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我的孩子会是双性恋吗?
- 如何理解《谁先爱上他》中的思想表达?
- 为什么同性恋会受到歧视?
- 同性恋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 什么是「酷儿」?
我的孩子会是双性恋吗?
。姚老师,我呢,是个小地方的医院的药士,所以在本单位内部查了几次彩超,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的,所以很想知道!姚老师,
我知道这样问你不好,但是我真的很怕孩子是双性人,我的羊水穿刺结果是这样的;13Q14;21Q22;18P11.1-Q11.1;XP11.1-Q11.1;YP11.1-Q11.1提示13,
18,21及性染色体数目未见异常!姚老师请你告诉我有这个是双性人的可能吗?什么期待你的回复,麻烦你了姚老师!
如何理解《谁先爱上他》中的思想表达?
。一切都要从金马说起。当去年震惊两岸的大抓马的硝烟散去,
我希望你能关注到这部8提3中(最佳女主/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的台湾同性题材影片——《谁先爱上他的》电影于去年11月在台湾上映。。类似题材的电影无数,要么是类似Hawaii的甜到翻或者重复如God”s Own Country一般的冷淡风,要么是偏主视角的意难平等群体性自嗨自哀怨,近年来虽有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和The Normal Heart等关注性解放浪潮中性少数群体惘然的社会性题材影片,
但大概是因为东西方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之间的差异,西方触及到“同妻”这个社会现象并展开讨论的类似电影鲜有。前排防杠:Grace and Frankie虽然是由美国拍摄(Netflix推出),但整体走向偏喜剧,更符合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但最直接的一点是:它不是一部电影。
而对于Brokeback Mountain中出现的抓包现场,要知道那也是李安老爷子拍出来的。。影片的故事线简单明了。时值青春期的叛逆儿子宋呈希和希望孩子到加拿大留学出人头地而努力生活的母亲刘三莲矛盾不断。丈夫宋正远由于癌症过世后,刘三莲发现他把保险金受益人改为了他的情人高裕杰,
于是携手儿子前去要债。编剧徐誉庭(《我可能不会爱你》)处理后,情节简单,场景生活,电影氛围稍显不足,节奏放慢之后更加适合常驻每个晚间的八点档。但好在美学在线,构图色彩有电影质感,
获得金马奖的配乐更是出众:Mad Woman一出便嗅到绝望黑化的神经质气息。Where We Going在53秒的铺垫后吹来一股混着椰香的湿润海风,夏日的尽数美好只待查收。When Love Comes通过迂回的合成器制作,造出了一片80年代的浪漫星空,在电吉他划破天际的一瞬间,所有星星开始旋转,迎接爱与美的到来。
Bali Song作为Theme rhythm后劲十足,闭眼就是电影情节的不断闪回,可以陪伴着渡过每个胸臆难抒的如河长夜。导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导向,倒是用了一个爱即救赎的遮罩来讲述爱的包容与理解。母子线感情回暖,刘三莲能够站在儿子的角度重新审视母子关系,在路上与儿子吃着炸鸡排欢笑。对于高裕杰,
她嘴上说着“不打扰就是最好的祝福”,其实偶尔也会前去拜访。在了解到高裕杰也付出巨大心血后,她放弃了对保险金的追回。高裕杰的母亲在小剧场谢幕后现身,献花并与他相拥哭泣。他们都将木风铃挂在阳光下,
和着干脆的风铃声,共同完成了对逝者的最后悼念和对彼此的救赎。。但与全世界和解对普罗大众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死无对证,好像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的情境中。
不妨回到片名“谁先爱上他的,”我可以理解为,在宋正远去世的背景下,显然他先爱上谁已是无从查证。而刘高初次见面之间的第三者之辩,似乎只能从谁先爱上他的这个角度来比较,似乎谁先爱上宋正远,谁先付出,谁就拥有对一段关系的所有权。
或许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群体的生活画像,并设想了一种可能的结果——各自包容,成为彼此能够再度依靠的力量。整部电影,包括剧中的小剧《完美假期》,都呈现出一种傻傻地,自欺欺人的自我麻醉与台湾电影特有的浪漫,
太理想化。因为伤害是真实存在的,而忘记永远需要时间。宋正远在癌症快晚期的时候决定做回自己,搬出家与高度过他生命最后的时间。而相见又离开,重逢即永别的过程对于高裕杰也过于残酷。
儿子宋呈希的生活中父亲长期缺席,母亲又偏执过头,原生家庭的残破不堪让他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辅导。身心的发展又受到怎样潜在的影响?宋正远因为“需要一段正常的婚姻”而离开高与刘结婚生子,期间他假借工作逃避现实,对妻子实行冷暴力。刘三莲只得进行多年的自我反省,
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可以改正。她想挽回在一段婚姻中渐渐消逝的爱意,并用一种卑微至极的方式祈求,得到了丈夫不喜欢女人的答案。在丈夫搬出家里后,她顾及孩子以及朋友们对她的完美家庭的称赞,倔强地决定保留夫妻的名分不愿离婚。当她问出那一个小问题时,
“全部都是假的吗?没有一点爱吗?一点点……都没有吗?”她终于能够哭出来,直面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在心里藏着一丝自己都不愿相信的希望?
而荧屏的对面,一样有为她流下的泪水和无尽的叹息。在台湾作为亚洲第一个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之后,我很钦佩有人试图复盘这样的状况。让电影从“造梦”中逃脱,关怀社会问题下受伤的特定群体。被压抑的群体在内外压力下走向自认为合适的传统道路,
荒谬地度过备受煎熬的半数时光。“同妻”群体在夫权,家庭责任等制约下被迫失声。在平权运动取得一定进展之后,性少数群体仍在骄傲游行,但“同妻”群体却再度被社会抛弃,
没有人保障她们付出的青春,被浪费的爱和数年自残似的隐忍。不光发生在台湾,类似的教育环境,社会成见和价值期盼,这是整个东亚地区的隐晦社会母题,是文明进步之上的常见常新的疮痍。另外,导演从儿子的视角切入不失为是缓解话题沉重的一个手段,
以及母子对手戏时画面上的可爱涂鸦,都降低了观众进入情绪的阈值。宋呈希只区分好人和坏人,看待成人社会的种种交织简单而朴实,没有自带的道德约束,也隐去了那些直白的痛楚。或许这也是导演想让我们拿出的态度。
总体来说,社会固有的成见对每一个人的思想禁锢程度不同,我们看见了若干群体的悲哀,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在余下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愿每一个人都能勇敢,能接受,
能拒绝,能去爱。
为什么同性恋会受到歧视?
。因为是性少数人群,所以很不容易被多数接受,但是可以肯定的说,
比西方歧视的少。
同性恋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结合你所说的,这种情况在年轻的同性恋族群中很常见。你的朋友有同性恋倾向,但是却又不承认或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同性恋这一事实。这样一来,她受到了很多外在的歧视就会转变为内在的压力,她会认为她所受到的歧视都是因为她自己是同性恋而导致的。
从而没有自信,得到忧郁症,心脏病,癌症的可能性也很高。同时她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因为同性恋是少数族群,就好像其他的少数族群一样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
但是其他的少数族群可以寄托于家庭,但对于同性恋来说,家庭属于主流社会,是歧视源的一种,所以年轻的同性恋族群更有可能选择自杀。我并不是危言耸听,
像在2011年跳下华盛顿大桥的Tyler Clementi就和你的朋友一样,有同性恋倾向,但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最终在朋友的歧视下,心态失衡选择自杀。解决的办法很简单,
劝解你的朋友,让她出柜,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加入一个同性恋组织。在这种组织的帮助下,她就可以认识到她所受的歧视并不是她的错,而是社会的错,
尽管她依旧会受到歧视,不过却不会演变为内在压力,自信会因此提高,得到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会更小。建议不要多想。我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什么是「酷儿」?
。
简介:主要探索福柯与“酷儿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对福柯引人入胜的见解、对“酷儿文化”在各方面提出的直言不讳的观点及其进展,包括异性恋规范性、SM癖、行为表现、性倒错、异装、性别终结、解放与差异,晚期资本主义以及艾滋病对理论和实践的冲击等方面,都做了清晰确切的论述。 《福柯与酷儿理论》[英]塔姆辛·斯巴格(英国Icon出版社的“后现代文化交锋”(postmodern encounter)丛书中的一种,
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易装者、虐恋者等)开始自称为“酷儿”、“酷儿理论”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关於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