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庚简介
罗庚,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主同盟会员。1910年出生,1985年去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CPPCC国家委员会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至高无上的荣誉]
2009年8月10日,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人”。
[高贵的生活]
热爱数学的“罗呆子”。
华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2岁那年,他从县城仁厝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初中,在那里他爱上了数学。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我不知道东西的数量”的数学题。老师说,这是《孙子兵法》中一个广为人知的算术题:“今有未知之事。三三个数还剩两个,五五个数还剩三个,七七个数还剩两个。询问事物的几何?””23!”老师话音刚落,华的回答脱口而出。当时华并没有研究《孙子兵法》,而是用了以下妙法思考:“三三之数还剩二,深寿网七七之数还剩二,余者二。这个数字可能是37+2=23,5除以3,所以23就是所寻求的数字。”
1925年,华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寒,没能考上高中。他不得不在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以便找到一份会计职业来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成本高,他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父亲打理杂货店。他的中学老师王伟科很欣赏他的数学天赋,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
在站在柜台边,一边帮父亲干活记账的单调生活中,他继续钻研数学。有时候他入迷忘记接待客户,甚至把计算的结果当成客户应付的货款,吓了客户一跳。因为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经常发生,时间长了,所有的邻居都把它当成笑话传播,所以大家都戏称他为“罗呆子”。每当发生忽视顾客的事情,我父亲都非常生气。有一次,父亲逼着书烧了。每当发生争执时,华总是执着于书本。
在清华的讲台上。
罗庚顽强地自学,直到18岁。1929年,华受聘为金坛中学初级文员,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今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经过近半年的治疗,他痊愈了,但左腿关节严重受损,终身残疾。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走路。
面对疾病和贫穷,华并没有失望。相反,他变得更加痴迷于数学。他四处寻找自学用的数学书籍。那个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贪婪地读得很糟糕,并试图写一些论文,发表在《科学》、《伊雪》和其他杂志上。
1930年12月,他在《科学》第15卷第2期发表了《苏家驹代数解不出来的原因》,指出苏家驹的解中错算了一个13阶行列式。看到后,当时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华经家乡教师唐培敬推荐,破格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图书管理员,为其求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华修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为现代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授(之父)的指导下,华近两年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数论论文。1933年,华凭借其才华和超强的学术能力,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一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只有初中文凭,就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真是奇迹。
为祖国奉献了50年。
1936年,他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的两年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上,而不是浪费时间去申请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桩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也积极参加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论桩质数的》后来成为数学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美国一所大学给予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于中国数学科学研究。他在许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和应用数学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和方法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数学方法的推广应用上,特别是“双法”——最优化方法和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5年,74岁的华到日本旅游。6月12日,当他完成学术报告的最后一句话时,他心脏病发作了。当晚22点,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离开了我们。罗庚实现了自己“我只是尽力而为”的誓言,在科学论坛上光荣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精神传递】
凭借毅力,罗庚克服了许多困难,如贫困、残疾、战争灾难等。,使自己愤怒而有动力,追求真理,并爬上世界数学之巅。聂元帅题词“勤奋、自强不息、立志为事业、奉献祖国”,高度概括了华精神的内涵。鹤立鸡群,在海外享有盛誉,培养年轻人,造福祖国,这就是这位传奇数学家所走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攀登科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