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剧情简介和剧情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趋向于视频和音频。比如以前人们选择看书,现在却在听书。听书真的能代替阅读吗?我看未必。有人会扯皮,但以前有讲故事!是的,如果是一个故事,如果你唱得好,读得好,弹得好,也可以听七七八八,但毕竟是一个热闹的事件。如果你真的想通过情节看出意思,还是需要逐字逐句的读。

文字自然可以激发更深层的大脑思考和信息链接。为什么要为讨论读书听书?其实剧情梗概和剧情是有区别的。

故事梗概是对电影故事的简要描述。通过故事梗概,观众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心事件的大致轮廓或剧本的故事内容。它包含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主要情节的发展、冲突、悬念和结局等。既是编剧正式进入创作前的梳理,也是制片人考察是否值得投入的重要文本。当然,它也将用于未来的宣传和分发。

大致来说,看似有故事,但故事真的包括在内吗?我们先来看看电影《一个作家的奥德赛》的梗概。

世界上不同的皇帝,神仙和红发鬼残暴统治,杀害无辜。少年空文被红发鬼追赶,决定反击。在黑甲的带领下,我踏上了凡人杀神之路,这是一个小说家空风格下的奇幻世界。

我的女儿奥兰治多年前被绑架了,她的父亲关宁接受了图灵指派的任务,去刺杀小说家,以便找到女儿的下落。这是真实的世界。

事件的起因是给了关宁这个任务的著名企业家,由于某种原因,小说家创造的小说世界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在小说家创造的奇幻世界里,一个生活在森林里的少年开始了前往帝都寻找杀死父亲的敌人的复仇之旅。现实中,一个对这件事一无所知的小说家遇到了关宁,当他遇到写作瓶颈时,他来刺杀自己。

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小说家关宁和复仇少年的命运紧密相连。幻想和现实的故事交错。

找到了吗?大纲就是框架,就像我们听书一样。听完之后,我们会感到兴奋,或者任何情绪似乎都会从胸腔里蹦出来。但是当你把它转述给第三个人时,你只能说上面的话。毕竟细节太多了。三言两语怎么说清楚?

有什么故事?相当于看了一本书,三天后,朋友问你,你告诉他状态。故事我记得很清楚,但细节略显模糊,但一些关键点、细节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又有人说我看完书也有同感。我不想争论。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试试。阅读不仅仅是书中的文字,你的想象力也在不断补充你脑海中的画面。听书时,由于节奏快,声音元素多,大脑更容易跟随听到的信息。

为什么我一再坚持这个想法?主要是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看书不喜欢听!哈哈,闲话就不说了,其实作为编剧,从第一句的提纲到简单的提纲、详细的提纲和故事提纲(根据制作人的需要,可能需要的是现在的故事情节),每次需要加入想象力的时候,都需要在每一个过渡和台词上小心翼翼。所以在文字的表达上最好有空的扩展或压缩范围,这样图片的转换就比较紧张了。

以《一个作家的奥德赛》为例。当初,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小女孩叫爸爸的声音,关宁愿跟着声音叫女儿的小橘子。当一尊凶猛的雕像出现在空时,关宁从现实中的梦中醒来。这就是剧情,如此细致,几乎每个人都能想象出画面,呈现出故事的具体动作线。

同时,动作线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也是一个关键点。关宁在梦中的恐慌和他无法回到现实世界的失落让他有了联系,然后他告诉手机另一端的人,他又做了一个梦,在梦里看到了这座城市。这一段的情节为故事展开后的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汇提供了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基础。

其实这就是故事大纲和故事情节最大的区别。剧情梗概追求的是大线的连续性,悬念和冲突的张力,以及事件的结果,包括它将传达给观众的情感。虽然剧情比较细腻,但是需要细化到每个角色的动作线的转折点(当然和故事的梗概相比还是比较粗糙的)。

在故事梗概中,整个剧本的结构实际上已经呈现出雏形。无论是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还是意识流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盗梦空间》空《盗梦空间》以线性结构以常见的三幕式出现,所以在故事梗概中,第一幕结尾会写道:科布隐瞒亡妻会进入梦境干扰行动的事实,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危险的行动。这个剧情会作为剧情点,成为后续引发更多问题和障碍的关键。所以,即使作者写了一些人物动作台词,也不是写故事情节,而是写故事梗概来呈现整个剧本结构。

比如板块电影,比如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这个多情节的板块是一个小故事,通过对群体形象的刻画来表达。故事很简单,但在编写梗概时要注意。在母题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城市中感伤的爱情是整部电影融为一体的核心思想。事实上,所有多情节、板块式结构的电影,要么是单独的,要么是平行的,延伸了整个故事的维度,这些都需要在故事梗概中体现出来。

事实上,在具有现象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的剧本中,剧情梗概和情节相对容易区分,意识流结构的剧本最容易混淆。

艾伦·格耶写的《在马伦巴德的最后一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在一个休息场所遇到一个男人的故事。男的说他们是去年认识的,在这里认识的,最后说服了年轻的女的承认,跟他跑了。

不知道他在创作之初有没有写详细的故事大纲,在各种资料中也没有找到剧本。他只在豆瓣上看到了它的简短故事。写道:这部电影以穿插现实和记忆的方式,勾勒出男主角X和女主角A之间的情感纠葛。在X的记忆中,巴洛克宫殿的亭台楼阁里有许多珍宝。在他对的描述性叙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波澜。在剧院的舞台上,演员们正在表演离愁别绪的桥段。x在台下看了a女士很久。休息时,剧场里响起舞曲,X邀请A跳舞。他们近距离地表达了对彼此的感情。a认为这个X是一个关心自己的陌生人,但是X讲述了一个和她去年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期间,游戏中也有X和A的老公M对战的场景。

作为法国“新小说”学派的创始人,格耶反对传统叙事,在《马伦巴德的最后一年》一书中读到后,对其十分推崇。他确实值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

我想,如果我写大纲,我只能写故事!毕竟角色的时间空突然变了,过去和现在都出现了同样的场景,角色的动机和行为也模棱两可。好像导演没怎么注意我们能不能看懂(哈哈哈)。所以意识流电影的故事情节的书写只能倾向于文字故事板(关于故事板,我们下一期会讲到)。

正如建筑中的一句名言——形式永远从属于功能,知道你的甲方要做什么比知道你要写的东西的名字是什么要重要得多!

当然,毕竟意识流电影是少数,那我们就来说说大部分电影剧本的创作。在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观点问题。从剧本来看,我们都知道视点就是叙事角度。任何故事都有叙述者有形或无形的存在。叙述者是谁?故事从何而来,包含何种母题。那么,如果剧本有叙事角度,你有剧情梗概和剧情吗?

是的,在写故事梗概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自觉地采用上帝全知视角,告诉大家自己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在故事写作中,更适合将叙述者附加到剧中的某个人物身上,或者采取剧中的主要人物来回应故事中的冲突或遭遇。

总之,故事情节更具表现力和具象性,而剧情梗概偏向于剧本的整体框架。让我们实践吧,毕竟实践给了我们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