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视剧(国内口碑最高的10部抗战剧)
很多观众对“抗战剧”有误解,把“抗战剧”等同于“抗日神剧”。他们认为看抗战剧要么是无聊的思想课,要么就是看一些“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的震撼故事。
相反,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制作了许多经典的反战剧。这些剧思想深度深,趣味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或情节感人细腻。
今天皮哥推荐了豆瓣口碑最高的十部“抗战剧”。希望大家看一两部空消除对国产抗战剧的偏见。
看看这十部剧,你喜欢吗——
—10—
中国远征军
2011年同样的豆瓣8.0分
国内罕见反映远征军抗战的电视剧,黄志忠、章凤仪、米歇尔等实力派演员都演得不错。
整部剧筹备了五年,讲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美英结盟,中国远征军奉命进入缅甸的故事。
这部剧的主角是韩的三个兄弟姐妹。长子韩少功是戴安澜将军指挥的上校,弟弟韩少勋是继孙立人将军之后的少尉排长,妹妹韩少英是我党滇西支部的重要成员。
抗美援朝兄弟参加了铜鼓战役、延安整风战役、野人山撤退和滇西反攻,见证了中国远征军的光辉历程。
这部剧是在云南拍摄的,剧中有很多战争和爆炸的场景。然而,夏天的炎热和蚊子给演员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拍摄发生在云南雨季,演员拍摄时经常被石头绊倒或被树枝划伤。主演之一的刘也摔了一跤,骨折了。船员们等了他45天。
也是关于远征军的故事。这部剧播出前的口号是超越《我的头和我的使命》。看整部剧可以感受到主创的用心。整部剧试图勾勒出滇缅战争的全貌。《远征军》在主旋律电视剧中也是以正面好评来表达的。它的开创性意义大于电视剧本身,这也是大家给它打高分的原因。
但是,就电视剧本身而言,整部剧太完美了,但不够精炼。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没什么好说的。出演这部剧的人都是大咖,但这部剧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代表作,剧中的细节也不严谨。
总的来说,《中国远征军》是一部难得的勇气之作,虽然不如《我的团长,我的使命》。
—9—
雪豹
2010年同样的豆瓣8.1分
事故前演员文章的代表作品,这部剧一经播出就火了一把,然后经常重播。十年前的《仙剑2》和《爱情公寓》是“轮换三巨头”。
这部剧讲述了饰演文章角色的富翁周闻弃笔从戎,改名周卫国,进入黄埔军校,后被派往德国留学的故事。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他的日本朋友竹下俊。甲午战争爆发后,周卫国回到中国,在战场上与他以前的朋友成为对手。周卫国经历了战友牺牲、未婚妻自杀、南京大屠杀后,北上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走了一条狭窄的
这部剧改编自网络小说《特战先锋》。看剧就像刷新网络上的文字。主角自带光环,不断打怪升级。有观众吐槽雪豹应该叫“卫国战争无敌”,主角光环太强。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主创在写剧本的时候投入了很多心思,观众不会觉得剧情太突兀,还能得到共鸣,这也是这部剧如此受宠的原因。
演员的文章一开始差点错过这部剧,后来在投资人的协调下出现在这部剧里。主角周卫国精通英语、德语、日语,而文章都是“原汁原味”,表演也火力十足,使得整部剧所呈现的气质与自己的气质非常契合。
虽然周卫国这个角色配得上排行榜的能力,有些脱离实际,但总的来说也是有血有肉,不按常理出牌。它有点年轻和李云龙,这是观众喜欢的。
看完《雪豹》,你会发现文章可能不是一个好爸爸好老公,但确实是一个好演员。
—8—
民兵戈尔·丹
2012年同样的豆瓣8.3分
那一年,黄波最火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黄波不仅贡献了精彩的表演,还演唱了片尾曲《正道之光》。
该剧改编自“另类民兵”葛尔丹的真实故事。
这部戏剧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鬼子屠村后,葛尔丹(黄波饰)、麦子(高虎饰)、妙子(方辉饰)侥幸逃脱,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葛尔丹参加了八路军,妙子成了国民党特务,麦子成了日本人的叛徒。这三个人做了三个不同的选择,只为了完成同一个使命:复仇。
黄波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一个另类英雄。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稍有不慎,但性格直爽,敢为人先,最终走上了一条沧桑之路。
高虎饰演的小麦与葛尔丹形成鲜明对比。小麦本质上是善良的,但默认是一个被命运欺骗的穷人。
这部悲剧将小人物的遭遇嵌入到抗战时期主旋律的叙事中,将喜剧和悬疑元素融入到抗战剧中,没有妖魔化日军,也没有陷入刻板印象。
方言的运用和细节的雕琢也让这部剧的故事更加接地气,为反战剧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模板和方向。
—7—
四十九天的牺牲
2014年,同样是豆瓣,8.4分
该剧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是一部电视剧版的《金陵十三钗》,由著名导演张莉执导,张嘉译、宋佳、休、黄志坚等一批实力派演员主演。
日本人在南京被杀六周的时候,九州在哀悼。这部剧的故事在上映前一周就开始了,历时7周49天。而49天是中国传统中死后灵魂穿越的节点。
电视剧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反映了在绝境下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部剧投资高达1.2亿,质量上乘,但皮哥不建议别人轻易看,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的痛点。回顾这场悲剧需要46集,很多人无法承受这样的压抑。
相比张艺谋的电影版,这部剧去掉了浪漫的装饰,让悲剧氛围更加真实。
休承认这部剧是他拍过的“最脏的剧”。张可佳经常做噩梦,因为他入戏太深了。张嘉译希望导演能多加一些脏话,因为很多剧里的情绪都到了,只有脏话才能代替他心里的情绪。宋佳拍这部剧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个哭的镜头,休息了八个月才恢复过来。
这部剧提醒我们,南京大屠杀的痛苦是不能忘记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6—
长沙保卫战
2014年同样的豆瓣8.6分
这部剧的故事取材于长沙会战,编剧是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钱林森。为了写好这部剧,他阅读了大量关于长沙会战的资料,请教了权威专家,最终还原了铁血将军薛岳的真面目。章凤仪在剧中饰演薛岳。
这部剧堪比一本军事教科书,从宏大的视角全方位还原了长沙会战。从外交到谍战,从粮草到军事装备,从地形到气象,新墙河阻,闻喜大火,草鞋岭苦战,农田争夺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下面的剧情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战场,并用简单的方式解释了三场战役的思路。
看完这部剧你就会明白,抗日战争是百万军人以严格的军纪和坚定的意志进行的,对重塑观众的历史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5—
生死线
2009年,同样是豆瓣,8.7分
著名编剧蓝小龙的“战争三部曲”被拍成电视剧,其中《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家喻户晓,但第三部《生死线》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生死线》由张译、廖凡、烁阳、李晨等主演,于2009年9月《团长》播出半年后与观众见面。
三部曲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团长》中的龙和《生死线》中的龙穿的是同一件衣服,而《团长》中手下的团是《士兵突击》中“七钢连”的原型。
为什么《生死线》没有赶上作为三部曲的结尾部分?
原来,《生死线》原本叫《战地三部曲》,整部剧故事分为三章:《战地1938》《战地1941》《战地1945》。
剧中的张翼、廖凡、朔阳、李晨等人物组成了抗日组织“四风”,听起来像是一个组合的名字。这也是《生死线》失败的地方。
整部剧以《四风》中四个男人的合作和友谊为主线,用三个年龄剖面讲述了一个平民抗日的故事。
整部剧跨度很长,剧情也跌宕起伏,制作也很精良。但它夸大了“四风”的作用,忽视了人民的力量,使得这部剧在前期高能的情况下,成为后期典型的抗日剧。
不过和《士兵突击》和《上校》相比,这部剧本身的质量还是很优秀的。豆瓣的8.7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4—
“不可磨灭的绰号”
2011年,同样是豆瓣,8.8分
10年后看了这部剧,觉得有点伤感。男主角黄海波已经离开了大众视野,男主角王磊空,在演技上并没有真正的成功。
而剧中的主角和这些演员的表演一样耀眼,一样无名。
这部剧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小县城,一群绝望的穷人聚集在李达的能力(黄海波)周围,组成了一支杂牌大军。
他们没有经过特殊训练,在戏剧舞台上用“孙膑斗庞涓”、“岳飞斗金兀术”、“火烧赤壁”等方法智取日军,牵制华北日军,掩护八路主力转移。后来,他们用地雷战打死了伪军。
然而,这支曹太队伍屡立战功,挫败了日军的细菌战阴谋,打败了日军的“治安战”,堵死了日军的精锐之师,粉碎了日军对八路军的包围圈。
然而,李达与村民打了很多胜仗,却无法赢得一个不可磨灭的头衔。
整部剧的故事情节新颖,不可避免地有很多抗日剧的影子,比如手榴弹炸飞机、赛《丢辛与王子共死的故事》、潜入日本医院偷药等。不过整个剧情经得起推敲,剧中的九路军在历史上有真实的原型。
这部剧的结尾也是一大撕裂。“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大军”的口号让很多人落泪。
—3—
战长沙
2014年,同样是豆瓣,得分9.1分
虽然剧名是血气方刚,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场面。主要讲述抗战时期长沙家庭的日常琐事。
在抗日战争剧中,导演用一段家族抗战史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整部剧都在讲战争,但主题是反战。
整部剧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呈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勇敢和懦弱。
德国军校毕业的军官一生只打过几次遭遇战;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人,上战场的时候只是拿着被子带走温度;胡一家无意打仗,却在抗日战争中成了英雄家庭。
故事的前半部分很长,胡家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深刻。然而下半场节奏突然加快,一集三人死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我们经常会陷入疑问,如果我们的国家卷入战争,我们作为凡人,是否有勇气拿起武器上战场,看完这部剧你可能会找到答案。
—2—
亮剑
2005年,同样是豆瓣,得分9.4分
亮剑是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
2005年一经播出就引发收视狂潮,最高收视率达到13.7%,超越武林外传成为当年收视冠军。
十六年过去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不变。整部剧除了曲折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外,还产生了无数的台词、金句和词干,是网友心中的表情包资源库和金句批发商。
很多90后甚至00后还在网上反复刷这部剧,剧中的很多桥段大家都很熟悉。从去年到今年,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从9.3上升到了9.4,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神剧。
过去白式的英雄都是红唇红牙的高个子,李幼斌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具有土匪精神的另类英雄,这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影视剧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角几乎都有一些无关痛痒的弱点,以至于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这基本上是受了李云龙的启发。
但是盲目模仿会误入歧途,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电视剧《亮剑3:雷霆大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抗日战士在别墅上抹头发和胶水,引起公愤。
只是为了新鲜感和帅气,就像小孩子模仿大人一样,让人想笑。
《梁健》中的李云龙是自发行动的,而他身后的反战剧中的其他英雄都是拙劣的模仿者,这是最大的区别。
梁健的经典是不可复制的。这是一部宝藏剧。
—1—
我的长官和我的团
2009年,同样是豆瓣,得分9.5分
《士兵突击》热播后,原班人马集结拍摄了《我的头,我的使命》,其中王因拍摄《我哥叫顺润》错过了这部剧的拍摄,但在剧中只客串了两次,播出时都被剪掉了。
相比《士兵突击》的正能量,《团长》色彩暗淡,节奏缓慢,台词晦涩,精神萎靡,让观众看起来很不开心。《上校》自第一次播出以来,从未在电视上重播过。
多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在网上看到了这部剧,然后才重新翻盘。
最经典的评价是:《团长》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之作,说它是中国版的《兄弟公司》也是抬举。
其实《士兵突击》和《上校》是两部风格完全不同的剧,观众看了《士兵突击2》一定会大失所望。
这部剧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呈现的是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其主题注定是高低贵贱。
导演康、蓝小龙到云南烈士陵园,了解远征军的故事。他们当场落泪,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拍摄了这部剧。
看完剧本,张译痛哭到早上六点。拍完之后,段奕宏经常会为剧照流泪。十年后,张国强回到拍摄地,把48瓶白酒洒在远征军的墓碑上。
拍摄过程中,剧组也经历了各种困难。烟花队队长被弹片炸穿胸膛不幸身亡。拍摄现场时,桥塌了,几十名群众演员受伤。船员一度分手。是导演康流着泪给大家三鞠躬才保住了这部戏。
《团长》戴着双重枷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很难第一时间欣赏到该剧的真实风格。
但是,就像陈年的酒一样,刚开始味道因人而异,几年后会很香。近年来,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很多人边看边在弹幕中交流剧中的精妙之处,使得“团长”的内涵逐渐被大家接受,剧的口碑也逐渐提升。
豆瓣评分9.5分,超越《士兵突击》的9.4分,成为国内评分最高的战争剧。现在10多年过去了,思想深度上还是没有一部剧能和它媲美。
好了,这是十部经典反战剧。希望大家能在百忙之中看一看国内的抗战剧,接受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