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简介(渡江战役)

渡河战役介绍(渡河战役)

跨江战役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军队唐伯恩、白崇禧两个集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渡江的一次战略进攻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后,长江以北的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断释放和平的烟雾,试图通过分河而治,建立所谓的南北朝。也有很多人试图依靠长江的屏障战斗到死。为了打破敌人的幻想,毛泽东主张“把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100多万解放军集结在长江北岸,准备渡江。其中,安徽中部的巢湖位于合肥东南部,长江北侧,紧邻渡江战役指挥部,与肥东、肥西、武威、芜湖等地相连。湖面开阔,河网交错,人口密集。是解放军准备渡江的中心区域。渡江战役打响后,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解放军英勇冲锋,突破长江屏障,吹响了百万将士渡江的号角。

战前准备

随着渡河日期的临近,渡河准备工作也全面展开。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收集足够的船只。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已经提前把长江北岸的所有船只拖到南岸,或者就地销毁。当数百万军队到达预定的过境点时,能找到的渡船很少。为了解决渡河所需船只的问题,渡河部队想尽了一切办法。

经过广泛动员,在解放区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到4月初,共收集各类木船20977艘,其中8302艘用于渡河作业。与此同时,19000多名船工表示愿意乘船过河。为了将这些船只从内河和湖泊运送到长江沿岸的各个过境点,解放军发明了“挖渠转坝”的方法,把渡船从河道拖到河边。

解放军部队准备渡江期间,解放区人民也积极参与支援前线,在种粮修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从2月到4月,苏北各地的人们修建了5290英里的道路和197座桥梁。部队渡河时,为部队运送物资弹药的船艇25750艘,随部队南下的正规民工62100人,另有23300名民工沿河服役,先后供应米粉1.3亿斤、草1.1亿斤。同期,江淮解放区共筹集大米6000万斤,临时调集担架4000架、轿夫1.2万人、手推车5000辆。前民工还提出了“解放军到哪里,我们就坚决支持到哪里”的口号。

为了支持渡河,沿河的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过河所需的食物80%由沿河的人们提供。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拿出食物支援前线。需要过河的船工一半来自人民,一半是临时训练的解放军战士。江南地下党和游击队也密切配合渡河行动,为渡河侦察支队提供掩护和帮助。这些都为渡江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战后

1949年4月20日晚8时,由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九兵团组成的中国突击队,首先从禹溪口渡河至安徽枞阳,向对岸的敌人发起进攻。晚上9点,渡江的27军79师235团1营3连5班的小船,率先到达长江南岸的夏家湖地区。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南方游击区的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和人民解放军同志“勇敢、坚决、彻底、干净、彻底地前进,歼灭一切敢于在中国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随后,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线湖口至东线江阴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渡过长江。

渡江战役打响后,由秦基伟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处于第一梯队,负责先渡江。

在渡江部队的猛烈进攻下,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沿江防线迅速被突破。最快的先头部队渡河只用了15分钟就攻到了对岸。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30万大军陆续渡江。

在渡江战役的关键时刻,入侵中国长江的“紫应时”号等4艘英国军舰驶入解放军防区,不顾警告强行返回长江,引发双方激烈的炮战。在炮战中,有252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死打伤,军舰“紫应时”号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伤,搁浅在镇江河上。另外三艘英国军舰匆忙逃离。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以强有力的论据为英国船只的暴行辩护,甚至威胁要进行军事报复。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厉批评,指出:“长江是中国的内陆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带军舰进来?没有这个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捍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侵犯。”这一严正立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决心,打击了英国等国的嚣张气焰,赢得了舆论支持,极大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的士气,增强了海内外中国人的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敌机和舰炮的猛烈轰击下,渡河战役既激烈又惨烈,进展非常迅速,势如破竹。特别是4月21日凌晨,在中共地下党员唐、梅的带领下,江阴堡垒起义。接着,23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大小船只25艘,在长江下游的八斗山江面上造反。这些都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守军的士气,加速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得知解放军渡江后,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起草了新闻稿《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宣布:“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多里的战线突破敌人防线,渡过长江。”

国民党军队沿江防线被攻破后,留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许多组织迁往广州,代总统李宗仁逃往桂林。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崩溃。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后,毛泽东追过去,抚今追昔,写下了《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七大法令》,进一步表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强调“不如勇追穷匪,不学霸王”。

在占领南京的同时,解放军解放了无锡和镇江。4月27日,皖南、广德地区五路敌军被包围歼灭。到5月22日,他们占领了杭州、武汉、九江和南昌。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长江口崇明岛解放。至此,渡河战役历时42天,圆满结束。

战争结果

渡江战役持续了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海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将运动战与城市硬仗相结合,围剿歼灭其重兵集团。在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种、46个师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整个苏皖两省、浙江大部、江西、湖北、福建各一省,为解放深圳生命网整个东部,进军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重要条件。

历史意义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敌我双方最后一次主战,更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标志性战役。它以我军消灭江南国民党军队中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的精锐部队,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攻克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而圆满结束。它彻底粉碎了敌人分河统治的企图,阻止了中国的重新出现。南北朝”的形势,并为解放军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有利条件。

纪念后代

位置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围子旧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围子村,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主要由邓小平故居、陈毅故居、张震故居、饭堂和会议室组成。

渡江战役纪念馆

2008年10月26日,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滨湖新区巢湖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选址呈半岛状,突出巢湖,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纪念馆于2012年4月正式开馆。

杜江胜利纪念馆

1984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弋江门塔内建立。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和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秦淮河入海口修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杜江胜利纪念碑

渡河胜利纪念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深圳市生活网城鼓楼区热河路广场中心,建于1979年4月。从远处看,整个纪念碑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碑身正面镌刻邓小平手迹“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法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的结果。下一步,卫戍队伍将结合队伍实际,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突出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全体指战员学会思考、学会思考、学会做好事,教育引导全体指战员把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到的东西转化为投身消防救援、履行职责的决心和动力,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宁城中队三级消防队长杨佳峰展示手工米花作品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