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十大著名数学问题)
中国微波之父:林,男,1919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
中国微波之父: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波理论家,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1年回国后,先后在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任教。
1957年调任成都电信工程学院(现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任院长助理、副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单腔多模微波滤波器理论首次发现在一个圆柱形谐振腔中存在5个谐振频率相同的简并模,引起了同行的关注,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在数百篇已发表的科学论文中,保角映射的应用尤为重要。
英国马可尼系列第二卷引用了他的外圆和内力矩特殊截面的大量数据和公式,认为特征阻力的公式和数据是当时最准确的。
为高校教学作出了贡献,198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学成果特别奖。自1979年以来,出版了《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四本书,共计300多万字。
2015年1月23日9时3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解决了电磁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林,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新中国50年来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林
15岁时,他被清华大学录取,是班上最年轻的。
1919年10月20日,林出生在广东台山县的一个律师家里。他才华横溢,初二就完成了所有的初中学业,考上了当时广东最好的中学——广雅中学。读完高二,悄悄上了大学,考上了清华,中山,中央大学。三所名校都向这位天才少年敞开了怀抱。经过深思熟虑,15岁的林甘薇毅然决定去清华大学。
在清华,他更加努力,虚心听取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认真讨论。图书馆经常看到他坐在书桌前学习。清华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你一门课不及格,你会被重复。林的年级在他入学时有40多名学生。四年后,只有20名学生顺利毕业。虽然他是班里最年轻的,但他倔强而不服输,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通过这次大熔炉的体验,他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
七七事变,全国陷入危机。不久后,日军占领清华校园,清华师生被迫南移。战争一结束,林甘薇就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顺利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来成为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科学艺术院三级院士的温内里教授是林甘薇的导师。他曾问:“林,你已经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了。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我的祖国!”林甘薇脱口而出。他解释说,中国仍然处于贫困和弱势状态,政治、经济和科技都非常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之士更有必要学点东西,报效祖国。”
受钱学森影响,回国后在一线执教。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报效祖国,这让林等留美学生兴奋不已。“他仍然以3.5万美元的年薪回到中国。我们还在等什么?”当时林甘薇在美国的年薪是3900美元,钱学森的年薪是他的近10倍,但钱学森还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坚持回国。林生前告诉记者,钱学森的选择深深影响了他。他开始卖汽车和房子。1951年,他和一群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在公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然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不久,林甘薇正式到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报到,拿起教鞭为学生讲授无线电工程课程。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华南理工大学电信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云阳称赞林是他见过的最年轻、最好的系主任。他也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有权招收副教授博士生的教授,也是我校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电信人才,填补了我国微波技术的空白空。1980年春,时任第四机械部部长的孙院士对林说:你的积累很深,知识很渊博,中国的电磁学需要大量的人才。看,你能不能辞去现在的行政职务,专心学习,教书育人,为中国电磁科学的发展培养一些人才?
50年前的春天,林甘薇先生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成都,创办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为新中国的微波产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这项研究在世界微波领域引起轰动。
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对电磁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他认识到电磁波的存在,并推导出电磁波和光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又进行了很多实验,不仅证明了光是电磁波,还发现了更多电磁波的形式,它们有着相同的本质,但在波长和频率上有很大的差异。人们把波长从1毫米到1米的电磁波称为微波,而这种短微波是林甘薇毕生坚持研究的对象。
1950年,林甘薇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一年后,他的博士论文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8月号的头版,题目是“一腔多模微波滤波器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新发现,即一个具有5个简并模式且谐振频率相同的圆柱体可以应用,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圆柱体谐振器有两个简并模式可以使用的观点,学术界轰动一时。
这一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个谐振腔可以代替多个谐振腔,从而大大减小了体积和重量,在20世纪60年代的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得和发展。1971年的《美国卫星通信评论》、1987年和1992年的《美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杂志》都重申了林甘薇重要发明的意义。
“一腔多模”理论是林甘薇曲折而辉煌的科研道路的第一座高峰。此后,在微波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林乘风破浪,不断前行,在电磁理论、微波技术、光纤技术、电磁辐射与散射等领域爬上了世界学科研究的前沿。
70岁时,他抓住了“微波哥德巴赫猜想”
20世纪90年代,林已经成为一位70多岁的科学老人。他的科学生命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的科学贡献可以说是结论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林甘薇依然践行着“做一辈子研究生”的誓言,不断书写着科研史上的传奇,青春依旧…
然而,1995年12月,林的论文《介质球的静电镜组》发表在《美国静电学杂志》上。这篇文章的发表宣告了一个百年难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是,自1892年《麦克斯韦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介质球中能形成多少镜像点电荷及其位置的研究一直是未知的。从此,这个镜像问题成为了历代电磁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事实上,从1951年起,林就一直参与这个问题,因为他不相信这个问题会一直是个问题。在寒窗苦读八年后,结果最早出现在1959年。那一年,美国《物理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第三篇论文《格林函数在计算部分电容中的应用》,集中计算了一个静电点电荷的函数,并研究了麦克斯韦提出的介质球中的点电荷。由于各种社会变革,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林甘薇终于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个百年难题的钥匙:α=1/2。通过旋转简并双极坐标系(α,β)和甘薇,得到表达式α=1/2,从而发现了介质平面双反射镜现象,解决了这个经典问题。
“中国微波之父”文革后第一批院士
在林七十寿辰之际,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微波场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选》一书,收录了林近40年来在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的40多篇国际先进的微波场理论与应用研究科学论文,总结了林多年来的主要学术观点和重大贡献,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林的学术思想。著名电子科技专家孙院士评价:“这本书是我国微波科学界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微波理论和传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林甘薇深深感受到了国内无线电技术特别是微波技术教育的落后,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的匮乏。他根据长期在一线的教学经验,编著了《微波网络》(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微波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电磁场工程》(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年)四部专著,其中《微波理论与技术》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电磁场工程》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这些著作对提高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研究队伍的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后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20世纪80年代初,林领导的团队对8 mm到3 mm频段的前端接收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对主被动关键电路进行了研究。1987年共有4项研究被评为部级成果,特别是宽带毫米波源,1986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国内同行广泛应用,为我国毫米波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见证了林的辛勤付出,凝聚了他的心血,奠定了他“中国微波之父”的地位。1978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后,1980年,年仅61岁的林甘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处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院士。
林:学习一辈子。
林经常对学生说:你要做一辈子的研究生,学习一辈子。时刻提醒学生,一定要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期刊,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
在学生心目中,林仰慕的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水平和眼界,更是他时时处处关心青年学生未来的胸怀。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送学生出国学习,开阔眼界。如果有人外汇不足,他也会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存款兑换成外汇,慷慨相助。
因培养学生成绩突出,1991年被四川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其关于培养研究生的论文《立志育人——探索我国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特别奖。
做你想做的事,做你想做的事,做你想做的事,无论是报国之心,坚定不移的科研承诺,还是子兰·舒慧的辛勤付出。林坚守着最初的人生理想。居里夫人说:“我们不应该浪费生命,而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尽了我所能。’林经常用这句话来审视自己,并用90年的生命诠释它的意义。
林简历
生于1919年10月。1939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1950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的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先后在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957年调任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任副院长。1980年,林甘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特别奖。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李科学技术进步奖。林曾任成都市科协主席,现为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北京分会会长。自1979年以来,他出版了四本书:《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