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什么是“一阴一阳”之道)

阴阳(“阴阳”之道是什么)

中国古人获得了各种“道”,其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是阴阳之道。

一个

阴阳之道首先指的是日月、寒热交替等。简而言之,一个取代另一个。在古人眼里,这是天地间最普遍的规律。

(来源:gardenson.cn)

这样的规律为什么叫道?因为古人认为天地之间那些东西的运动是由上帝主宰的,是上帝在指挥它们的运动。他们运动的规律就是上帝的行为方式。所以叫道。

顺带一提,上帝,原本是中国古代信仰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基督教至高无上的上帝,拉丁语称为德乌斯,英语翻译成上帝。明末,基督教传入中国,传教士将德乌斯翻译为神或神。直到现在,一些基督教神学家仍然不同意这种翻译。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是日日夜夜的轮换;寒热交替就是夏冬交替,春秋交替。既然上帝如此行事,人类也应该如此。在古人的眼中,周文王和周武王是贯彻这种处事方式的榜样。他们的处事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武之道宽松”。张是紧张,放松是放松。人要完成的事,当然不能懈怠;但最后,总是难以承受。就像弓弦,如果总是绷紧,就会断裂。因此,张和池将交替出现。

我们不信上帝,但那种放松是合理的。它适用于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军事。

2

阴阳之道,说明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天地之间,高的河岸会变成深谷,深谷会变成小山。如果大海能变成桑田,桑田也会变成大海。世界上没有不朽的国家,也没有不败的家。一个显赫的家族,四五代之后,没落了;一个繁荣的王朝迟早会灭亡。旧家旧朝灭亡,就是新家新朝崛起。

人是会变的,条件是教育。古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陶工可以把泥土变成陶瓷,木匠可以把直木头变成轮子。育人质量变化,古人称之为“教化”,即教使其变化。但是,教学要改变是有条件的,就是老师自己要做好。孔子说,君子,即老师,其德似风;小人物,也就是普通人,他们的德行好像是草。当风吹在草地上时,草必须弯下腰。

一切多变的思想推动着中国古人积极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同时也使一部分人产生了过度的自信。他们会把铅、汞等物质炼成黄金和仙丹,把人变成不死之神。所以万物皆可变是对的,但要确定某一事物究竟能变成什么。否则,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出发,也会走上一条非常荒谬的道路。

在古人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变化,到最后都是一个循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是日日夜夜的循环;冷热的交替,是四季的循环;朝代更替是统治方式的循环。而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循环中,也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尊卑之位,尊君从臣之序,男尊女卑之伦理。在古人看来,这些法律是上帝制定的。除非神自己改变,否则这些律法不会改变。在古人那里叫变化,变化总是会发生的。不变就是永恒。

(来源:xici.net)

当我们回头去体会古人思想的变化时,我们知道那只是受限于他们的眼光。他们几代人成长的环境,在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就是一个君主、大臣、小卒都存在的社会。“坐井观天”这句话也适合循环论的世界观。因为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天不在上,地不在下,君臣关系是可以打破的,男女应该是平等的。

但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古代,神优于地,君优于臣,是不变的规律。所以,被认为正常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超过这个范围,还是会变的。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哪些是不变,哪些是变?是什么样的变化?常的范围是什么?一定要看具体情况,不能只靠原理来推论。

阴阳原理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世间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没有纯阴无阳,也没有纯阳无阴。对阴阳对立的进一步认识,也使古人得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化阳、杨灿可化阴等结论。而任何事物,它要想完成自身的创造和发展,也必须有阴阳的参与,只有一个方面做不到。

在阴阳两个方面,一方面,神优于地,君优于臣,男优于女;双方缺一不可。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古人把君、父、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兼顾大臣、儿子、女人的利益。他们知道,如果失去了对方,他们将一事无成。

(来源:Sina.com)

为了使阴阳双方都积极关心事物的发展,古人提倡阴阳沟通。而且主张尊者要“降卑”卑者,即谦恭对待卑者,尊重卑者,以充分发挥卑者的能动性。在这方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君主的值得下士。典型的例子有周文王的渭水之行,刘备的三顾茅庐,唐太宗的谏等等。这些故事之所以被古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成功。

阴阳之道,无疑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但如果把阴阳原理和对立统一规律相比较,那么阴阳原理还是肤浅的。“阴阳”原理本身就规定了对立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所以只适用于某些事物,而不适用于双方完全平等的对立。如因果、必然与偶然、绝对与相对等。至于说事物自身包含其对立面,那是阴阳之道所不具备的内容。所以要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不断学习最新的哲学。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