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是谁(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史的是 ?)

文章目录[隐藏]

  • 盛唐时期的开放与自由。
  • 天宝年间的黑暗。
  • 战争和流离失所。
  • 在艰难困苦的时候
  • 剧终

诗史是谁(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史的是 ?)谁是诗史(唐朝有哪些诗人被称为诗史?)

所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背诵过杜甫的诗。他的诗不同于杜牧的豪放和李白的浪漫,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杜甫在世时,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它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更可贵的是,它记录了官方历史上少有的茫然、痛苦、无助的民间小人物。

盛唐时期的开放与自由。

也许所有的文人都热爱旅行,杜甫也不例外。19岁时,他去投敌(今山西省易县)。二十岁时,漫游五岳(今江苏、浙江、上海)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觉得自己玩够了的杜甫回到珙县参加“进贡下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不幸落榜。

现代人喜欢拿李白和杜甫PK,但他们是好朋友。

不过,杜甫本人也不以为意。他利用父亲是兖州司马的便利,动身前往兖州省亲,一路奔波。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庄游》,被称为“荒淫的赵奇,而秋妈却相当轻浮。在相户爱丛台上,冬猎就在清丘附近”。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年轻时并不是很关心自己的仕途。他最关心的是怎么玩,每天过着骑马、打猎、唱歌的生活,钦佩许多当代文艺青年。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回到洛阳,定居首阳山,娶了司农邵青的女儿杨仪。四年后,杜甫在洛阳与赐金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去梁宋游历。在此期间,杜甫写了《与李求范十别》,表达了他与李白的友谊。

【祝祺画唐笑笑传杜甫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之所以能游于深山之中,游刃有余,大写意,与他的官宦身份密切相关。唐朝人非常热爱网格化管理,今天恢复的长安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什么区域负责什么工作;什么阶层的人可以住在什么街道;什么样的地方能做什么样的生意。一切都清晰明了,非常方便政府管理。

为了保证这种便利,唐朝严格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甚至长安城内的各个区(当时叫方)都不能自由流动。每天晚上,车间之间的通道都是关闭的,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警卫会加班巡逻,士兵有权逮捕任何违反宵禁的人。

【唐代的格局图,广场规划很方便管理】。

这在首都是真的,更不用说那些地方了。所有旅行者都需要在政府办公室办理通关文件。没有朝廷命官的印章,海关人员根本不会放行。所以唐玄奘去西域,不得不依靠“走私”。如果不是王,我们可能不会看《西游记》。

杜甫能随意出行,与父亲的官职密切相关,地方官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得罪同僚。杜甫去各个地方开“通关单”,这自然给了他一路绿灯。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畅通无阻。

踩死唐人。

但是,等到杜甫“玩腻了”的时候,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按照古人的标准已经步入了中老年。我父亲年纪大了,妻子和孩子需要在家赡养。时间决定不再关心这位伟大的诗人。杜甫不得不去长安参加考试,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天宝年间的黑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充满了美好和光明。安史之乱后,唐朝处于混乱和绝望之中。这并不完全正确。至少在天宝时期,社会已经逐渐变黑。大权在握的李长期把持朝政,拒绝一切挑战。他利用唐玄宗晚年精力下降的空档案,把持朝政,声称“没有死去的圣贤”。这导致了杜甫在那个班的失败。无奈的杜甫只好委身权贵,获得继续在长安生活的权利。六年来,杜甫依靠家人的特殊生活,直到写了《大理赋》才得以进入玄宗的视野。然而,由于李的阻挠,杜甫又失败了。直到天宝十四年,才授予河西尉小官一职。然而,杜甫并不想被任命为这一官职,他说“当河西尉是可悲的”。

【杜甫一生毁于李的】。

于是朝廷将他改为右卫,引曹参军。这个官位听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员。被迫谋生的杜甫,不得不接受官职。11月,回家做母亲的杜甫听说儿子被饿死,悲痛欲绝。他用诗歌的形式写下了自己10年的经历,那就是著名的《咏怀五百言·从北京到奉贤县》。

值得一提的是,李并没有刻意针对杜甫,也不是传统史书中一个完全没有才华,靠魅力的反派。李的文化水平不高(与这样的大作家相比),但他治国有自己的体系和逻辑。比如备受争议的胡人招兵买马,让安禄山变大了,但也培养出了忠于唐朝的名人,比如包家怀恩、李光弼、高仙芝。虽然,当时遭到李白等学者的嘲讽反对。但客观上,招募洋人的成本远低于招募汉人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唐朝的军费开支。否则,49万边防军就足以让唐朝财政破产。玄宗时期的武功也是靠外国将领的支持,包括安禄山的战绩。从这个角度看,李可以称为“成也是他的,败也是他的”。

【盛唐军队的指挥官一般都是胡人,尤其是西北军】。

然而,李对李白、杜甫的打压,可能并非出于“嫉贤妒能”。更有可能是“实干家”对“清流”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前者认为后者文采出众,但不会治国,只能做琐碎的工作;后者认为前者是素餐,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但却是国蛾。双方的关系就像纪晓岚的小沈阳和纪晓岚,铁牙铜牙,是不可调和的路线之争。

战争和流离失所。

李死后,杨掌权。与奸雄实干家李相比,杨的能力和品格都是极其低下的。李在世时,安禄山经常半夜醒来,嘟囔着“我要死了”。相比之下,杨一点才华都没有,还想压迫安禄山。最终,两人的矛盾升级为叛乱,使国家由盛转衰。

【安禄山是粟特人,但更多粟特人站在唐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六月,叛军成功攻占潼关。玄宗匆忙逃到成都。六月,恒力王子被安置在灵武,为唐肃宗服务。在此之前,杜甫曾举家逃往耀州(今陕西省富县)羌村。他听说苏宗即位,立即于八月独自北上,打算去灵武去唐肃宗。不幸的是,他在途中不幸被叛军抓获,并被带到长安。与杜甫一同被俘的王维,受到了严密的监视。也是在这个时候,杜甫目睹了国家的灭亡和战争的痛苦,怀着复杂的感情写下了《春望》、《哀江头》、《王爱孙》等著名的诗篇。

讽刺的是,杜甫早年被李压制,官位很小,所以叛军并没有囚禁他。当郭子仪的军队来到长安北部时,杜甫从城西的金广门偷偷溜出长安,越过对立的两军,前往凤翔(今陕西凤翔)与苏总会合。据史料记载,刚认识唐肃宗的杜甫,衣衫褴褛,身披麻鞋,甚至连袖子都掉了一半。他光着胳膊肘很尴尬。

唐肃宗对此非常感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职务,从八品。从此,杜甫获得了“杜诗一”的称号。可惜的是,事实证明杜甫真的不能当官。没过多久,他因方毅事件被免职,并被贬到化州,在那里四公参军,永远离开了中央朝廷。

很多人认为叛军残忍,唐军正义,但那是幻觉。

这时,郭子仪的军队在邺城战役中失利。失去军队的唐军命令他逮捕这些年轻人入伍。根据杜甫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写出了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无家》《旧别》。这些底层的人不在乎谁是统治者,也不在乎谁能在叛军和唐军之间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他们必须承担所有的艰辛。认识到这一点,杜甫决定彻底放弃官职。7月,他从四工辞职参军,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安史之乱双方都不是“仁义之师”】

在艰难困苦的时候

杜甫辞职,随家人去了周琴。用他自己在的话来说,这段时间属于“在风吹尘中孤苦伶仃的东北,在天地之间漂泊的西南”。短短三个月,杜甫在周琴就无法养活自己。他又一次带着全家人南下到铜鼓(今甘肃成都),希望在这里改善生活。然而,铜鼓的生活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境地。杜甫在《饥寒交迫》中写道:“人不生而老,饿三年。长安相恋多年,富贵应过早生。”

无奈之下,杜甫再次带着家人搬家。这一次,他们的目的是巴蜀。时任成都尹的是杜甫的好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杜甫的家庭终于摆脱了贫困。上元元年(760年)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附近盖了一间小屋,就是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杜甫派严武去绵州(今四川绵阳)。徐因为剑南兵马使他知道了谋反的事,被迫流于子洲(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工作。2002年的第一个月,严武再次来到成都,写了几封信希望杜甫能回来。6月,严武推荐杜甫担任校工部科员、员外郎,故名“杜工部”。

【成都杜甫草堂】

剧终

永泰元年(765年)月,杜甫退出严武幕府。4月,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退出官场。和家人四处旅游,在夔州呆了近两年,写了400多首诗。最后,在大理国五年(770年)冬,他在湘江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极其坎坷,但也非常精彩。中国官方史料。一般底层人的生活是不被记录的。所以现代人研究古人生活的时候,一般都是看文人的诗词笔记。杜甫活跃的时间正好在盛唐和中唐之间。他不仅经历了开元盛世,还被天宝官场“教训做人”,遭受了安史之乱的痛苦。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不仅是因为他的文采,也是因为他的诗中的内容。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