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汉语言文学学术著作)

文章目录[隐藏]

  • 学术专著与专著的区别
  • 什么是学术专著?专著有什么特点
  • 什么是学术作品
  • 学术著作到底指的是什么?
  • 20世纪的12部主要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与专著的区别

。专著概述:  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当然,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学术专著的字数可能还要更多些。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详情请参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中心。 学术论文,

  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所谓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 在理解学术论文的时候,

  我们还必须把握下面两层含义: 其一,学术论文的范围限制在科学研究领域,非此领域的文章,不能算学术论文,如新闻报道、报告文李、散文和杂文等就不能算学术论文。 其二,我们说学术论文限制在学术领域,但并非说,科学领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

  而只有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照这样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应被排除于学术论文之外了。 从上述两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科学论文的灵魂必须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科学领域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理、工专业,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

  后者则包括文、史、哲、经等。我们美术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编著。  一种著作方式,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

  (出自经济日报出版社柳建明主编的《舆论学达辞典》727页) 著、编著、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和创作结果不同。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绝对的原始作品;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编译类似于编著,

  但独创性略低于编著)。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于任何已有作品产生的,作者的创作行为就可以视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适量的引文,但必须指明出处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构成对已有作品的实质性使用,或者包含对已有作品的汇集或改写成份,作者的创作行为应该视为编著。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

  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

  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

  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  编书可以是自己或多人的作品或别人的作品编辑成书。  对于专著、学术专著和个人学术专著那就更有区别了,专著的范围包含学术专著,也就是学术专著是专著中的一种,同时个人学术专著有是学术专著中的一种。

什么是学术专著?专著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专著有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

  一定要本人亲自撰写;  第二,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什么是学术作品

。学术著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是指作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

  该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 。2、编著包括基础论著、技术理论、应用著作。 基础论著是指汇集国内外某一学科领域的新成就,经过分析整理撰写成的系统性的基础性理论著作,

  有创见,有新体系、新观点或新方法。 技术理论著作是指作者总结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撰写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理论性,以及实用价值较高的理论著作。 应用著作是指作者总结社会实践中的社会科学经验,撰写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理论性,以及实用价值较高的社会科学的理论著作。

  3、教材。 教材含科技教材和社科教材,一般分全国统编和一般教材两种。主要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的科学成就和资料,或根据科学研究成果和按照教学规律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的教学材料。

学术著作到底指的是什么?

。2004年国内出版的网络媒介研究专著,仅本人获知的就多达13本。

  其中丛书一种,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新洲教授和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共同主编的《网络传播丛书》(共八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包括:1、《网民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匡文波编著,2003年12月出版);2、《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教授谢新洲著,2004年1月出版);3、《网络数据分析》(邱均平、黄晓斌、段宇锋、陈敬全著,

  2004年6月出版);4、《网站策划与设计》(严富昌著,2004年7月出版)。其余四本:《网络伦理学》、《网络广告》、《网络报道策划与实施》和《网络信息传播法》正在撰写中。  其他专著成果还有:5、《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6、《网络新闻采编评》(东方网编辑陈斌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7、《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吴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8、《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上海大学教授张咏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9、《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论》(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戴维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10、《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主编,副教授巢乃鹏、秦州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11、《数字传媒概论》(河南大学讲师冯广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12、《网络出版》(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周荣庭著,

  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13、《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博士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中国新闻年鉴社于2004年2月出版了一本168万字的专辑《中国新闻年鉴·传媒调查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志明策划并主编),其中有《互联网调查篇》,首次汇集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调查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柯惠新等人为专刊撰写了《对中国互联网经验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一文。近年来,柯惠新教授以及她率领的研究团队不论是在互联网的实际调查方面(例如协助CNNIC完善调查方法),

  还是在互联网调查学术研究方面,不断有新的建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东京大学攻读的中国留日博士生祁景滢用日文撰写的《中国因特网上的对日言论分析》一书,2004年8月由日本侨报社出版。在日本,中国互联网中有关日本的言论一直广受瞩目,有些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中的“反日言论非常激烈”,“充满了攻击和煽动性言论”,

  并以此作为中国互联网在中日关系中的整体形象加以报道。祁景滢的专著从学术的角度对中国网上的对日言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言辞激烈的批日帖子决不是用简单的一句“反日大合唱”就可以概括的。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引起了不少国外海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其中一些人多次到中国考察,写了不少的研究文章。瑞典龙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学者辛优汉(Johan Lagerkvist)亦多次来华,

  其中完成的一项工作是选了七位中国学者研究互联网的文章,组织翻译成英文结集在美国出版,这一名为《Chinese Intellectuals Thoughts onthe Internet》的专辑成为学术季刊《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2003年冬季号。这项工作使得中国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得以在国际学术界传播。

20世纪的12部主要学术专著

。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重译自Donald E. Knuth(汉名高德纳)的三卷著作:”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1. Fundamental Algorithms; 2. Seminumerical Algorithms; 3. Sorting and Searching”三卷中文名为《基本算法》、《半数值算法》及《排序与查找》。列为20世纪最佳12部学术专著之一(与狄拉克的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曼德布罗特的分形论、鲍林的化学键、罗素和怀特海德的数学基础、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论、维纳的控制论、伍德沃和霍夫曼的轨道对称性、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等科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并列)。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