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教频道(天津卫视科教频道)
清代董说,在《禁烟香法》中写道:“故养生不可无香。香要调外气,适其急,补其不足,拾其余,断其长,扶其短。”也就是说,养生不能没有香,香可以调理外气,使之适宜,补其不足,抑其过。中药的香味自古以来就伴随着生命,从驱虫治病到滋补、愉悦心情、治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对香味的认知和对养生的追求。中药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很多香料都是上品药材。
宗瑞传统手工熏香
“虚实结合的传统手工制香技艺”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魏永善,自幼热爱中国传统香文化,师从名医,以古法为基础,创造了真与自然相结合,返璞归真的技法。第二代传承人魏恩秋,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和制香技艺。他在完善制香技术的同时,用香改善临床症状。第三代传承人魏庆章是魏恩秋的长子,曾任天津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他把真香结合的技术带到了天津,并在临床上应用了药香。第四代传承人于2000年将该技艺传授给徒弟宗,制香技艺由家庭传承变为师徒传承。师徒齐心协力,对这门手艺进行了拓展和抢救,并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认真整理了制香技艺的相关文字和图像资料。2018年1月,“赫哲族传统手工制香工艺”被列入天津市和平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传统手工制香技术的代表,真香的组合是以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为基础的。通过选取天然香药,按“君臣佐使”进行调配,并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口味进行加工,香药能散、行、开,具有祛湿、开窍、健脾的作用。通过传统的燃点法散发药香,通过闻一闻的方式,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祛浊保鲜,最终达到治愈身心的效果。
中国瑶乡文化展览馆
“赫哲族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宗,天津中医药大学创业导师,天津南开医院特聘教授。建立了中医香文化展示馆,将“赫哲族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纳入素质拓展课程并进校园,在天津南开医院建立了赫哲族药香传承基地。宗长期从师于老师,亲身感受到了药香的神奇。他说,“刚开始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用传统的手制香,也不明白为什么手制香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后来我系统的学习了香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才发现每个人做的香都不一样。当你用香调理身体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水质不同,香味也会不同。这些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真正实现。”
据宗介绍,香药在中医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如熏蒸、内服、内服、穿、涂、熏、浴等。疫情期间向一线医护人员捐赠“防疫香”,疫情初期受邀参加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百药百顺》栏目,宣讲避疫香及其制作方法。在中医防疫的历史记载中,焚香是防疫的首选。自古以来就用烧香来压制空空气中的病菌,端午节烧艾叶、菖蒲的民俗也是存在的。他介绍:“用药香祛病,属于中医‘内病外治’的芳香疗法,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中医学者从未停止对芳香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这些香药就是制作香的原料,也叫香药。君、臣、佐根据各自的药性组合成香方,再经过“泡、磨、捣、炒、调、藏”的古法六步制香工艺,最终成为具有扶正祛疫、避秽之功效的药香。”
天津南开医院用贺珍香防疫。
为促进“赫哲族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宗大力推动赫哲族药香进校园。目前,天大高中已经建立了学习基地,在学校的植物园里种植了中药,既可以增进与孩子们的互动,还可以将校徽做成药香的样子,让学生佩戴在身上,帮助缓解孩子们的学习压力。
至于未来的传承计划,宗表示,“目前天津南开医院有药师培训项目。现在一楼大堂有四个展示柜和五个展板,宣传真理制香的技术,他在传弟子夫先生之前曾师从石金模先生。将传承的重心转移到高校,在教师中建立传承小组,让教师学习后先受益,再传播给学生。我们在学校建立了这种三层沟通形式。另外,中国瑶乡文化展览馆本身就是大学生的一个基地。”
宗认真学习历代制香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他通过研究传统的制香技术,感受到气味与人体的关系,发现气味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于是深入研究。目前已与高校合作,共同探索“嗅觉心理学”。
宗在南开大学为外国学生讲解熏香制作技巧。
“真情与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相结合”秉承“药借香,香助药性”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药香文化。宗对药香的喜爱始于兴趣,忠于本质。他说,“气味可以不经大脑分析直接影响人的心理。香料混合后,每个人闻起来都不一样,所以感觉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从大自然中吸收能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来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