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土家族历史和习俗)。
土家族的历史和习俗。
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人称自己为比孜卡,主要生活在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相邻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历史悠久。姚郁时期,生活在武陵山地区的一些人是湘、鄂、川、黔土家族的祖先。在《后汉书》中,湘、鄂、川、黔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武陵人”,永顺土家族的祖先也在其中。除了武陵人和荆州人,《南齐书》也叫巫溪人。永顺县属于尤溪和满溪(即县内的郎溪),说明该地区以土家族为主。史书记载后,土家族聚居区的划分更加明确。《宋史》称“南北河人”,北江为酉水,流域有龙山、保靖、永顺、古丈。历史文献中的“土丁”、“土兵”、“土人”、“土民”等,他们的“土”在汉语中一般作为土家的专用名。明代《永顺宣威使思志》中,对土族、苗族、汉族肯定是这样说的:“永顺多重山坡,攀崖,与各种丘陵接壤,甚至有汉族,土族、苗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其中,“土”是土家族先民。据《乾隆七年永顺县志》(1742年)记载,该县有土著55074人,游客26438人,苗族22171人。“55074土人”是指土家族有55074人。
唐末,西州土家首领付鹏揭竿而起,杀死了湘西土家首领,基本统一了西州土家,开始统治永顺等地。去世后,其子彭继位。后晋天府四年(939年),彭与楚王马希范在长株潭夺取领土,进行了一场硬仗,史称“西州之战”。虽然彭战败,但为了安抚土家族,中央决定彭继续统治湘西。贾鹏可以通过遗传统治湘西,但他不能外出。就这样,彭氏家族开始了长达800年的统治(中心是永顺县的老司城长达600年),直到清雍正改土地,回到江西老家,彭氏家族才拍拍屁股。
1952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包括龙山、永顺、保靖、花垣、芦溪等地。在当时,土家族并不被视为独立的少数民族,而是全部被视为汉族。从1953年到1956年,中央委员会的调查明确了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基本事实和古今证据。但由于政治平衡,直到1957年1月,土家族才建立为独立的民族,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土家族习俗
一.生育习俗
土家族的生育习俗包括:求子、生育、踩点、报喜、“许愿米酒”、“满月酒”、点记忆片(祈求孩子聪明能干)、剃胎头(满月剪第一根头发)、吃肉(也叫油嘴)(100天大时给孩子吃肉)、等。
(1)踩学生。
女人生孩子时,第一个无意进屋或路过门口的陌生人叫“踩陌生人”。土家族人认为“踩死人生”是一种预兆,无论性格、品行、前途,他们的孩子都会喜欢踩死人生。所以,有孩子的人都希望遇到品德好、有才华、有威望的人。
(2)报道好消息。
孩子出生后,女婿向公公婆婆报告了好消息。男孩生了一只公鸡,女孩生了一只母鸡,还在公公家加了一些染红的鸡蛋,说:“你女儿放生了。”父母一看到鸡就知道孙子的性别。
(3)“许愿米酒”和“满月酒”。
男孩出生九天或女孩出生十天,婆婆会送衣服给宝宝“脚”祝贺,这叫“许愿米酒”。有些家庭会把送祝福推迟到孩子满月,这叫“满月酒”。
(4)把握星期。
孩子一岁时,公婆和亲戚会送礼物和祝贺。那一天,许多日常用品被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去抓。如果孩子先抓书、纸、笔,就预示着孩子长大了会写字、会读书,抓到的东西就预示着长大了会做什么,这叫抓周。
(5)流产。
在孩子12岁之前,如果遇到食欲不振、身体虚弱、面黄肌瘦、消化不良等情况,就被认为是“走了胎”,于是就请马体或者能打胎的人过来打他。
第二,婚俗。
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的,他们以情歌为媒介与歌曲谈恋爱。每年都有青年男女唱歌跳舞,自由选择对象。如果你们彼此相爱,并得到负责活动的图拉西的允许,你们可以订婚,并在另一个日期结婚。进门时,新娘手里拿着红丝线,被弟弟或妹妹送到男方家结婚。不要索要嫁妆钱。到了清代,由于汉族封建礼教的影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以实行,婚姻手续日趋繁琐,包括求婚、订婚、定亲、结婚、回门等,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仍夹杂着土家族特色。比如每年订婚后的新年,女婿都要去岳父家拜年。准备结婚的那一年,一定要去岳父家拜年,一定要有猪腿有尾巴。他岳父家同意接受女婿的所有礼物。如果当年不同意结婚,那就把猪尾巴割下来还给男方。结婚时,女方会堵门、穿花、哭,弟弟会把新娘抬上轿子。轿子抬到老人家时,老人咬着梳子和血驱邪,插刀进门辟邪。新娘必须和新娘见面,走七星灯,做一个“吵闹的房间”。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一环。以前,新娘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哭了一个多月,至少三五天。土家族人也把会不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性智力和德行的标志。婚礼歌曲有《哭爸妈》《哭哥嫂》《哭舅舅》《哭姐姐》《哭红娘》《哭着给我梳头》《哭着给我戴花》《哭着把爸爸从妈妈身边辞掉》《哭着把爸爸辞掉》《哭着上轿子》等等。陪伴十姐妹是土家族女孩哭嫁的一种独特形式。在新娘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父母从亲戚邻居那里请来了9个未婚女孩,甚至有10个新娘围坐在座位上唱了一夜,于是叫上了十个姐妹一起唱歌。
土家族的婚姻包括媒妁婚姻、育儿婚姻、收养婚姻、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制婚姻、指腹婚姻、姨叔表见婚姻和填房婚姻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丧葬习俗。
土家惯例土葬。土司时期,长辈去世后,要求土司(马体)唱《行床词》安慰家人。灵堂设在正殿,停留3-7天。祭祀由图拉西主持。后来受汉丧事的影响,改由道士主持丧事,程序分为丧、丧、葬、葬、葬等部分。
四、祭祀和崇拜(宗教信仰和崇拜)。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其社会形态相适应。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大多属于时代留存的原始宗教,即起源于原始社会并延续到现代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教崇拜、土王崇拜、精神物崇拜等。,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其内容也复杂多样。最重要的是对八王、白虎、地王和马体的崇拜。
(一)、八王崇拜。
《八王传说》和《史记》。
八大天王崇拜主要流行于酉水河流域和澧水流域,史书中八大天王被称为“巴人”。八大天王是根据有八个部落或八个洞穴的传说命名的。有人说祖辈之上的祖先是土家语中的“巴普”。八大天王是“八普”的音译,八大天王是“八普”的音译,是一个人而不是八个人。但是,无论如何,八大天王崇拜氏族的祖先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土家族的世代相传,在古代,土家族有八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八个部落的首领被称为:脑潮河府、西堤罗、里都、苏都、那乌米、祖比耶冲、西河洛,然后是耶费耶费列耶。他们的英雄业绩数不胜数,比如雷公的丰功伟绩就是他们做的,可惜他们造成了人类的第二次毁灭。
在建于近千年前的永顺老四城,有供奉八王的寺庙,烟花永不熄灭。明代《永顺宣威四志》记载,古代庙宇是为供奉八大神而设立的。每年正月初一,为了牺牲一年的休息时间,都要牺牲白水牛。
今天贴在土家祭祀土王的摆手堂上的对联是:
守土,抚土,土的人感恩,用同样的方式挥舞双手;冯八满、关八满、八满在新疆享受好天气,庆祝丰收。
也就是说,八大天王或八侠在土家族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八步大王庙
时至今日,土家族人依然尊崇八王。在传说中的八王诞生地保靖县万米坡镇水八洞村,八王庙气势恢宏,占地四亩,四面环墙,四周刻有浮雕盘龙的石碑,中间刻有“八王”二字。进入寺庙的第一个入口是用石板铺成的新年坪,可容纳300多人同时挥手。平两岸皆有马厩,立有石人马。从石屏上的八级台阶进入第二道门,门的两侧有一只雌性和一只雄性蛙嘴石狮形兽。这个奇怪的形状仍然不知道它是什么。第二门后面是舞台,左右两边都有翅膀。第三个入口是寺庙,那里有八尊两米多高的雕像。每年的“示巴节”,男女老少都会来这里手舞足蹈,向八王祭祀,八王的雕像慈祥而威严。土家族人称他们为“八步”,意思是“祖父”。这种视远祖为近亲的称谓,大大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亲切深情。在神像的脚下,有一只用铁链拴着的大公鸡,象征着被遥远的土家族祖先征服的雷公。殿外有一副对联,“勋尚挂简章,驰封八司,灵虽凉,但地和血将哺未来”,八王古来被视为宗族神祗祭奠。祭祀时,尤其是在至尊城,不仅要将獐、麂、兔等猎物摆在餐桌前,还要将不褪色的猪肉、猪血作为祭品。朝拜时,他深情高歌:“为格巴取穴,为唐珂捏穴,捏穴数里。多亏了巴莫。谢谢你走上了去巴莫的路。”意思是:“老祖宗,老祖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邀请你们,请你们看好金桶挂的地方;看着满是钱的路,踩上去。“祖先被邀请来享受后代的牺牲。
祈福结束后,在八大王庙前举行一场大浪活动,在造浪的大坪中心竖立一根顶部有白凤凰、悬挂白龙的旗杆。每支挥舞的队伍必须带着蓝、红、蓝、黄、白的龙凤旗帜入场。按照“排家祭祖”“赶驾入堂”“纪念八部”“送驾扫堂”等挥手议事日程,由堂主带队,全体挥手队伍陪同,问答、委婉、深沉,伴以牛角、土制数字、锣鼓等古土。
(二)白虎崇拜。
白虎崇拜也属于祖先崇拜,起源于林俊曼的传说。是相当古老的巴人之一。在秦汉时期编修成书的《世本》中,详细记载了林俊的出生、争神、毁盐水女神、君临宜城等历史遗迹。最后强调“林俊死了,灵魂世界是白虎,帕普用老虎喝人血,所以他用人的神坛”。因此,土家族有白虎崇拜的宗教信仰,但白虎崇拜是土家族最矛盾的信仰。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对待白虎的态度截然不同,清水河流域是“尊重”。俗话说说“白虎坐堂,无灾无难。”酉水流域是一个“禁忌”。俗话说:“白虎坐堂,有灾无灾。”两个字的区别,尊重和回避的态度一目了然。
1.敬清江流域白虎。
清江流域尊白虎,自称“后白虎”,以白虎为始祖和家神。家家户户的神龛常年供奉木雕白虎或画白虎,用来坐在镇上辟邪。它也象征着好运,祝愿人们安居乐业,永远不忘崇拜。鄂西土家族“跳丧”中“老虎抱头”、“老虎下山”的表演,表现了对白虎的崇敬。在“跳丧”的时候,两个人跳舞,鼓点突然变了。一人跳虎腾空,搭伙。伙伴开始了战斗。这两个人互相鞠躬,盯着对方,盯着他。与此同时,它们不停地高飞,来回跳跃,突然举起并拍打,模仿老虎的挣扎。在搏斗的时候,还发出了怒吼的雄壮吼声,整个场面壮观、粗犷、浑厚,展现了虎与虎的活力。
2.酉水河流域忌白虎。
酉水流域嫉妒白虎神,认为白虎是恶神,对人有害,会给人带来灾难,必须坚决清除。很多土家语地名都含有嫉妒老虎的因素,如“荔埠Ku”意为“打虎之山”,“哈利Ku”意为“打虎之山”,“哈利Ku”意为“打虎之地”。打虎将军抓白虎,这样我的儿孙就没有麻烦了(没有麻烦)。“小时候,为了保佑他健康成长,父母叫马体(巫师)来家里钉白虎。马体把白纸剪成了老虎的形状。给白纸虎念了一些咒语后,她用钉子把白纸虎钉在了主房的中柱上。当孩子长到12岁时,马体把钉在主屋的白纸虎拿下来,放在野外烧掉或放在野外,这样她就不会再打扰孩子们了。日常生活中孩子发高烧,大人中暑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会被认为是白虎。民歌:
白虎星是扫把神,只要有机会,就会捉弄他。道士先生念了魔咒,驱走了山中白虎神,留下了左边的河,右边的河。
事实上,清江和酉水流域相同的种族和不同的信仰崇拜反映了历史上土家族征服和融合的过程。据《石本》记载,林俊西迁时,很明显是一次消灭盐水女神的征服。而巴基斯坦灭亡后,根据唐亮的话《十道志》:
灭巴,巴子五兄弟流入黔中。韩有一个世界,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游、陈、吴、吴、袁熙,每一个都是一条小溪的长度,名叫吴西满。
巴子兄弟五人进入无锡,各有一条小溪的长度,显然是另一个征服过程。征服总会导致反抗,土家族人对白虎的“尊重”和“狂奔”以宗教信仰的形式体现了这种反抗。
(3)土王崇拜。
土家族的土王崇拜不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而是在五代时期。彭在确立对土家族地区的绝对统治后,利用土家族的祭祖习俗,创造了对土王的崇拜,即彭本人及其亲信。土司制度实施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土司竞相效仿,不同的土司赋予了土王不同的渊源。土王崇拜其实变成了土王崇拜。甘龙《永顺县志》记载:“土王庙和和县都供奉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年元宵节前,土司子孙或土人唱锣鼓,跳龙歌,称之为“摆手”,指出土王崇拜的真正内容是“祭历代土司”。因为不同地方的吐司不一样,土王也不一样。湘西献给彭公、项老官、田好门。彭、项、田、覃、冉、杨等都是土家族土司最高级别的宣威使者,他们世袭30多代,占800多年。比如彭的土司掌管永顺,保靖是两位宣威大臣,号称“八百年土司王朝”。这说明土家族的“土王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地理并结合政治领袖或领主因素的祖先崇拜,其他地域特征十分明显。
虽然土王崇拜的人物因地而异,但土王庙里的造像都是一样的,都是红、黑、白三种脸的造像。中间白脸,左边红脸,右边黑脸,表示大、二、三神。大王除了彭公、旧官、田好门外,没有具体的名字。
传说:项老关仁应该与项田字的崇拜有关。他叫向宗炎。据说他是保靖县水排洞人。他的名字在西州铜柱上,他应该生活在五代时期。项老关是个悲剧英雄。据说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他因为不愿意为皇帝服务,被皇帝赐的御酒毒死了。项老关死后,他的白马驮着尸体匆匆回家。他每次都是过山过水,最后葬在家乡虎山。
彭主将是《西州愁》所写的西州铜柱。他最大的成就是与刻在西州铜柱上的楚王赵文马希凡签订了誓约,从而确定了土家族的疆域,开创了师鹏土司八百年的基业。
田浩门的原型据说是小土司田二根,他的表现是落入境内的人反抗“改土归流”,失败后,一年内被押送到京城处死。土家族的三姓彭、田、项,认为土王庙是家庙,对于其他姓氏,则是宗族苗子。但是,其他姓氏也应该在自己的殿堂的神龛上设立牌位,向土王祭祀,但他们的祖先只能在角门后提供。土司建立自己权威的手段可以在一班看到。
④马体崇拜。
“马体”是土家语的音译,不仅指土家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还指主持宗教仪式的巫师。“马体”是土家族最神秘的职业。“梯”意为“敬神”,而“马”是“卡”的音译,意为“人”,即“敬神之人”。现在俗称“涂老四”或“涂老师”。马体是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者,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马体的仪式中,他有时代表陈述人的祈祷,有时他是上帝的化身,向人们传达上帝的意志。他可以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的兄弟,他可以像土地神的老朋友一样心胸宽广。马体在土家族地区负责祭祀、占卜、丧葬、婚嫁、祈雨、驱邪、治病、寻子和纠纷。事实上,德高望重的马体是土家族的神权和宗教领袖,是熟悉这个民族历史的民族文化传承人。马体主持的法场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
五、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从2008年初到2008年底,可以说每个月都有节日。农历元旦(新年后)、元宵节、二月社交日、清明节、四月第八个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七月骑士节、半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重阳节都是重大节日。
(1)过年。
在众多节日中,“过年”是最具特色的。过了年,又叫蓑衣年,也就是每个月都大,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每个月都很小,农历腊月二十八是年。新年比汉族早一天,因此得名。
该县土家族在春节期间有以下习俗。
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蒸米饭,用蒸饺蒸肉。据说抗日战争中有很多官兵。为了赶时间,我们只好用粽子蒸米饭。猪肉切得太晚了。它被切成块状,与一些小米和香料混合,蒸在粽子上面。
煮混合蔬菜。即猪内脏、豆腐、粉条、海带、萝卜、白菜等过年菜一起煮着吃。据说因为远征时间短,各种过年菜都来不及炒,只能一锅煮。因“和”与“他”同音,后人称为“何才”。
插入腊梅和柏树的枝条。大年初一,一些蜡梅和柏树的枝条应该插在主室的神龛、大门和柱子上。据说这是因为打仗的官兵多,所以没有这么大的房子专心吃饭过年,只好在村外的梅园和柏树林里吃饭,所以到现在也成了一种习俗。
祭祖过年。先把祖牌位取下来,放在正房的大桌子上。中堂四周是麻布帘,陈列着公鸡(熟整鸡)、刀头(熟肉块)、猪头、粑粑、团家等供品。,并磕头膜拜。正月十五以后,揭去门帘,将祖碑放回原处。
元旦这天,一定要在门窗、猪圈、牛舍、鸡舍、堆、磨、犁、耙、锄、打谷斗、柜子上贴上压岁钱(迷信纸币),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钱会在正月十五烧光。
除夕夜,熬通宵。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埂上生一把大火,烤的人满脸通红。火脊里烧的大树包叫“火主”(俗称念豆脑壳),是前几个月提前准备好的。2008年颅骨燃烧的越旺,来年就越旺。公鸡打鸣,即放鞭炮,赶着给地菩萨拜年,赶着挑水,赶着开春,赶着磨,这叫“抢年”。
新年快乐。农历正月初一,我在家里拜年。首先,男女轮流拜谒长辈,长辈给晚辈特别是晚辈“送别”,俗称“压岁钱”。所以俗语说“大人爱种地,女人爱过年”,第二天就开始走亲访友。俗话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夫母亲”。
(2)示巴节。
第一个月最热闹的活动是示巴节。土家族青年男女身着色彩斑斓的“喜兰卡普”(锦被),手持绣有龙凤的吉祥彩旗,手持木鼓,在琴下翩翩起舞,配以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常伴诗,舞蹈古朴典雅,包括狩猎、军务、农耕、宴饮等70多个动作。参与者多达一万人,场面宏大。此外,打龙灯、打狮子、元宵节、戏剧、武术等活动给快乐的土家族人带来无限的兴趣。
(3)牛王节。
永顺土家族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牛王节,是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牛停了,除了给牛割草,还为牛煮粥、酒和鸡蛋。同时,我也想用酒和肉来祭拜牛王菩萨。这个节日的起源是“牛王”的神话。古代农民在挨饿的时候日夜辛勤劳动。牛王奉命下凡,得知“一餐三日”难以生存,于是改圣旨称普通人为“一日三餐”。玉帝把它贬到凡间,让它吃草。因此,土家族为了欣赏牛王,就把4月8日定为“牛王节”。
(4)6月6日。
中国土家族的“六月六”习俗根据姓氏和地域数量略有不同。一个是鄢土家族的“六月六”。据说他们从水原乘船来到永顺,结果失去了队伍。他们在第二年的6月6日到达,这是一个弥补新年的节日。因此,把“六六”作为新年来庆祝是非常隆重的。第二,据说茅岗土司台南王起来反抗皇帝统治,后来被杀。六月初六,人们把沾满鲜血的袍子洗干净晒干,称为龙袍太阳日,以此纪念台南王。第三个是母亲节。据说土家族姑娘结婚后一直很忙,回不了娘家。6月6日,农事宽松。已婚女孩利用这一天回娘家过节,所以“六月六”被称为妈妈妈妈节。
(5)7月半。
七月半也是土家族的一个大节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三。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祖,有些地方叫鬼节。传说阎打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都回家了。所以,一到了7月份,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家里人不准喧哗,不准裸体。看到蛇和青蛙在家里杀不死,就烧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是祖先的变化。节后准备点粥,烧点纸钱混在里面,撒在门外远处。这叫洒“鬼粥”,意思是送祖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