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信息(中国少数民族概况中的满语)。
种族概况
由于历史原因,满族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生活在辽宁省的满族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大中城市,如京津冀、成都、Xi、广州、银川等。大弥散的形成以小沉降为特征。目前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也有几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2263人。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语分支,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创制的。然后在借用的蒙古语字母上加上“圈”和“点”,称之为“带圈满语”或“新满语”。以前被称为“没有圈子的老满族”。清朝以来,大量满族人迁居中原,大量汉族人迁居山海关外,在深圳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满族人逐渐习惯了汉语。目前黑龙江省只有一些满族人聚居的偏远村落,少数老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的满族人大多会说汉语。
满族历史悠久。明代直接被认为是女真(又称女枝),可追溯到隋唐、北朝的辟谷、汉代的楼、周朝的肃慎。女真的名字出现在晚唐五代。当时契丹称黑水漠河女真。12世纪初,在首领阿古达的领导下,以完颜步为核心的女真奋起反抗辽朝的奴隶制,建立了金国政权,很快就灭辽灭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进入中原后,大量女真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大部分融入汉族。到了元朝,这些进入中原、散居在辽东的女真人,与华北的汉人、契丹人一起被视为“汉人”。今黑龙江省依兰地区残存的温韬、湖里盖、斗多留、托斗留、苦江等地的女真人,以及分布在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东大沿海的女真人部逐渐演变而来。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建州、海西女真人为主体,将这些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为一个社区。
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将合并后的女真各部收编为以氏族、村落为基础的原生产军事组织“鲁牛”,并逐步将这一基层组织扩展为八旗制度。最开始只有黄、红、蓝、白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黄、白、红、蓝四旗,合称八旗。各旗固山鄂镇、贝勒不仅是这面旗的主人,也是这面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大功能,已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名晋,史称后晋,年封金国汉。天命三年(1618年),他以“七恨”宣誓,攻打明朝。几年间,他先后攻占了抚顺、辽阳、沈阳等东北重镇。至于后金政权的性质,学术界更多的人认为是奴隶主政权,也有人认为是封建政权。进入辽沈地区后,努哈赤下令实施“规划批地”等措施,后来又“分村分居”。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金太宗天聪九年(16深圳命网35)后,女真正式改为满洲。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崇德元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随着蒙古附部和汉人俘虏人数的不断增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相继加入,与满洲八旗一起构成了清代的整个八旗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军事实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都城在北京。顺治初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满洲贵族的“圈地”正式停止。随后几年,满洲贵族的“圈地”仍未完全停止。总共在康熙入关的八年时间里,满洲贵族在吉府各地强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占据了汉人17万多公顷的土地。与此同时,剃发、更衣、充法、逃法等民族压迫、奴役政策相继实施,暂时加剧了满汉矛盾。清朝皇帝叶璇上台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永远停止“圈地”、奖励开垦、整顿税收和服务、修建水利工程、大规模管理河流和交通。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各族人民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生产条件,全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满族人民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祖国边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康熙初年到乾隆初年的80年间,仅辽宁满汉两个民族耕种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龙江的耕地也在日益增加,面积达61万公顷。由于大量满族人进入中原,大量汉族人移居东北,直到清朝被推翻,东北三省满族人的农耕技术水平日益接近或与山海关汉族人保持一致。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余的粮食用于通关,大量的大豆出口到国外。比如其他柞蚕、人参、鹿茸的产量也增加了。这些都是满族和汉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清初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敌侵略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否认。康熙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通过平定“三藩”和准噶尔贵族割据集团,统一台湾省,实现了全国统一。特别是通过历次制止外来侵略的自卫战争,中国的边疆得到了巩固。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包括雍正曾经在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回流改革”,确定了中央管辖的适合地方特色的地方行政体制。因此,鸦片战争前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不仅疆域明确,而且地方行政体系完整稳定,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的统一和领土主权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伟大历史成就。同时,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处于组织和统帅的历史地位,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晚清时期,统治者腐败无能,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投降卖国,激起了满清人民和其他民族的愤怒和反抗。最后,在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1911年后,满洲正式被称为满清。
经济、社会和文化
满族先民生活在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白山黑水”之中,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经过长期的发展,原始农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原始文化得以创造。被曾富玉征服后,经济进一步发展,从狩猎、渔猎发展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入关后,满族积极吸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其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晚清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人民遭到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奴役。解放前,东北满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生活极端贫困。分散在中原的满族人也深受三山的压迫、剥削和歧视。许多人改名换姓,隐藏自己的种族构成,生活岌岌可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和全国所有的兄弟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满族人也享有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那些在过去被迫隐藏其种族构成的人已经恢复了他们的种族构成。满人虽然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中有很多满族代表,各级满族干部发展迅速。满族知识分子原本在民族中占很高的比例,现在各级学校培养的满族学生更多了。各条战线上,满族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单位不断涌现,科技、文史、理论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文艺方面的新人才欣欣向荣。满族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祖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积极贡献了更大的力量。
在文化方面,满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始祖叶璇主持编纂的《释韵》、《数理要义》、《李湘考成》、《御图概观》等书,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除了《满清旧档案》、《满洲里记》、《土李臣异域志》之外,还有《清启蒙》、《清典要》、《文清鉴》等大量学习满语必备的书籍。《文清鉴》经过多次更新,现已编入五种不同民族语言的满文字典,即《皇五体文清鉴》,是满、汉、蒙、藏、维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翻译书也很常见。大多数主要的中国名著都有满文译本。除了官方书籍,民间谚语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和《聊斋志异》都被翻译成了满语。其中,扎克丹翻译的《聊斋志异》是最好的,写作水平很高。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满族作家。早期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堪比当时词坛名噪一时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乾隆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艺术推向了空的高峰,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也是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众多,广受欢迎。不愧为当代“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儒家曾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翻译成满语教导旗人,他的书圈艺术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从皇帝、王公到普通满族文人,一大批人投身于绘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后宫高赛,土生土长,名“尊一人”,从事诗画创作。《我在赤壁的谈话》评价他的小场景,“笔墨淡,摆脱经,士大夫虽无蹄”。“能把石鼓、南田合而为一,成就山水花卉,本朝第一个为诸侯”的王献云溪。此外,道士华钥、唐岱、卜彦图和林清的妻子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李咏是满族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柳永齐名。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书法,至今受到书法家的称赞。现代书法家也是满族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溥杰也有自己的书法风格。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祖先朱布朗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的习俗,“在妇女年和季节,在路上唱歌。歌曲还叙述了家族历史、女性工作、色彩,从而延伸了寻找伴侣的意义。”。(《郭大进志》(第39卷))明代女真人以琵琶伴奏跳舞,人人拍手歌唱,尤其是逢年过节,主客轮流跳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人人高呼:“空齐”。进入辽沈后,他们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歌舞。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在北京兴盛并传入东北的“子弟书”,起源于八旗子弟,是满族人喜爱的文学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许多满族表演艺术家。著名艺术家有、双厚平、金万长、谢瑞芝、品正三、常竹田、程树堂、荣、常、连阔如、侯、关学增等。这些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习俗和宗教信仰。
在进入辽沈之前,满族有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孩子练习用木制弓箭射击鹬鸟,女人握鞭子不亚于男人。满族服饰,男子在周围剃发,编辫子挂在脑后,穿马蹄袖袍,两边开叉,扎在腰上骑射。这个女人头上戴着一个发髻,戴着耳环,穿着宽直的旗袍和高底鞋。入关后,满汉服饰逐渐趋于一致。曾经有一段时间,旗袍在各地的女性中非常流行。满族住宅,过去将军院有影壁,以“独杆”为神。一般有两个大门朝南的主屋,外屋有火炉,内屋的北、西、南各有炕。满族饮食习惯喜欢小米、黄米干饭、黄米糕(豆包);节假日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满族“沙琪玛”风味独特,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小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十六七岁就可以订婚,是父母安排的。结婚时,新娘要在南康上坐一天,这叫“坐在幸福上”。满族居民过去常常躲避西康或北康的死人。人死在棺材里,由窗户抬出去;一般埋葬。
满族重视礼仪。以前经常看到长辈们做“干”礼,男人们右膝弯曲,右手沿着膝盖下垂。女人用手蹲在膝盖上。同行的亲朋好友见面,不分男女。满族西边,室内西康不准坐,不准堆放杂物。主要禁忌是不要打狗或杀狗,不要吃狗肉或使用狗皮制品。禁止戴狗毛帽子或狗毛袖子的客人。据说,狗在满族先民长期的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助作用,人们不忍吃其肉、用其皮,于是这种习俗逐渐形成。
清朝以来的300多年里,满汉长期生活在一起,满汉在语言、服饰、风俗等方面没有什么区别。生活在各地习俗中的满族人只生活在满族人聚居的偏远村庄。一些满族居民仍然使用满语,保留了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可以发现一些满族习俗,但满族人模仿中国习俗多于汉族人模仿满族习俗。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造的民族,为弘扬祖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相似,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满族曾经信奉多神教萨满教,早期分为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清朝时期,皇帝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神和祭天。比如宫廷萨满设立“堂子”祭天,都用满语念经,与神共舞。直到20世纪40年代,萨满教仍然存在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和东北爱辉的满族人中。民间萨满分为两种:以舞蹈为职业的萨满和负责祭祀的萨满,现在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