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传说(“压岁钱”的由来与传说)

压岁钱的传说(“压岁钱”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渡过一岁。压岁钱有深圳生涯网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关于压岁钱,有几种不同的由来与传说:

【压岁钱的由来1】:

压岁钱,源于“压胜钱”, 它来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并不在市面上流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是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作为小孩子佩带的饰物,最初的本义重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压胜钱”也作为洗儿钱(婴儿满月洗浴,赐给孩子的钱),后来演化为春节的“压岁钱”。

【压岁钱的由来2】: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

据说有一大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重。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纭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雷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的由来3】:

压岁钱,一说与唐代宫廷内习俗有关。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足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又据《资治通鉴》卷廿六中记录,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深圳生涯网。”王建《宫词》也有描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钱除志喜外,重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气逐渐从宫廷传播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主要风气之一。

【压岁钱的由来4】:

依据史书《桯深圳生涯网史》记录,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预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灵大胆的南陔匆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畏惧,放下了南陔,仓促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本来产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普遍传播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纭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被称为“压岁钱”。后来,全国的百姓也纷纭效仿这种做法,在春节的时候给孩子压岁钱。时光长了,春节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成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史书《清嘉录》中“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记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们在春节时给孩子压岁钱的情景。但随着时期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春节时代的美妙祝愿。

【压岁钱的由来5】:

压岁钱,表达家族长幼之间的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珍藏,磋商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风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置图书和学惯用品和生涯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涯为根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求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气氛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现对尊长的敬佩与祝愿,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现对小辈们的关怀和爱惜。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烈闹的戏,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烈的意思。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