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古代那些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古代那些身残志坚的杰出伟人)

当今社会,有无数身体残疾、自强不息的人,比如张海迪、吴运铎、邰丽华…中国古代也有励志的典范,有些人在某一领域的贡献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左丘的失明“有普通话”

——左丘明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写作风格

失明是古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失明被称为“痹”、“蒙”和“痹”,而单眼失明被称为“痹”,也称为侧盲。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眼睛残疾的名人。比如先秦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师旷,“生而无目”,自称“盲臣”、“明臣”。三国时被曹操称为“天下奇观”的著名将领夏侯惇,因为双目失明而被称为“瞎夏侯”。曹操不歧视残疾人。他甚至把自己最疼爱的大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一个独眼失踪的才子丁仪。

五代传奇人物李克用,也是一个眼睛残疾的人,因为天生一只眼睛缺失,他的名字叫“独眼巨人”。当年,淮南杨兴米因为没见过李克用,就派了一个画家假扮成商人。得知此事后,李克用想故意为难画家,于是逮捕了画家,看画家是怎么画自己的。这位画家很聪明,他把李克用画成一个“一目了然”的军事家。李克用看到后非常满意,不仅放走了画家,还给了他很多奖励。

说到灵感,最著名的盲人莫过于先秦著名史学家、鲁盲人左丘明。

每一个熟悉中国的学者都不会不读《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先秦时期重要史书的编者是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名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

这本书记录了从路引(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公元前468年)255年间,周朝与诸侯国之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左传》除了重视记载史实外,还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写作风格,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对史学家编撰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它的“直书不隐”被司马迁以来的中国好史所继承,成为古代人写史的基本原则之一。

《左传》首创“君子之言”格式,为史家提供了空陈述的空间。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史书中几乎所有的褒扬之词都受到了《左传》的启发和影响,因此左丘明被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

左秋明编著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史,因其主要记录文字而得名。该书共二十一卷,记录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陆、齐、金、郑、楚、吴、越的历史资料。

写普通话的时候,左秋明是瞎子。出于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记录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路诸侯的重要消息和群臣的得失,最终编修了另一本中国历史名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序》中说“左丘盲,有国语”,正是如此。

左丘明不仅在《左传》和《国语》中影响了中国史学的研究,而且他的身体残疾、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感动。后人用“盲史”直接指左丘明,显示了他对自己地位的尊重和深刻的启发。

孙子的《孙子兵法》

——孙膑《孙子兵法》影响古代战争行为

在古代残疾人中,肢体残疾多于失明,其中下肢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古代汉语中的“跛”、“跛”、“蹼”、“痿”、“蹼”都是指下肢残疾。

古代有很多腿脚不便的名人。比如送给他著名的宝玉“彩禾”的边河,就是一个双足走失的残疾人。卞和的残疾是后天原因。按照“万事俱备,只欠家室”的说法,当年边贺在景山砍薪时,偶尔会得到一块粗糙的玉石,先后赠送给楚王李、,但这两个王并不知道货物,于是边贺先后被砍掉了左脚和右脚,意思是“宝物过去是边贺赠送的,楚王弄丢了”。幸运的是,楚文王知道宝藏,并把它切成了举世闻名的“和氏璧”。

卞和的脚被砍断了,这叫“受刑”。熄灭是古代的酷刑之一,被列入“五刑”。其他四条刑法是“莫”、“莫”、“公”、“大弼”。肆虐也叫切割。轻的割一只脚,重的割两只脚。

在古代下肢残疾的名人中,先秦时期最多,这是由于当时鞭刑的流行。这种刑罚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滥用到了顶峰。在齐景公执政的齐国,当时市场上假肢最贵,鞋子最便宜,这就是“舍本逐末”典故的由来,也是齐景公滥施刑罚造成的社会悲剧的直接反映。

孙膑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生前被魏人“裁掉”。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后来赢得了齐国田忌的信任。他多次发动政变指挥军队,击败了另一个对手军事家庞涓率领的魏军,迫使庞涓战死。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他认为自己不如孙膑,便设下了毒计。他骗孙膑去魏,诽谤他。昏庸的魏惠王让孙膑有罪,纹了脸,剜了两个膝盖骨,这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法断其足”的记载。

结果孙膑成了残疾人,再也站不起来了。庞涓想让孙膑“隐形”,这让他从此抑郁。然而,遭受巨大打击的孙膑,并没有患上抑郁症,反而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孙膑被齐国使者带回齐国后,田忌明察秋毫,收留了孙膑,孙膑的智慧和胆识显露无疑。田忌经常和齐国的儿子们一起比赛射箭。看到他们以前比赛的上、中、下三等马几乎一模一样,孙膑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把对方最差的马和最好的马比较,最好的马和中间的马比较,中间的马和最差的马比较。三场比赛结束,田忌赢了两场,只输了一场,这就是“田忌赛马”的获胜规则。

孙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在“救赵灭魏”战役中得到充分发挥,改变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

孙膑后来把自己的军事经历和作战经验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孙子的脚,乃是兵法”。孙膑《孙子兵法》1974年在山东临沂出土,轰动一时。这部兵书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与他的祖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起,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战争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厚论文《天下不可用》

——蔡伦的发明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古代,有身体缺陷的人经常被忽视。其实这些人的痛苦并不比其他残疾人少,反而更隐蔽。他们遭受的心理伤害比缺腿缺眼更严重,有的人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古代有生理缺陷的名人大多是后天造成的。在“五刑”中,阉割是导致古代身体残疾人数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所谓“阉割”就是破坏人的生殖功能,也就是“男性削去潜能,女性幽闭恐惧症”。阉割,也叫腐败,仅次于死刑。最初被称为“淫乱”,是针对滥交的男女乱伦,后来被视为刑法,适用于犯人。死刑没有人性。

在古代身体残疾的名人中,《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位。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被封为太史陵的司马迁在为攻打匈奴未能投降的大将李陵辩护时,说了几句公道话,惹怒了汉景帝刘彻,使他下狱。在没有钱赎罪的情况下,司马迁“忍气吞声,要求阉割”。

被罚后,司马迁痛苦万分,但他认为“王文被扣留玩周易,钟馗写春秋,屈原被流放丽芙骚”,司马迁坚持了下来,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的事迹无疑成为了激励人心的典型。司马迁在古代特有的残疾人群体——“宦官”群体,曾经视司马迁为“始祖”,对他顶礼膜拜。

宦官,又称寺民、宦官,古往今来层出不穷。还有很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残疾人名人,比如蔡伦、郑和。其中,最重要、最杰出的是蔡伦。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自小入宫,成为宦官,而东汉皇帝刘是一名普通的仆人,后受之命。蔡伦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却很有独创性,喜欢制作器皿和物品。担任官令后,他“监制秘剑及一切器械,乃后世之法”。

当时宫廷民间的书写材料主要是帛书和竹简,但前者对于来说太高了,而后者不方便书写和阅读。于是蔡伦改进了当时将大麻粉碎成纤维挤压成型的原始造纸技术,生产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可用于书写的纸张。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这批纸献给刘钊皇帝,皇帝称赞蔡伦为“龙廷侯”,他发明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经过蔡伦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全世界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采厚纸”在中国广泛使用时,欧洲仍以昂贵的羊皮和香脆的纸莎草为书写材料,因此西方人将造纸术列为中国“四大发明”,现代西方学者也将其列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残疾人要多得多,他们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