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生平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历史上,陈独秀第一个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办的《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刊物,指导和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在四川江津(今重庆)逝世。
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怀宁。1901年,他因反清宣传活动被清政府通缉。逃到日本后,他进入了东京师范学校的速成班。1907年进入东京正规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15年,封建复古思潮猖獗,陈独秀从日本回国。
当时,陈独秀不同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也不同意以梁启超为主的立宪派。反而另辟蹊径,在发起“新文化运动”,于是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
《新青年》的出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敲响了思想解放的大鼓。陈独秀在杂志刊物《光荣归于青春》中热情讴歌“青春如早春,似朝日,似百花含苞,似利剑,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号召年轻人“激发聪明才智,逼他们走开”。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率先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在刊物中提出六项原则,即自治而非奴役、进步而非保守、进步而非退休、世界而非闭关锁国、利益而非虚构、科学而非想象。
在明确了六项原则之后,他着重指出:“现代欧洲之所以优于其他民族,是因为科学的繁荣不是由于人权。如果有两轮乘船旅行…中国人要摆脱愚昧时代,以浅薄的人为耻,那就要迎头赶上,科学与人权并重。”
后来,陈独秀在《答《新青年》之罪》中强调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拥护纳德先生,就得反对儒家、礼教、贞节、旧伦理、旧政治;为了支持纳赛尔先生,我们必须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支持德先生,支持赛先生,就要反对国粹,反对旧文学…我们现在相信,只有这两位先生,才能治愈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如果你支持这两位先生,支持政府的一切迫害,支持社会的攻击,你就会头破血流,你不会拒绝。”
陈独秀的科学民主与现代科学民主没有本质区别。但鉴于当时的愚昧、迷信、盲从和专制,陈独秀强调对科学和民主的态度。重点是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推翻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使他们从愚昧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
陈独秀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意义。鼓吹民主,是针对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以及仍然支配着中国人精神领域的专制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伦理原则。北洋军阀用来维持统治的工具枪支虽然是西方的,但其统治的本质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江山的所有制变化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中国人民仍然愚昧无知,仍然被封建思想束缚着。陈独秀叫嚣民主,就是要开启人民智慧,从思想上扫除封建残余的危害,从而为统治体制的变革奠定思想基础。
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合影。蔡元培在前排第四,陈独秀在右边第三。
崇尚科学是针对封建复古思潮和迷信盲从倾向。百足虫死而不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传承了几千年,它的崩溃不会一蹴而就。以前有张勋复辟,后来北洋军阀实行土地统治。一个波刚平了,另一个上来了。只有把中国人的思想从封建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才能杜绝一个又一个“回归”封建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潮流。陈独秀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解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从《新青年》出版到停刊的七年,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七年,也是见证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七年。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与陈独秀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思想解放运动把民主和科学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中,使中国人认识到墨守成规是不可能的,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转向共产主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建立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联系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分子,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他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个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专政,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宣言动员共产党人创建一个新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第一步是铲除资本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建党之初,陈独秀是中国一代开拓者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不可分割的人物。陈独秀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归创新中国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