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北平的彻底沦陷
- 过去的有益教训
- 日本狼性野心
- 结论:
经过长期的战争,不仅消耗了人力和财力,还破坏了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建筑。比如八国联盟被破坏后,曾经辉煌的圆明园变成了破墙,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消耗。
历史遗留下来的紫禁城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占了北平。虽然他们占领了北平,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摧毁紫禁城。究竟为什么?
北平的彻底沦陷
日本侵略东北三省后,伪满洲国随即成立。这样做的原因是合理地占领中国的其他地区。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清政府选择了软弱的妥协。正是这种妥协退让让他们得寸进尺,最终日军向北平发起了进攻。虽然人民军队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按照原来的行为,日军肯定会采取措施摧毁紫禁城。但是在抗战时期,故宫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损坏。据史料记载,日军一开始就在紫禁城里屠杀百姓。当时的日军军官甚至拿着龙椅,在全城推行“三灯”政策。
日军之所以不灭紫禁城,其实是因为溥仪。溥仪是当时东北伪满洲国的皇帝。他知道北平沦陷后,与日本人进行了交流。溥仪提议,如果他自己想继续当皇帝,就不要摧毁紫禁城。
紫禁城是封建王朝尊严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充满了敬畏。七七事变期间,北平彻底沦陷。当时,为了保护紫禁城里的珍宝,人们偷偷把它们带走了。其中有一个为故宫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那就是张廷济。张廷济不断与日本人打交道,并逐渐接管了掌管紫禁城的权力,这使得紫禁城逃脱了这场灾难。
过去的有益教训
众所周知,八国联盟入侵中国,然后烧毁圆明园。我们在那场大火中损失太多了。贪婪的外国人无情地掠夺我们的财富。现在人们回忆起来还是会觉得愤愤不平。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在日军进入北平之前,紫禁城里的文物大部分已经被悄悄搬走了。
言下之意是,即使日本军队进入紫禁城,也不能得到任何好的东西。这是我们从以前的经历中学到的血的教训。当时的专家预测,东北沦陷后,日军一定会进攻北平。如果当时北平不把故宫里的宝物一件一件地转移,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历史会被改写。
日军最惨无人道的就是他们的“三光政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野心和兽性已经无法掩盖。即使日军在统治层面有很高的战略布局,想要下定决心保护这些文物,执行者也是军人,有些人很难完全落实领导人的意见。
日本狼性野心
攻占东三省是日军的一个开端。中国幅员辽阔。他们的野心在于整个中国,但是要占领整个中国并不容易。战争消耗了双方大量的金钱,日本人又想通过其他方式控制中国,这也是他们不破坏故宫的原因之一。
表面上他们服从了以溥仪为代表的皇亲贵族,日本军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利用我们的封建思想来控制人民。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溥仪的行为也符合日本人的计划。它是皇宫皇帝和皇室贵族的家。如果日本人大举入侵,就意味着皇亲贵族的利益必然会受到触动。到那个时候,如果大家都反对,那就得不偿失了。这种情况不利于日本占领中国。
最后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紫禁城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也是政治威严的象征。虽然大部分政治家、皇亲国戚、贵族已经听命于日本人,但民间力量依然巨大。
一旦激起民愤,整个社会都会被触动。在那种情况下,日本人也知道他们很难收场。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下,这场悲剧得以避免。
结论:
经过战争年代,紫禁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在和平时期的真实面貌。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就像经历了沧桑的老人,在时间的洗礼下更加善良,依然庄严。
参考文献:《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