部是成员聚会商议的地方,粉房、豆腐房多位于队部。每年秋收时,院子都派上用场。一堆堆粮食,一堆堆稻草堆积如山,一月麦秋,百日大秋。大部分菜地都种在有井的地方,种上各种可以根据季节食用的蔬菜和瓜,然后分发给会员食用。夏天分享瓜是一件不能忘记的美好事情。

春天,温暖的春风从南方吹来,有时漫天都是沙尘暴。休息时,我躲在深沟里。不管天气如何多变,男女每天都去生产队上班,一年四季都是春天。成员们很清楚这个道理,积肥、推肥、打杂草、平整土地、修沟修坡、浇水,然后根据需要按计划种植。他们整个春天都很忙。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