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趋势(看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双循环”)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这是去年8月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对长三角发展提出的新目标。
半年来,沪苏浙皖同舟共济、争上游、争实力,长三角新发展格局建设不断加快。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年。迈向长三角一体化新目标,沪苏浙皖将如何发力?
近日,记者在认真研读了三省一市的四份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文章中,三省一市既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又努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列车运行在浙江安吉县,在沪杭高速铁路上。
找到正确的位置
打下稳定的“圈子”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先看长三角的“圈”。
不像铺饼一般的用力,是一层一层不断延伸,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重点,有点有面。这也是支点和支点的本质。长三角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枢纽”。
但圈里有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能级不一样。在这个“小圈子”里,他们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他们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地的自我定位。
“圈”的核心自然是具有“长三角地区唯一国家中心城市”光环的上海。上海也有一个“老大哥”来担起责任,写下这样一段豪言壮语——
在国家总体规划中谋划和推动长三角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引领作用,打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火车跑得很快,全靠车头带。
面对依赖硬实力的区域竞争,上海提出优化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地备受关注。这五个曾经被称为“与上海的关系连昆山都不如”的外围地区,发展机遇巨大,上海将把这五个新城变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将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进一步发挥新发展格局引领作用的关键举措。作为长三角存量开发最全的城市,挖掘周边新城的发展增量无疑会更充分地释放带动效应。
2020年,江浙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万亿元和6.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第四位,保持稳定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省的定位颇为相似。
江苏提出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强大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浙江提出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江苏和浙江都把目光放在了练内功,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源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浙江也提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培育。
“推动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集中资源、抓重点,才能事半功倍。”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与江苏的相似之处在于省域发展的“多核驱动”。浙江应该在杭州和宁波唱“双城记”,而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四座万亿美元的城市。“集中力量发展这些城市,是两省更好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带动全省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有效抓手。”
安徽提出,以长三角联动畅通为切入点,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和区域消费中心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
“联动畅通”“协同联动”“区域消费中心”……安徽有很多词“低调”。三省一市中,安徽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十足。
安徽有“延伸优势”。作为与内陆腹地联系最紧密的省份,是长三角不断向全国辐射的“前哨”。安徽也利用这一优势,提出支持亳州、苏州、六安建设省际相邻区域中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也是唯一一个明确提出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建设目标的省份。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安徽省很多节点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一位资深观察家说。
被要求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宣城,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去年沪杭高铁全线贯通,宣城结束了市区不通高铁的历史,被杭州都市圈列为观察员城市,前途无量。
由内而外,找准位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经过半年的细化,长三角三省一市为实现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奠定了稳定的“圈”基础。
游客在上海松江科技城沙盘前聆听建设方案。源地图
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技巧
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只是第一步。从这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三省一市发展中的各种“绝活”。
人才丰富,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市场潜力巨大…长三角的很多优势都是靠一手“绝活”创造出来的。
三省一市都有自己的绝活,但更难得的是,他们正在把这些绝活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要发展资源要素集聚地上海,把平台“边缘化”——上海要在长三角搭台唱戏,发挥资源要素集约优势。
说到底,还是围绕着“龙头”这个词。无论是联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进口博览会,串珠长三角科技创新动力的G60科技创新走廊,还是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底层支撑的长三角副中心,都被视为上海发挥引领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平台。上海搭建的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一条高速公路上的G60科技创新走廊出发,沿线同行业上下游企业“抱外暖内、扬长避短”,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自由对接,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G60科技走廊9个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15,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12;市场主体805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以上,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1/3,科创板上市企业47家,占全国的1/5以上。
大平台孕育小平台。在G60科技创新走廊上,相关产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多个产业联盟,催生了长三角一个又一个产业高地。
在江苏,产业“龙跃欲试”,提出发挥江苏优势作为国内众多产业融入国际循环的起点、连接点和重要通道。尤其是制造业。2020年,江苏展现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培育发展成效显著,9个集群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的1/5。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产业的协同,那就是企业家。去年6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正在孕育一条又一条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将成为长三角拓展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筹码。
“产业链联盟可以联合各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点企业,形成同领域、跨领域的双重协同发展,通过企业间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产业链做大做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轮值主席南存辉说。
浙江的优势在于开放和市场,“两剑合璧”。出海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无论是宁波舟山港还是“宜信欧洲”,都是浙江新发展格局中的一块“长板”。锚定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浙江提出建设全球投资避风港,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广阔的市场是基于浙江人的收入水平。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比上年增长2498元,首次踏上“5万元”台阶,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20世纪6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也让浙江成为消费场景应用的“先行者”,在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方面可以抓住机遇。
开放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也越来越大。前者体现在自贸试验区的联动上。2020年11月10日,研究院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战略持股签约仪式在舟山举行。这被视为浙江自贸试验区与上海联动的重要突破。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正在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寻求更多合作。
而后者则体现在长三角统一市场的建立上。去年8月26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嘉善召开。会上,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7个重点合作项目。起源于浙江,在三省一市联合开展的“满意消费长三角”加持下,让消费者放心的长三角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安徽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严打”。当年,安徽苦心引进的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其崛起的最大基础。近年来,科技部的高科技公司层出不穷,如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下一步,安徽将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事实上,科技力量的联动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常态。2019年底,在中国科学院江苏工业技术研究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的支持下,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在苏州成立。通过三年的建设,研究院将吸纳和集聚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尖顶效应的科技人才,攻克一批材料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在先进材料多个领域形成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满足新材料产业重大创新需求。
三省一市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通过协调合作,把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是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这张图片是根据新华社的报道
突破障碍
开启“双循环”任省长
三省一市合作日趋频繁,但距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提升畅通循环的能力,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同一个发力点,而这些发力点正是长三角顺利“双循环”的精准穴位。
科技创新是穴位之一。上海提出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在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浙江和安徽提到了同一个名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新场景、消费新场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
“当前,科技创新强调交叉和前沿,科技创新要交叉,产业创新要面向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建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创造了大量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前沿交汇点。特别是在长三角,有很多大庭院和优质大学,可以充分交流和碰撞,企业和行业也可以交叉合作。
这就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内涵。把握这一基本点,夯实国家乃至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基础,将是长三角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层保障。
对外开放是另一个关键点。经济学上有“国内市场效应”,即一个产品如果在中国有大市场,在中国有竞争力,必然会有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竞争力在中国首屈一指。在新的发展格局中,长三角不仅要率先融入统一市场,更要在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两个方面一定要带头。探索并取得突破。”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说。
港口一体化是这种合力最突出的体现。上海、浙江、安徽分别提到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管理,加快构建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化港口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和机场群。
虽然江苏没有具体提及港口一体化的内容,但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宏生告诉记者:“我们一直致力于与其他两省一市合作,加密南京至洋山快线和南京至宁波集装箱班轮航线,促进长江南京以下港航通道畅通高效。”据了解,目前,江苏港口集团下属港口至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江海中转航线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最后一个穴位仍然是一个老式的屏障问题。黄认为,行政壁垒仍然是长三角地区构建统一市场、形成畅通内循环的最大障碍。
“关键是打破市场分割,打破行政壁垒。”他认为,国内贸易自由化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来自行政边界,行政边界成为经济壁垒。“因为每个地方都必须追求本地区GDP的最大化,所以也必须考虑本地区当前的利益。最大化,这将与经济一体化相冲突。”
通过四份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将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长三角打破行政壁垒的先行区,出现在上海、江苏、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这个“试验田”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集成制度创新,形成了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构建了“行业共治、法制机构、市场运作”的跨领域治理新格局。
安徽虽然没有进入这个“试验田”,但脚步却不肯落下。建议扩大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从民生视角破除行政壁垒。
“长三角一体化中,协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要有一定的行政权力。长三角一体化的难点就在这里。既有经济机制,也有行政机制,既有市场机制,也有政策协调机制。”黄对说道。
从四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心。面对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这个生机勃勃的河口三角洲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