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和英里(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完整列表)9了望智库。
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日前口出狂言,称“如果中国(大陆)侵占台湾,(日本政府)将认定这是‘存亡危机事态’”,有可能行使受限的集体自卫权。这样一来,“日美必须一同保卫台湾”。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前几天说了一句狂言,“如果中国(大陆)侵占台湾省,(日本政府)会认为是‘存在危机’”,行使有限的集体自卫权是可能的。这样,“日美必须共同保卫台湾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说:“这种言论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严重违反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已向日方提出严正抗议。”
日本官员的这种操作真的不可思议。
Ku叔叔意识到,是时候让大家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海洋概念,探索宜州和琉球的范围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宜州是一个总称,既包括台湾省,也包括琉球群岛。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宜州成为台湾省的特殊参照,而琉球群岛则被排除在外。这种现象主要是日本文化侵略和扭曲的结果。
实际上,益州的范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它包括日本歪曲历史和文化侵略的政治目的。
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冯伟执行研究员。
编辑|王怡文看着智囊团。
本文于2014年首次发表于《发现》杂志,作者授权旺旺智库编辑出版。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旺旺智库(zhczyj)来源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国内教科书和白皮书都采用了宜州、柳市指台湾省的观点,因为《三国志》、《临海水土志》等都有明确记载。,三国时代吴国孙权于公元230年派遣魏文等将军率领一支万余人的船队开航到益州。这里所载的《逸周经》是“有人验证”,就是今天的台湾省。我们也用这个所谓的考证结论作为中国人发展台湾省的最早例证。
谁考证当时的宜州具体指的是台湾省?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观点来自一直鼓励“台独”的日本学者。看看这些观点出现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最疯狂的时期。
长期以来,我们在引用这些观点时,往往很少思考:这些观点是如何产生的?这些被我们广泛引用的所谓学术观点背后有什么证据?现在看来,日本学者抛出的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战略考量,符合其一贯的“先灭国,先灭史”的做法,也符合其经常故意歪曲历史的做法。
19世纪70年代日本入侵琉球群岛,迫使琉球中断了与清朝的朝贡关系,并开始销毁大量史料和琉球自古以来与中国交往的各种证据。1995年,台湾省被强行占领,在军事占领的同时,大肆进行文化侵略和殖民化。
这一时期,日本向琉球、台湾省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学者和文化人员,他们一方面搜集掌握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气候、风俗等资料,为加强殖民统治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割裂和扭曲中国古代与两地的关系,编造日本占据两地的历史文化基础。尤其是所谓的“台独”理论,与日本的文化侵略有很大关系。
在这些日本文化人员和学者中,著名的是伊能家驹,他于1895年11月作为陆军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前往台湾,从事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编纂了《台湾省文化志》。在这本书里,他引用了三国时期吴写的《临海水土志》以及后来的《》,“认定”的宜州仅指台湾省。这个结论有广泛的含义。
因此,益州的范围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它包括日本歪曲历史和文化侵略的政治目的。以往我们很少从这个角度分析日本的意图。
1实际位置扭曲。
关于益州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主要在隋朝以前使用。隋朝以来,随着中国人对海洋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开始用琉球、琉球、琉球等同音字专门称呼已知确切的岛屿。这里的琉球、琉球、琉球等同音字指的是今天的琉球群岛,而像宜州这样的通用字从隋朝就开始使用了。
游客在台湾省南部屏东县的小琉球岛上浮潜,享受海底世界(资料图)。图|新华社
益州到底是什么?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彝文。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东、西、南、北各有不同的民族名称。东叫东夷,北叫北帝,西叫西戎,南叫南蛮。后来,虽然一些具体的标题发生了变化,但总体框架基本保持不变。自商朝以来,占据中原的商王室在土地上对东部的民族一般称东夷。当时的东夷指的是生活在今天淮海至黄海、东海一带的民族,被称为怀义、伊山。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族群不断交融,领域范围不断扩大,“夷”的名称逐渐扩大并转移到海上,产生了“岛夷”。
“洲”的意思一直很明确,指的是水中的小岛。“宜州”成了海上遥远岛屿的名字。早期的宜州是通称,包括琉球和台湾省,可以称之为宜州。
日本学者在引用三国时期吴国申英的《临海水土志》时,就“论证”了这里记载的益州是今天的台湾省岛,并在古籍中极力强调气候和风俗因素,以这两个因素作为论证益州是台湾省的主要依据。在地理学中,为了准确判断一个地方的位置,通常会用到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因素,但这两个因素一直被一向精于精细研究的日本学者刻意忽略。
归根结底,气候和习俗能成为决定性影响的基础吗?显然不是。
气候和风俗有很大的共性。三国时期,吴国编撰的《临海水土志》成书于近一千八百年前,其中对益州的记载如下:
彝州在临海县东南,距县城两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朽。群山环绕,所有的山都有人居住。在山顶上,越王射白了,但石头。这是一个每个数字都是国王的地方,土地是分的,人民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胡子和耳朵,但女人不戴耳朵。住在一个房间里,种荆是一道屏障。这片土地肥沃,盛产谷物和鱼类。”
《临海水土志》对益州的记载,无论是方位、距离、气候、风俗、地貌,都非常准确生动。可以合理的说,有了这么详细的记载,对于益州指的是哪里应该没有很大的争议,在20世纪之前,这方面的争议真的很少。争议的出现,恰恰是在日本学者进行了考证之后。日本学者在引用《临海水土志》中的这些记载时,对当时的气候、风俗给出了牵强附会的解释。
例如,关于宜州气候解释如下:
“至于气候,如果真的是陆地上没有霜雪,草木不灭,那么把宜州作为台湾省,而不是日本九州的近缘,才是实际可行的。”。[1]
由此分析,日本学者也用了“宁为玉碎,勿为玉碎”这样模糊的语气来“证明”那里的气候是台湾省。“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朽”的气候,明显以亚热带、热带气候为特征。不仅仅是中国台湾省,还有西太平洋沿岸的很多地方,包括琉球群岛、菲律宾和日本九州等。,而且太平洋东岸沿美国海岸的许多地方也有类似的气候。为什么成为日本学者对台湾省的特别提及?为什么不是指九州附近?仅根据气候分析,中国船只也可能抵达九州。
又如日本学者的分析,“关于地形和地方风味产品。四面环山,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出产竹子,适合台湾省。关于海关。或者把卷发穿过耳朵,做成鹿角矛用来打仗,或者把青石磨成箭头,或者把人的头骨作为装饰品。这似乎是后来在台湾省诞生的习俗。”
这种解释就更难证明这些习俗和产品是台湾省独有的,因为“戴卷发,做鹿角矛打仗,或者磨青石做镞,或者采集人类头骨当装饰品”是人类历史上部落和氏族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类似的习俗可能出现在当时的琉球、菲律宾群岛、九州、美洲以及非洲的很多地方。
日本学者对《临海水土志》记载的地形分析更为牵强,因为这里记载的地方“四面环山,土地肥沃”,不符合台湾省的土地类型特征。众所周知,台湾省岛地形多为山地,平原较少,但并非“四面环山”,而是中高四周低,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台湾省岛地势中高外低,与《近海水土志》中“四面环山”的历史记载正好相反,但符合琉球群岛中部主要岛屿的地形特征。
表面上看,如果宜州不是特指台湾省,而是包括更远的琉球群岛,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支持台湾省属于中国的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
琉球群岛与大陆的距离远远大于台湾省与深圳的距离。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船队到达当时更远更小的琉球群岛并不困难。如果还能和琉球群岛保持密切联系,怎么谈得上近在咫尺、更大更容易找到的台湾省岛?
日本人正是通过歪曲益州、刘丘的实际位置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明朝以前中国的航海技术很差,不可能到达遥远的地方。如果连近在咫尺的台湾省也长期找不到、够不着,又怎么能和琉球群岛保持联系呢?受日本观点的影响,许多欧洲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远不如欧洲和日本。现在看来,日本人的这种做法基本上是成功的。
2.篡改和歪曲历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日本学者除了武断地否定琉球与中国的长期关系之外,研究严谨的日本学者也常常漫不经心地否定台湾省与大陆的长期关系。例如:
”(郑石)据《竹罗县志》杂记,记载外有记载:贾母柳湾开了一口井,得了一个瓦瓶,知者为唐宋以前的古窑。…….所谓唐宋以前的古窑节,不过是前人的推测罢了。”。
至于唐宋以前明末清初台湾省出土的文物,日本学者简单认为这只是当时人们的猜测。从县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古窑被发现后,是由有经验的“知识分子”来判断的,而不仅仅是找人来判断它是唐宋以前的产物。
2015年9月17日,游客参观了台湾省南部琉球小岛苏格班湾。图|新华社
“知者”在唐宋以前,经过几次放映才鉴定出来,一个几百年后连这些文物都没见过的日本人,以为只是当时人们的猜测。
【注:日本学者可能见过这些遗迹和遗址,但为了切断中国古代与台湾省的联系证据,有可能曲解、隐藏甚至销毁这些古代证据。】
谁在投机?投机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在台湾省岛发现唐宋以前建造的古窑,说明唐宋以前台湾省岛华人的生活和聚集规模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岛上的人们需要各种生活生产用品,这些窑就是最好的证据之一。这个证据足以说明唐宋以前中国人就已经在台湾省岛生活了,大陆和台湾省原本是一体的,没有必要强调发现和发现的关系。
我们也要注意一个事实,即使按照西方的历史实践,在18世纪以前,只要没有明确主权的土地被“发现”,它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领土,更不用说有大量的人生活在上面了?
日本只有否定这些真凭实据,才能炮制“新证据”,分裂和缩短大陆与台湾省的历史。
随机否定的另一个例子是,“然而,虽然上面提到的隋朝、宋朝、元朝的邱明或琉球的要求是同一种语言的音译,如果它们的字形不同,它们的地域变化也无动于衷,但它们很可能被抓住了…换句话说,元朝以前承载当前需求的历史与现在的琉球无关”。
中国与琉球的长期关系被日本学者用“只有音译和不同字形,但只有大致”的简单词语否定,将中国与琉球的历史缩短到元朝以后。然而,同音字和通假字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许多同音字不同的词在古代汉语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这些熟悉中国史书的日本学者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常识呢?
又如“平经文学博士……说:……但英永业、永祥初年(即永乐、宣德之间),琉球从未有任何使臣招募或从明朝收回”,这又是一种中国与琉球被蓄意断交的荒谬猜测,完全无视远在永乐、宣德之前的明太祖朱元璋于1372年派人抚弄琉球的事实。
针对日本部分学者的这种做法,结合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然篡改历史、修订教科书的行为,不难发现篡改历史、歪曲历史已经成为一些日本人的习惯。经过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省培养了许多熟悉这种篡改历史的方法和做法的“台独”知识分子。20年来,“台独”学者占据了教育、文化、传媒等大量领域,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的方法与日本人一模一样。
如果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从地理学上常用的方向和距离等因素来分析宜州和琉球的情况,就会发现日本学者广为流传的理论依据中有很多刻意的谬误。
3方向和距离决定了宜州的位置。
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地方志不是浪漫或传说。之所以称之为“方志”,在于记载准确。
《临海水土志》的作者库洛科·沈,写下这份地方志,至少有两个来源:
首先可能是对临海当地人的描述。包括临海在内的中国东南部,很久以前就是航海业发达的地方。在魏文率领大规模船队到达宜州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大概与琉球群岛有过接触。库洛科申将从去过宜州的当地人那里获得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对方向、距离等相关因素的描述也比较可靠。
其次,前来自卫的舰队的记录。吴的《魏文》于230年率领一支万余人的大船队到达益州,《临海水土志》写于268-280年。库洛科沈与魏文的时代非常接近,几乎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人,他大概从魏文的船队中得到了比较确切的信息。一个超过一万人的大船队出海可不是儿戏。如果他们不掌握方向,风向,风速,水流等。好吧,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毁掉整个舰队。因此,航行前和航行中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时航行的里程、时间和方向的记录是准确可信的。
因此,根据《临海水土志》中关于方向的记载,我们将分析临海与宜州的位置关系。
据史书记载,“益州在临海县东南”,三国时期临海县的具体位置必须先搞清楚。三国时期的临海县位于浙江台州和温州(如下图)。今天台州有临海县。
从地图上,我们会对临海与台湾省岛的方位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图片来自《中国历史简明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2。
台湾省位于临海县正南方,琉球群岛位于临海县东南。临海县沿海的几个港口位于东经121度、北纬28度左右。台湾省北端的基隆位于以北东经121度、北纬25度。如果从临海县航行到台湾省,从县内任何一个港口到达台湾省都只需要正南航行,完全没有往东南行驶的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从临海县最北端开车到台湾省,还是需要稍微往西南方向行驶。怎么会来到东南?
在航行中,正南和东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从先秦时期中国人广泛使用指南针进行方向辨别和导航来看,几乎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方向误差。再者,如上所述,《临海水土志》的完成时间几乎与魏文的益州之行同时,其准确性相当高,更不可能有如此严重的方向误差。
距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从的距离来看,《临海水土志》明确记载宜州距离临海县2000多里(非长江口)。这个两千多里的概念,就是三国时期的“里”,与现代的标准有些不同。三国时期,中国的制度还是基本实行的。根据《韩曙食品和商品记录》,一英里是300步,也就是1800英尺。后世出土的汉代建武青铜尺子显示,当时的尺子为0.231米。以此计算,三国时期的一英里(1800英尺)现在约为415米。
临海县中心港至台湾省北部港口最近距离约163海里,约305公里。今天的305公里换算成三国时期的700多里。即使不是最短的距离,从临海县北部到台湾省也只有350公里,最多也就是三国时期的800多里。此外,受洋流和风向的影响,实际航程略大于理论航程,两地实际航程距离最多不会超过1000英里(现在约415公里)。如果一定要说2000多英里(现在大概830公里),这个误差太高了,完全不符合古代航海的实际情况。
所以《临海水土志》中所指的离县城2000多里(现在约830公里)的宜州,另有深意。如果以2000多英里(现在约830公里)计算,差不多就是临海县到琉球群岛中部的距离。
但是日本学者如何解释距离问题呢?他们再次使用了推测的手段:
“关于方向和距离。临海东南指的是今天的浙江台州,所以从方向上来说,就是台湾省。但是今天福州和台湾省的距离是1300英里,虽然太远了。那么水土志上的两千里只是一个粗略的概念,不妨把它看作是今天的台湾省。”
原来是“不妨视为今天的台湾省”,又一个模糊的猜测。显然,这里的日本学者也意识到,吴国时期临海县与台湾省的距离只有300-350公里左右,三国时期为700-800多英里。坚持要扩大到2000多英里,很难自圆其说,所以他们用“后世的中国地图,今天福州和台湾省的距离,是1300英里;《水土志》中的两千英里只是粗略的“为他们的猜测开脱”。
但是后世的这张中国地图是什么呢?它包含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解释。
由此可见,台湾省与《临海水土志》的记载在方向和距离上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学者向来以严谨严谨的学术风格著称,他们严格的学术要求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羞愧,但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犯如此明显的错误呢?可能是有意为之,为19世纪末开始的文化侵华和篡改历史奠定了基础。
4 .航行时间、速度和常识。
隋朝时期,益州一词很少再使用,因为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扩大,对海洋地理位置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隋书对刘秋有过明确的记载:刘秋“建安县东,水流五日,土中多穴”。这里所指的“琉球”就是上面提到的宜州和今天的琉球群岛。
2014年12月6日,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在琉球群岛以南航行,该船位于琉球群岛主岛以南,是连接中国近海海域与西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新华社
“党建安县东”和“五天水”是分析需求定位的关键。隋代,建安县位于闽中北部。历代区划虽有一些变化,但幅度不大。福州是当时建安县的治所。从隋代建安县的行署福州往东,[注: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方向一般是从县内最重要的城市,如行署来判断,而不是以整个县作为判断方向的起点。】正对琉球群岛的寿里(那霸)。抚州位于北纬26度,寿里也位于北纬26度,完全符合隋书所说的琉球是“建安县之东”的情况。
而台湾省岛的最北端在福州东以南30度。30度是导航方向的巨大误差,更别说30度了。即使只有3度3分钟,在长途航行中也会是千里之外。
其次,隋朝时期的帆船“五天”能走多远?
众所周知,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帆船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春秋时期,南有吴,北有齐,早已有海上往来,之间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水战。后来,在三国时期,吴已经能够建造至少三层的船只。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南阳有了广泛的水上联系。
公元588年(隋朝灭陈前一年),史书详细记载了隋朝大将在永安造了一艘船,船高五层,可容纳八百人。还必须包括武器装备、粮草等一系列物品和用具。可以看出,当时的船舶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虽然古代没有关于这些船队速度的确切里程记录,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航行时间表和地点的记录中计算出更准确的数据。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鉴真·杜东,对第五个杜东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第五次东渡(公元748年)…该船刚刚离开舟山群岛,进入东海。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东北风,吹向了西南方向…第九天,船靠近了一个小岛,每个人都上岸了,然后继续前进…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来到了海南最南端的周振(三亚)。”[3]
鉴真生活在离隋朝(581-618年)不远的唐朝中期,其航海技术水平基本相似。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算出隋唐时期的航海速度。
14天后,鉴真的船从舟山群岛出发,抵达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舟山群岛面积相对较大,距离最短。即使从舟山群岛最南端到海南三亚,海上距离也至少接近2000公里。这艘船航行了14天,今天到达三亚。2000公里除以14天,日平均行驶速度至少达到140公里。如果从舟山群岛到三亚走最远的距离,古代帆船的速度会更快。
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国古代帆船的速度,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史料中获得有力的证据。例如,速度和距离也记录在《影涯胜览》中:
从“福建长乐县五虎向西南进发,十天好风”。在《星查胜利概况》中,也有“十二月于五华开阳,以十二帆,十昼夜以风占城”的记载。
两部史料记载的长乐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是历代以来著名的港口。占城是越南的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位于今天的越南和静省。同样,我们从长乐县到占城市北界的距离最短,至少在1800多公里。航行10天就能到达,平均每天180公里。这再次证明,中国古代帆船的速度比较快,每天行驶180公里左右并不难。
【注:由于海洋辽阔,中国古代用“更”来计算航程,而不用“里”来计算距离。古人把一昼夜分成十更,一更分成六十里。在这里,为了计算方便,现代常用的公里和英里作为计算单位。】
还有其他证明速度的古代数据,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可以确认,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古代帆船的日航程至少可以保持在140公里到180公里之间。如果中位数是160公里,也就是隋代的帆船一天行驶160公里,五天可以行驶800公里。
【注:北宋糜竺所著《周萍客谈》一书,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航海情况,“船主知地理,而夜观星辰,日观日月,默默看罗盘”。南宋赵所著《朱凡志》中提到:“船来船往,惟有罗盘可为,昼夜守望胜于小心。”。这两份文件清楚地证明了HNA日夜不断的航行。】
这个距离从福州到台湾省基隆要远超过260公里。虽然两个洋流相遇,海浪经常汹涌,但中间没有危险。我们为什么要开五天车?明显违背常识。
另一个证明点是有记载的“土多洞”,是琉球群岛的地貌,不是台湾省的地貌。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攻打琉球群岛时,最头疼的就是日军利用该地区众多的洞穴进行艰苦作战,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台湾省虽有玉山等几座山,但不符合“土多洞”地貌。
5.《琉球记》制作证明。
从福州起航,驱车五天到达琉球群岛中部,这是一个正确的历史事实,陈侃《明造琉球记》中有记载。陈侃是当时明朝皇帝派来的册封使者。他在记录中写得很清楚。因为琉球国中山王还是真的,太子还在清朝,所以邀请他进攻。故嘉靖年间,赴琉球,封上卿为中山王。
陈侃记录中涉及的时间和行程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我立即辞职来福建造船,而且…(五月)五日开船…8日在海口,一行人看着汪洋。水流顺利,海浪也不汹涌…9日隐约看到一座小山,是小琉球(台湾省)。
10日,南风很大,船飞得像苍蝇一样…一天一夜的行程,经过嘉善(彭家山)、钓鱼岛(钓鱼岛)、黄茅屿(黄维屿)、赤屿(赤尾屿)…。
11号晚上,我看到了古弥山,属于琉球。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他们在家里很开心。夜晚黎明,风转向东方,寻找退路,迷失了方向。
又是一天的比赛,从它的山(古米山)开始。”
仔细分析陈侃的记载,这段文字清晰生动地记录了几天内到达台湾省、钓鱼岛、琉球的具体时间,绝非臆测。
首先,陈侃说“嘉靖十三年五月五日起航……八月八日海口升”,表明陈侃一行的船队五日出海,但没有直接下海,显然是先在内河航行,八月八日才进入东海。8日是进入东海的第一天。
第二天,“五月九日,隐约看到一座小山,也是小琉球(台湾省)。”明朝时,台湾省也被称为小琉球。这段时间的记载有力地证明了从福州到台湾省的古水道只用了一天的历史事实。说明台湾省到大陆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远,那么难。
第三天,5月10日,“穿越嘉善(彭家山)、钓鱼岛(钓鱼岛)、黄茅岛(黄薇岛)、赤屿岛(赤尾屿)”。
第四天,5月,“11号晚上,我看到了古弥山,属于琉球”。第四天和第三天的记录都表明,钓鱼岛、黄薇岛和赤尾屿当时不在琉球的范畴内,而是属于中国的。经过这些地方,我们已经可以从海上看到琉球的古弥山,但离琉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天,“晚上,风转向东方,寻找退路,失去了它的位置。”。再比赛一天,从它的山(古米山)开始”。这个记录显示,舰队航行了一整夜,到了黎明时分,由于风向的改变,舰队的航行方向受到了影响,速度发生了变化,舰队航行了一整天,最终到达了琉球大陆。这段话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使不是一直顺风,即使风向改变,速度受到影响,中国古代船只仍然可以在五天内到达琉球群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证实了隋书“水会走五天,但会有需求”的记录。
另一方面,如果从建安县“航行五天”到台湾省,航行速度太慢。众所周知,建安县所在的福州到台湾省基隆的距离只有260公里左右(但这不是福建到台湾省最短的距离,但最短的距离也在150公里左右),坐帆船到那里需要5天?
距离260公里,帆船平均一天一夜能航行52公里?把这52公里换算成一小时更不合理。如果船一天24小时都在航行,每小时只能行驶2.1公里左右。这个速度甚至比划船和摇橹船还慢。
【注:人类步行速度为一小时五公里,帆船速度比人类步行速度快很多。】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帆船的优异性能,这与西方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自西汉以来,中国帆船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船只频繁抵达印度、斯里兰卡、非洲东西海岸、红海沿岸、波斯湾等地,航行距离往往几千甚至上万公里。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距离相比,大陆到台湾省和琉球的距离和难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海上航线近万公里,形势多变,暗礁难测,海盗出没,中国古代船只经常可以往返。为什么只有150多公里的台湾省,800多公里的琉球群岛,会变成这么难到达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伊能佳居。台湾省文化志(中文版)。台湾省文学委员会编,1985年;
2.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梁。中国历代户口、田产、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隋书——传四十六》、《二十四史》,中华书局;
5.周志明。中国古代“计数船”考,《古代文明》,2009年2月;
6.【明】。制作琉球的记录。商务印书馆,1937:24。
库舒福利
Ku叔叔的赠书活动一直在进行!诺瓦出版社向Ku叔叔提供了15本《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供热心读者阅读。这本书是对当代英国的全面探究,直接击中了底层民众的困境和诉求,获得了英国最高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请在文章下方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本)将被给予书籍。
举报评论0报告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