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古人勤读书的5个典故)。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喜欢阅读,参与知识产权保护。
但是,根据世界阅读组织的统计,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爱读书,不愿意读书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勤学苦练的成语典故,看看中国古代名人是如何苦学的。
吊梁刺:将头发绑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防止困倦。描述努力学习和努力学习。
其实这个成语故事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头悬梁”和“锥刺股”。
《行梁》讲述了东汉时期孙敬的故事。班固写的《韩曙》:“孙敬,字文保,好学,早晚不停歇。睡觉累了,就用绳子把头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孙敬年不太好学,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视书如命,爱读书,经常通宵达旦。他被称为“闭门先生”。
孙静经常在后半夜看书,有时候会忍不住打瞌睡。一天晚上,孙静打瞌睡,睡着了,醒来后懊悔不已。如何克服困倦?他苦苦思索着,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横梁上,突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根绳子,一端绑在横梁上,另一端绑在他的头发上。每当他打瞌睡时,绳子就会拽他的头发,他就会醒过来。从那以后,他就这样努力学习。
(图)吊梁扶正器。
由于孙敬学习刻苦,读诗、书多,博览群书,成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手、学者。
《蛰股》讲述了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出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己股,血往尺。”
苏秦小时候很有野心,跟着老师鬼谷子学了很多年。苏秦学成之后,对功名的渴望非常强烈,于是他前往秦国,用“连横”的计谋游说秦惠王,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苏秦没有其他谋生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吃穿都成了问题。我不得不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一样回到家乡。看到他的亲戚如此落魄,他们对他很冷淡。苏秦羞愧难当,决心好好学习,日夜苦读。他看书的时候准备了一把锥子,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这样持续了一年,苏秦以为他有把握,就又出去了。秦伤了他的心,所以他不想去。他周游六国,说服他“联合起来”与秦作战。苏秦手握六国,签订六国组织联合反秦。苏秦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学者。
负付吊角:搬运柴火时,将书挂在杆前;放牛时,把读书用的书挂在牛角上,随时准备读书。指抓住劳动和学习的差距,形容努力学习,不怕辛苦。
这个成语故事由两个故事组成:“负薪”和“吊角”。从宋代王赢林主编的《三字经》看:“有负薪,挂牛角,虽累犹苦。”
“负薪”是指汉代的朱买臣。当朱买臣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非常贫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没有时间学习。然而,他是如此勤奋,以至于他经常把他想读的书挂在杆子上。当他厌倦了砍柴时,他拿出书看一看。由于工作努力,朱买臣后来被推荐为会稽太守。
“怪角”指隋朝的李密。李密小时候给别人放牛,没有时间学习。于是,他每天去放牛,把想看的书放在书包里,挂在牛角上。当牛在吃草时,他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这样看来,李密长大后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图)孙康薛莹金代留学,谢昌明(绘)。
萤火虫薛莹:萤火虫:晋代的车胤,小时候家境贫寒,夏天靠胶囊练萤火虫看书。薛莹:晋代的孙康,冬天经常用雪的倒影看书。形容努力。
这个成语故事由两个典故组成:“胶囊萤火虫”和“薛莹”。《囊萤》出自《车缙殷传》:“勤奋博学,家境贫寒,不常得油,而则训练数十只萤火虫,日夜为书拍照。”。《薛莹》出自《孙氏实录》:“孙康家境贫寒,经常到薛莹读书。”
车胤,人,自小努力学习,但因为贫穷,没有钱买夜校的灯油,只能利用一天的这个时间学习。
一个夏天的晚上,车胤在院子里摇头晃脑,突然听到一句“不”。他想找一本书,但是没有灯。这时,他看到萤火虫在布满斑点的地方飞舞,在黑暗中特别耀眼。车胤潇洒地动了动,心想:“如果你集中很多萤火虫,就会有光。”。照你说的做,车胤用白丝绸做了一个袋子,在里面抓了几十只萤火虫。虽然包不是很亮,但还是可以用来看书的。从那以后,晚上的时间被车胤充分利用了。
由于努力学习,车胤成为了一名学者,后来步入仕途,成为了一名高级官员。
同样,同一朝代的孙康也是如此。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灯油,晚上也不能看书。他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很可惜。
一个冬夜,下着大雪。晚上,孙康很早就睡觉了。半夜,孙康从梦中醒来。突然,他发现窗户里有一丝亮光。这盏灯不识字吗?孙康起床,穿好衣服,拿出书,出去看书。如果手脚冻僵了,就跑过去搓搓手。从那以后,孙康不再担心灯油的缺乏。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不怕冷也不觉得累。即使北风呼啸,海水结冰,他也从未停止学习。努力是有回报的,孙康激励他学习。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一名十足的学者。袁家忠,号七步郎,迁南长史,有十卷。
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指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现在用来形容穷,努力学习的人。
借墙之光的成语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匡衡是一个年轻的学者,学习勤奋,没有蜡烛,他的邻居有蜡烛,但无能。恒把它的光引过墙壁,用反射光的书读它。”
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是光线无法到达他的家,所以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来吸引邻居家的光线,以便学习。通县有一个大家庭,家里有很多书。匡衡去他家当雇工,但没有工资。主人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你的书。”大师听了,深深地叹了口气,把书借给了匡衡。
由于匡衡勤奋学习,他最终成为了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师,并成为了宰相。
(图)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字。
威三绝:威:熟牛皮;边巍:用熟牛皮绳绑竹简;3:估计,多次表达;绝对:坏了。孔子多次为读《周易》而折断竹简的皮带。比喻读书用功。
成语“边巍三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喜矣…读易,三绝。”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中国书籍的主要材料是竹简和木简。一本书需要大量的竹简和木简,这些竹简和木简要用绳子编织在一起。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反复读。就这样,竹简、木简的熟牛皮被磨掉了好几次。孔子对《易经》非常熟悉,但他谦虚地说:“如果我多活几年,就能完全掌握《易经》的文字和质量。”
当然,孔子不用介绍。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是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圣人”和“万世楷模”。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非凡成就,千古留名,离不开他的勤奋追求和辛勤付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是药,好好读能治愚人。”“腹部有诗书。”古今中外,书籍真是浩如烟海。这些书记录了历史上人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万物的精神主宰,绝对与知识的积累、学习和传播有关。
然后,让我们好好读书,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