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的山西,在全国,在华北,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份,并不突出。但历史上曾有几次山西在全国,至少在黄河流域占据突出地位,其重要性大于今天的山西。
从尧舜到夏朝,以晋南为主的山西是当时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朝始于东方。推翻夏朝后,山西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春秋初期,黄河流域的强国是郑、齐。中后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都是黄河流域的一流强国,带领中国的小国与长江流域的霸主楚国抗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谨霸权”时期。晋国的中心位于山西,早期的都城是江,也叫翼,位于今天翼城县的东南部,后来迁到新田,也叫江,所以它的地址就是现在的侯马。
战国初期,汉、赵、魏三家分晋,称三晋。三晋在当时是一个大国,前期的魏、中期的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三晋初都在山西,赵在晋阳(今太原晋源),韩在平阳(今临汾),魏在安邑(今夏县北)。到了中期以后,他们才离开山西,迁往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区。魏从安义迁到大良(今河南开封)。赵从晋阳迁到中牟(河南汤阴),再迁到邯郸(河北邯郸)。从韩国平阳到益阳(河南益阳),再到杨寨(河南蔚县),再到郑(河南新郑)。可见,山西在华北的地位在春秋战国初期非常重要,到战国中期略有下降。
02
到了秦汉时期,山西在政治上就不那么突出了。但是晋南的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大谈当时的风土人情,认为三河是“天下”,是“地狭人多”。也就是三河河东,河南,河内。河东县是今天山西的西南地区。这个地区人口稀少,说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太公还提到和阳县的人做生意特别好。阳就是今天的洪洞县,平阳就是今天的临汾。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山西有很多少数民族。这种变化起源于东汉。
在古代,山西有许多少数民族。甲骨文中有很多“羌”,可能在山西。西周时期,山西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据商周记载,燕京的第戎在今晋中太原附近,第戎在中条山,残存的第戎在山西东南部,西部的鬼在山西西北部。春秋时期,晋中、晋南有希迪迷茫、东山高罗氏、卢氏、刘旭、陈铎等部落。此外,太行山上还有李荣和长堤麦,三门峡北岸还有茂荣。西周时期的晋国并不是很强大。春秋时期,逐渐吞并晋南、晋中的戎狄,成为中原最大的势力。然而在燕北地区,却有戴、、娄烦等戎狄,战国时被赵吞并。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合并,戎狄胡强逐渐与华夏融合,所以到了秦汉时期,山西基本上还是汉族。
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帝),一个新的兄弟民族进入山西。此时北方的匈奴分为两部分,南匈奴投降汉朝,东汉政府让他们生活在汉朝。此后,匈奴部落分布在西河、北地、朔方、婺源、云中、定襄、雁门、代边等县。八县之中,雁门、定襄位于今山西省雁北、新县地区,而代县有的位于今山西省新县地区,有的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些匈奴人向南掠夺,然后定居在现在山西西南的河东。在狄咸建安,曹操被分为五部分,分散在“晋阳汾涧之滨”,共3万余件。
西晋初期,大量匈奴人从长城迁入山西。这时,山西全境分为七八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匈奴人聚居,北方各县,甚至还有“胡多民”。
在汉族建立的王朝相对稳定的封建时代,境内的少数民族总是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所以一旦汉朝的统治力量衰落,少数民族当然会奋起反抗。这是西晋后期的情况。西晋末年,即公元4世纪初,山西匈奴首领刘渊第一次反叛西晋统治者。304年,刘渊率军到离石(今离石),建立汉朝,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征服了西晋都城洛阳,并于311年攻占了怀迪。西晋被迫迁都长安。36年,刘聪再次打下长安,俘虏诸侯皇帝,灭西晋。这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从那以后,所谓“五荒中国”和五胡十六国各个国家的情况已经开始了一百多年。
也正是以山西为根据地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结束了黄河流域的这种战争局面。
03
先祖最初生活在蒙古高原,分为几个支系,其中拓跋鲜卑逐渐南迁。到曹魏的时候,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乐圣,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和林格尔。西晋末年,乘中原大乱之机,继续向南扩张,占据雁北地区,338年被建国所取代,376年被前秦所灭。3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覆灭,386年拓跋重建,代表国家。中国恢复后,改国号为魏,398年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北魏。
▲以北魏为背景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剧照▲以北魏为背景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剧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芜湖十六国分而治之的局面。直到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才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河南洛阳。这是因为孝文帝热心汉化,想消灭南朝,统一全国,而雁北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北魏时期,基本上没有汉人,全部建在这里,不利于他的汉化政策,于是他决定排除保守势力的阻力,毅然迁都到黄河流域汉文化中心洛阳。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山西平城一直是整个北朝的统治中心。
建都洛阳后不久,仅仅30年后,北魏的实际统治中心又回到了山西,这是由于山西另一个少数民族胡琦的崛起。车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族群还不清楚。在北秀荣(今朔县一带),胡尔柱是人民的酋长。到20世纪20年代时,二祝融已经掌管了河、司、汾、唐、衡、郧六州,驻扎在晋阳,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全省。
58年,北魏发生宫廷政变,胡太后杀了明帝,另立少爷。朱荣趁机从晋阳南下出兵,立了孝庄皇帝,把太后和少爷沉入黄河,杀了朝廷官员2000多人,进入洛阳,掌握了国家大事。有一段时间,他想迁都晋阳,但后来他放弃了这个想法,留下几个心腹掌管国家大事,回到晋阳。于是北魏的实际政治中心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山西晋阳。不久,孝庄皇帝引诱荣入朝杀他,荣的儿子赵从晋阳起兵,入洛杀孝庄皇帝。荣部又一次企图在高欢消灭家族,在洛阳建立了孝武帝,成为丞相,住在晋阳,这仍然是家族掌权时的格局。54年,萧武依西征长安,高欢改孝景帝,迁都于叶,史称东魏。高欢仍住在晋阳为丞相,并把自己的亲信留在叶的办公室。欢子季承死了,程程死了,杨基死了。因此,东魏十六年,虽然狄威都是列强,但实际的政治中心始终在晋阳。50年,高杨篡夺了历史上被称为北齐的魏。
北齐二十七年,叶为都,晋阳为北都。皇帝经常在两个首都之间旅行,晋阳在军事上太重要了。于是,周武帝伐齐,重兵直指晋阳。晋阳既克又东太行山,北齐亡。晋阳在北朝后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北周初,它还在晋阳设立了兵周宫和六部。并州宫是皇帝的宫殿,六院仿照中央政府的规定,设置了天官、地官、管春、下官、秋官、东关六院,作为中央政府的单独机构。局势稳定后才会撤销。
可以看出,从4世纪初刘渊开兵到6世纪末北周577年灭北齐,山西在中国北方的地位始终非常重要。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几乎没有间断。
04
隋朝时期,山西的地位虽不如南北朝时期重要,但仍有相当的重要性。
隋朝的并州(治晋阳)是黄河流域继长安洛阳之后的第三个政治军事中心。隋文帝582年初,河北道行驿站设立于此,次子晋光王,后帝杨迪为大臣。“河北路”是指大河以北的整个地区,包括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南和山东的一部分。1989年,罢工后改为并州总管理处,晋光王、三子秦、五子韩先后任总经理。史良被称为总经理,“从山之东,至于渤海,黄河以南,五十二州皆李严。”站改经理只是一个制度上的改变,管辖权应该保留。当时,并州不仅是江北的政治中心,也是“天下第一兵”(《隋书汉王梁传》),所以当文帝去世后,炀帝即位,汉王梁便发兵。虽然杨亮失败了,但十三年后,太原(607年由并州改为太原县)留了下来,李渊趁隋末天下大乱,很快入侵并征服了长安,最终实现了统一。唐朝取代了隋朝。
唐朝非常重视这个朝代的发源地并州(618年太原县改为并州)。1990年,武则天(她是并州文水县人)除了把西部的都城长安和东部的都城洛阳建在一起,还把并州建为北部的都城。1995年,中宗即位,离开北都。73年,玄宗升任太原国,北方都城得以恢复。200年后,太原成为继长安、洛阳之后中国第三个政治中心。
晋南北朝以后,即唐末五代,山西再次对国家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再重要,还是因为这个时候,山西还有另外一个少数民族。
05
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迁居山西,匈奴在十六国建立了汉朝,即前赵,鲜卑建立了北魏,还有一个随匈奴迁居山西的羯族,也在十六国建立了后赵,对四到六个世纪的历史影响很大。唐朝初期,匈奴的后裔姬胡也活跃在山西。但是,从那以后,这些少数民族就不再有记载了,想必他们已经被汉族同化融合了。然而,旧的少数民族很快就融合了,中唐以后,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沙陀进入了山西。
沙陀最初是西突厥的一个分支。突厥人最初生活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阿尔泰山。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消失,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20世纪60年代,突厥人在西方爆发,并将其领土扩展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它被分为东突厥人和西突厥人。西突厥占据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的西亚,一支迁徙到今天新疆东北角的天山东端北麓,与当地的印欧高加索人融合形成了沙陀族。这些沙陀人还保持着白血的样子。
唐朝初期,沙陀人被唐朝统治。安史之乱后30多年,即8世纪末,新疆的唐朝势力被吐蕃从西藏赶出,沙陀成为吐蕃的下属,被迫迁往河西走廊的张掖。9世纪初,沙陀人受不了吐蕃的压迫,带兵东进,投奔唐朝。唐朝政府把这个沙陀人安置在今天陕北的定边盐池一带。不久,又进一步迁徙到太原南北的定襄、朔县、殷珊地区和山西的雁门关地区。从此,山西北部出现了沙陀族,代北沙陀军是当时最具活力的一支部队。
沙坨头领本名朱燮。因为投奔唐朝,他立下了许多战功。唐朝封他为李,他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官员。9世纪末,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朝统治者惊慌失措,赦免了沙陀郡守李、与父子杀死云州守备的柯,以“讨贼(指黄巢起义军)赎罪”。李克用终于在883年收复长安战役中获得一等奖。他的父亲和儿子一个是我们驻北方军(代州镇)的大使,另一个是我们驻河东(太原镇)的大使。郭昶卒,柯勇南取赵一(泸州),北取大同(云州)。太原是中心,占据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区。895年,他成为晋王,在晚唐和五代后梁时代建立了晋国。
10世纪初,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之初,主要是沙陀人的晋国与汉人的梁朝之争。梁朝的疆域很大,但晋国的势力很强。最后,晋国打败了梁朝,建立了后唐朝。虽然后唐的都城在洛阳,但太原府仍建为北方都城,也就是北京。开封是后金后汉的都城,太原还是北京。
五代五代中,有三个朝代是由以太原为根据地的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是李克用的儿子徐村建立的后唐,第二个是史景唐建立的后晋,史景唐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第三个是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在称帝之前,这三个小王朝的创建者都是前北京留守和河东特使。他们都趁机夺取了以山西为根据地的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从而一幕幕上演了政权更迭的历史剧。
在宋太祖进行的统一战争中,两军被派去攻打自后周以来与山西分离的北汉,两军驻扎在晋阳城,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他的兄弟宋太宗(公元979年,宋太祖建国后十九年)攻陷晋阳,灭了北汉,完成了统一大业。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唐末五代,山西也是黄河流域非常重要的地区。五代时期的三个小王朝是由以山西为基地的沙陀人建立的。五代初的晋国和五代末的北汉两个割据政权,都是在山西建立的。晋阳城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宋朝统一的过程中,晋阳是最后一支割据势力的中心,也是最顽固的城堡。宋军花了很大力气攻击它。鉴于晚唐五代的教训,中央政府乱作一团,一股以晋阳为基地的新生力量总是先建立国家来分裂自己,然后争夺天下。因此,在宋太宗打下晋阳后,千年古都晋阳城被烧毁。但是这一带没有行政中心,就不能把太原府改成并州,搬到阳曲县的唐明镇,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到1059年,兵变为太原府。
由此可见,山西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是因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居高临下地对着河南、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这是过去非常占优势的地形。因为盘踞在山西的割据势力大部分都是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如果他们能够进攻,他们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撤退,他们将保持它,他们将长期统治分离主义政权。
06
北宋统一中国后,山西不再是割据的中心,与分裂时期相比,这一点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过,宋以后的山西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尤其是金元时期。这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中心,而是因为它在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和文化比周边地区更加发达。金朝统治着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半个中国。《晋史·时货殖》中特别提到:“平阳路,地狭人密”(晋代晋西南称平阳路)。是金代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与《金史地理志》中的异地户口相比,当时的户口密度高于河北、陕西,说明山西的农业比河北、陕西发达。
经济发展自然促进文化发展。当时南宋统治南方,金朝统治北方。南宋的印刷中心(即文化中心)在都城临安(今杭州),而金的印刷中心在平阳,不在都城(今北京)。
就晋国的科举制度而言,整个晋国共有19条道路,每一个文化发达的地区,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考区。如果文化不发达,去附近的考区考。当时山西分为三条路,分别是山西北部的西京路、晋中的河东北路和晋南的河东南路。(辽改云州为大同府,建西京,领西京路。晋改称西京路,辖今大同为中心的雁北地区。雁门关以南地区叫河东,分为南北两路,以太原为中心的地区叫河东北路,以平阳为中心的地区叫河东南路。)中国19条路有10个试验区,山西3条路每条路都有试验区。
《金石文艺传》描写的是晋代的文人雅士,山西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晋末元初,山西有两个一流的文人。一个是袁浩文,一个是刘启。这两个人不仅在当时很有名,在后世也很有名。元好问是个美男子(今莘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刘启是浑源(今浑源)人。到了金代,刘氏家族产生了几代通过科举入仕的文人。当时,他们把刘氏家族的故乡叫做丛桂石窟。到刘启年轻的时候,晋朝已经灭亡了。入元后,刘启的《史》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人以此作为研究《晋史》的依据。
现在来说说元朝。营业税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我们来看《元史·食事志》中的营业税记载:晋宁路(元代河东南路改为晋宁路,河东北路改为济宁路,西京路改为大同路)的营业税仅次于华北地区的大都路(元朝都城,今北京),遥遥领先于其他道路。无论山东的济南,还是河北的镇定、大明、保定都赶不上。济宁路的营业税略差于晋宁路,但与镇定、大明相近,但高于保定、顺德、广平。可见晋元时期山西经济在华北地区是比较发达的。
由于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的发展得到了促进。晋元时期的山西戏剧也非常繁荣。现在学戏剧史的人都要去晋南找金元时期的戏台,这是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戏台建筑。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比高原地区好。那为什么晋元时期山西高原的经济文化比邻近的河北、关中平原地区发达?这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宋金金元时期,平原地区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山西遭受的战争灾害较少,相对和平,所以在这一时期,山西的经济和文化比邻近的平原地区更加发达。
晋元时期山西一直是华北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元末明初的战争并不严重,所以在明初人口特别密集。然而,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原战后人烟稀少,所以明初出现了大规模的迁徙。
至于明初的移民,从石可以看出,洪武时期,人们向山西西北(山后)和东南(鲁泽)的河北迁移,也向安徽江淮地区和冀鲁豫地区迁移。永乐曾迁到山西省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少田无田的定多田家分定口实现北平(河北)”。
明初山西移民的起点可以在史书中找到。晋中、晋南、晋北虽然有很多地方,但根据民间传说和河北人的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这是怎么回事?我还不确定。有人推测,可能是山西的大部分移民在搬迁前都集中在洪洞,然后就出发了。当然,他们不可能都是洪洞人。除了洪洞县,一些河北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山后”,指的是今天的雁北地区。这可能反映了当时山西北部的移民直接迁到了河北,没有经过山西南部。
07
明清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时代,所以山西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什么重要性。农业不突出,周边平原地区正在追赶。此时的山西似乎并不是很重要,但在工商业方面,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非常有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西人善于经商。到了明清时期,山西人经商的传统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清笔记中多有提及山西富商。比如《五杂妹》说:“富房者得其所,江南推新安(徽州府),江北推善有(山西)。在大佳新安,捞盐是一门生意。藏银有一百万,其他二十几三十万在嘉尔。右山或盐,或丝,或贩,或窖粟,比新安更富”。《广之义》说:“富商平阳鲁泽,天下第一,非几十万不富”。
山西商人卖什么?主要运输山西解池的盐、六安府的鲁丝、煤、铁等。,并从长江下游带来布料。六安府的鲁丝从明朝开始兴起。当时山西的冶铁业也很发达。明代,中国有十三家冶铁厂,山西占了五家。
明朝时,山西边境城市大同也因繁荣而闻名。谢昭作《五杂姐妹》:“九境如大同,繁华不亚于江南,而女子之美,万物之精致,皆在境。……谚语称蓟镇墙、傅玄教地、大同妻为三绝云”。为什么大同的女人以美貌闻名?很明显,不是说明朝以前大同女人不美,而是到了明朝才变美。是因为明代大同的城市经济发达,女人的衣服也很精致,所以看起来很漂亮。大同之所以繁荣,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同是边境城市,驻军众多,全国的财富都输出到大同消费。二是与蒙古的相互贸易。明朝与蒙古和解期间,大同是与蒙古贸易的主要市场。明朝有九个镇,叫九边,大同是九边中最繁华的。
明代山西人生意做得很大,但明代商人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当时明朝境内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了清朝,随着王朝疆域的逐渐扩大,晋商的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东三省、内蒙古和外蒙古等偏远地区。甚至远至俄罗斯莫斯科。因为这种跑北疆和国外的大篷车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所以叫骆驼帮。
由于晋商经常长途跋涉做生意,带来大量的钱财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尤其是清朝中期以后,地方不太平,携带现金更加困难,于是晋商经营的汇兑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山西票号。
设立钱庄的商人大多是山西平遥、祁县、太谷的商人,他们的分号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也有长江、珠江流域。这些银行不仅接受公共和私人存款,而且还处理政商交换。到了清末,晋商银行基本控制了国家财政,分号远至日本、俄罗斯。年利润约520万。山西的票商是清代全国最富有的商人,与盐商、洪商(广东十三行)齐名。直到20世纪初,银行才得到发展,银行数量逐渐减少。辛亥革命后,大多数票号银行相继倒闭,少数票号银行一直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山西在全国经济地位中的重要性。
08
未来,山西将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全国将统一,再也不会分裂。山西将不再是黄河流域农业的重心,因为平时高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总是不如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