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古开今(继往开来的近义词)

承前启后(过去和未来的同义词)

《读鲁迅》,李乔著,金文出版社,2021年6月。

鲁迅先生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住过很多地方。最近翻看鲁迅的日记、书信等资料,发现他对不是家乡的北京有一种特殊的爱,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家乡绍兴的爱。鲁迅活了55年,其中十几年住在北京,那是鲁迅挚爱的第二故乡。

鲁迅有明确说过爱北京吗?我说过了。

1936年4月,他在给严立民的信中写道:“我十分同意你在北平再呆两年;我活了十七年,很喜欢北平。”这句“我很喜欢北平”,是鲁迅对北京深深热爱的结束语。写完这封信几个月后,鲁迅去世了。

鲁迅对北京的热爱表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七个方面。

我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

1934年12月18日,他在给杨继云的信中写道:“中国的乡村和小城市,现在都怕走投无路。我仍然喜欢北京。只是那个图书馆能给我很多方便。”(《给杨继运的几封信》)在中国的城乡转了几次之后,鲁迅说他还是喜欢北京。他只举了一个库,但从“单”这个字就能看出他喜欢北京还有其他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对鲁迅的事业大有裨益。北京是文化古都,精英云集,思想活跃,信息畅通,学术氛围浓厚,特别是文化设施丰富,比如几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对于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写作的鲁迅来说,太重要了,太吸引人了。

鲁迅也说过,北京是个“承前启后”的好地方。1935年初,盛传学者郑振铎要离开北京,鲁迅写信劝阻说:“你若离开北平,将是极大的遗憾。因为北平是文化古都,自古之后还有很多事要做。”(给郑振铎的信)鲁迅当时住在上海,但心里还惦记着北京。他认为,北京这个文化古都太重要了,不能承前启后,开风气之先。鲁迅还对他的亲戚阮、孙说:“要读书,要到北京去。毕竟北京文化高。”(《重读鲁迅先生的私人谈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鲁迅手稿给西递(郑振铎)1933年2月5日。

总之,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是鲁迅深爱北京的首要原因。

我喜欢参观北京琉璃厂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汇聚了无数经典和瑰宝。鲁迅经常流连于此,参观书籍,收集各种文化资料。他的日记和书信,一再把他留在琉璃厂。鲁迅《北平笔记》的编撰尤其体现了他对北京文化的深厚热爱,编撰该书所用的文具大部分都是在琉璃厂买的。

笔记本是一种集绘画、雕塑、历史、民俗于一体的艺术。鲁迅深知其价值,打算编一本《笔记本谱》,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于是,他下大力气收集上海、杭州、广州、北京等地的文具,但对比之后,觉得那里的文具不如北京的好,于是决定编一本北平笔记本。为了收藏京派文具,他多次到琉璃厂,日记中留下了在文婧斋、宝金斋、春景阁、松谷斋、米青阁购买文具的记录。

鲁迅和郑振铎一起编了这本《北平笔记本》。他在给郑的信中说:“去年冬天回北平,在琉璃厂(琉璃厂)弄了些文具。我觉得画师的刻法比文美斋笔记本好。比如陈师曾齐白石的篆刻方法就比日本木刻专家的好……”(《北平笔记》出版后的书信,立即受到文化界的喜爱,而且空。半开玩笑地对鲁迅和郑振铎说,“到了三十世纪,就堪比唐版了。”事实上,八十年后,这本书已经成为文物,极其稀有和昂贵。

鲁迅很喜欢小古物,琉璃厂满足了他的爱好。1925年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工厂短暂参观后,我在松云阁买了尊一和全一。另铜像一个,泉十个。题词后,云纹写着‘周珂之妻,雕像信徒,胡适’。”厂甸,琉璃厂街中心。鲁迅买的都是古代的小物件,可以欣赏。那时候的琉璃厂叫“宝满街”,这是真的。有一年,春节期间,鲁迅参观了工厂。从初一到十五,他一共走了七趟。有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逛完所有的地方,他徘徊到很晚。”可见鲁迅是爱琉璃厂的。

我喜欢逛北京的小市场。

北京的小市场也是鲁迅喜欢去的地方。小城市,也叫鬼市,卖各种各样的东西。北京的官宅很多,毁了的都拿着家当去小市场卖,所以有时候能找到漏子。在鲁迅的日记中有许多访问小城市的记录。几年来,鲁迅勤于抄写和校勘古迹,所以经常收集拓片。他不仅在琉璃厂的纪念碑店买,还在小市场寻找。

比如,他在1916年1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与王书堂、陈师曾逛了一个小市场,买了一个伍格佐碑的拓,四个铜钱。”鲁迅对逛小市场的兴趣很高。有一次因为下雪,小市场没人摆地摊,但鲁迅还是去了,于是在日记里留下一行字:“雨雪,下午去小市场,不摆地摊。”

我喜欢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

有人说鲁迅不爱玩,是不准确的。鲁迅是文史大师。他喜欢读历史,所以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而北京是名胜古迹的起源地,这是他深爱北京的一大原因。先后游览了先农坛、天坛、万盛花园、陶然亭、什刹海、北海、钓鱼台、中央公园、象山碧云寺、法源寺、小虫寺、白塔寺等。,所有这些都记录在他的日记里。例如,1912年5月19日,日记中写道:“我和季氏去了万盛园,和季氏去了陶然馆。有梵文雕刻的雕像,有辽代的寺庙、僧人、和尚、云何、物。不知道是真是假。”

万盛园就是今天的动物园。当时还叫万盛园。所谓“万盛园”包括动物和植物。一进门,东边看动物,西边看植物。鲁迅和他的朋友兄弟们去过万盛园很多次。陶然亭当时很僻静,但因为“修河亭”这个典故,成了北京文人雅士的旅游胜地。日记记载,陶然亭当时有寺庙,寺庙里还有古物。

鲁迅也和母亲一起去过钓鱼台。1925年4月11日的日记写道:“下午,我和母亲去阜成门外的钓鱼台。”我和我的朋友参观了钓鱼台。1926年3月7日日记云:“童品卿、小枫等九人骑驴到钓鱼台。”春风,驴背,一群人,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钓鱼台,今天被改造成了钓鱼台国宾馆。

我喜欢在北京吃餐馆。

鲁迅喜欢去北京的饭店,尤其是单身的人住绍兴会馆。老北京餐饮业发达,堪称鲁迅之心。他经常在日记里记下自己去过的餐厅的名字,如广和居、知美斋、便宜坊、集贤楼、同和居、南味斋、杏花春、玉楼春、龙森、延寿堂、东兴楼、金谷春、中央酒店、福全阁、龙海轩、中华酒家、新丰楼等有几十个。很多都是高档餐厅,鲁迅工资不低,有稿费,实惠。

但是,我经常去一些中小餐馆。比如1917年12月28日的日记里写着:“下午,我在和齐寿山、二哥吃饭。”齐寿山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他的“二哥”是周作人;和记黄埔,一家卖清汤大碗牛肉面的小餐馆,在茂县胡同附近,离教育部不远。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经常在和记黄埔餐厅吃午饭。

鲁迅是南方人,但他“很喜欢北方的味道”(萧红《鲁迅先生的回忆》),所以经常光顾供应北方菜的餐馆;但他毕竟是南方人,也忘不了南方美食。北京很多餐馆都会做南方菜,很对鲁迅的胃口。比如广和居,是一家“南方菜,烹饪干净”的名店,鲁迅在绍兴会馆住的时候经常光顾,总是满意而归。鲁迅也爱吃西餐,“饭菜馆”是他常去的地方。比如一家名为“义昌诺”的小饭庄在他的日记中被反复提及。

我喜欢北京的四合院。

鲁迅的老朋友徐守尚说:“鲁迅爱住北平。”(徐守尚《亡友鲁迅印象·西三胡同民居》)在北京,鲁迅住过的民居都是四合院,地点有四个:南半胡同的绍兴会馆;新街口附近的八道湾胡同;西砖塔胡同;阜成门内宫门西三层。八道湾和公门口两处房产是鲁迅购买的。

绍兴县政府大门的老影子

没看过鲁迅先生关于北京特色四合院的文字,但我想他一定喜欢这种房子风格。不然他也不会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十几年。还带着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定居,花了相当一笔房款。

对于鲁迅来说,买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买房产,鲁迅不知跑了多少胡同,花了多少心思,对小区环境、交通、性价比等因素都做了周密的考虑。最后,他买了一栋合意的房子。现存的宫门口的小四合院是鲁迅先生规划整理的,北屋的小房间是鲁迅的卧室兼画室,即著名的“虎尾”。可见鲁迅是很喜欢这个四合院的。

我喜欢北京的气候和人情。

鲁迅在给张廷谦的一封信中说:“杭州比起北京来,无论是气候还是人情,都要好一些。”(给张廷谦的信)按说,杭州很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人情都不错,但从鲁迅的话来看,他还是更喜欢北京。气候方面,北京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风景和情趣,会引起鲁迅的青睐。

北京的“善良”是什么意思?鲁迅没有细说。我觉得,所谓人情就是人的情感表达,人的性格,脾气等等。鲁迅是这么说的。周作人也说过喜欢北京,说是“宜居”,因为“气候和人情都比其他地方好”。他对“人情好”的解释是:“北平的人情好,至少一直可以说是慷慨的。慷慨,这不容易,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包容和自由。”(周作人《瓜斗记·北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鲁迅说,北京的“好人情”,应该和他二哥的感情一样。

关于北京人,鲁迅虽然从来没有写过专门的文章,但他在《北方人和南方人》一文中说“北京人的优点是厚重”,北京人是淳朴、稳重的。所以把鲁迅的这句话作为对北京人的评价应该是靠谱的。在鲁迅的同时,很多民国作家写的都是北京人的善良。当然,鲁迅也说过“厚重之弊也愚”——如果以此来衡量古代的北方人,也是如此。鲁迅在给萧军和萧红的信中,也对北方人和南方人做了这样的比较:“大约北方人豪爽,却失去了粗砺,南方人优雅,却失去了虚伪。自然胜于虚妄。”他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不爱江南。精致是精致,但小气。”从鲁迅的这些话来看,鲁迅是很喜欢北方人的,自然也包括北京人。难怪他说北京的人情好。

鲁迅也批评过北京的缺点。例如,他批评北京的“土卡车”长期在街上堆放煤灰之类的东西,妨碍了人们的生活。(华盖基通讯)但他并没有过多批评北京。

鲁迅热爱的北京,当然是老北京。老北京有些东西真的很迷人。老北京的很多精华都被新北京继承了,但有些东西永远消失了,很可惜。像鲁迅一样热爱北京,永远保护她!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