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的危害(中国面临的海洋问题)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
说到大海,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幅画:
或者像这样:
然而,当大家都关注海鲜和海洋的时候,也是赤潮频发的时候。
今年的赤潮特别频繁。1月中旬,深圳有报道称,时隔15年再次出现大规模棕囊藻赤潮。4月,福建省进入赤潮高发期,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赤潮爆发的消息。
由于这次赤潮,海鲜可能会变成“有毒海鲜”,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
而且人不能碰赤潮。
那么到底什么是赤潮呢?对人有什么危害?被污染的海鲜有多毒?今天我们来谈谈赤潮。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指海域中一些微小浮游生物爆发式繁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
赤潮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
能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很多,主要有原甲藻、夜光藻等。
赤潮可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可分泌麻痹性贝类中毒、痢疾性贝类中毒、神经性贝类中毒等毒素。
赤潮不一定是红色的,但也可能把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粉色、绿色等等。
赤潮对人有什么危害?
有毒藻类可能出现在赤潮水域增殖的藻类中。在260多种能形成赤潮的海洋浮游藻类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毒素不仅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还会通过食物链传播,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此外,在被赤潮污染的水域,如果有人在海里游泳,皮肤可能会接触到有毒的藻类,造成皮肤问题,尤其是身体上有伤口,毒素入侵,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如果看到海水异常变色,记得不要碰!
淡水系统中的“水华”其实类似于赤潮,多为黄绿色。最大的可能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赤潮是怎么发生的?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记载。
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温度升高等。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赤潮。现代化学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加,以及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沿海地区和港口的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海水养殖特别是对虾养殖蓬勃发展,一些养殖技术和体系不完善,导致饵料大量投放。养殖污水如果不处理排放入海,将加速海水富营养化和赤潮爆发。
此外,航运业的发展可能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物种的引入。
赤潮到底有多毒?
赤潮一出现,不仅会使鱼虾贝类机械性窒息,还会造成水环境严重缺氧,或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其他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更糟糕的是,一些赤潮藻类还会产生生物毒素,可以直接毒害鱼、虾、贝类等。
当鱼、虾、贝类在有毒赤潮区域生存时,如果食用这些有毒赤潮生物,就会在体内积累。如果这些鱼、虾、贝类被人误食,严重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大多数贝类生长在沿海地区,附着在一起,特别容易受到赤潮的影响。例如,南方水域,特别是福建、浙江和江苏省的蜗牛中毒事件更为频繁。中毒事件均在赤潮季节,广东和福建发生在4-5月,浙江和江苏发生在6-8月。
赤潮易发水域生长着许多海产品,如蛤蜊、蛤蜊、蛤蜊、菲律宾蛤蜊、杂色蛤蜊等。缢蛏,如缢蛏、巨蟹、蛤蜊、贻贝、牡蛎、海螺、鲍鱼等。,如在红潮期间来自红潮水域,则不应食用。
如果在食用贝类和海鲜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身体虚弱、头痛头晕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饮食史。
如何避免赤潮?
赤潮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赤潮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控制。更可持续的方法是生物法,主要利用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此外,控制海域富营养化,严格控制污水处理,减少污染,合理发展海水养殖,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物种的引入,可以使赤潮发生相对困难。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对海洋渔业和水生资源的损害
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
注意远离颜色异常的海水。
同时不吃被赤潮污染的海鲜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
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