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生活习俗介绍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纳西族的生活习俗。

纳西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南迁羌族的一支。纳西的名字来源于古代Temminick人的一个部落名。汉文献中的牦牛彝、摩沙依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为地域不同,纳西族人也有不同的自我主张,比如纳西族、那那族、纳如族、纳里族等。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取名为纳西。纳西族人民在自己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东巴起源于公元7世纪,是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写成的经典东巴教,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史的宝贵资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麦、豆类、棉花、大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雪山地区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生活在

明清时期的纳西族民居,一般也是干透的木屋,用原木纵横竖立,水平高达七八尺,即加棱加线,用木板覆盖,用石头压制。木仑府的主宅(祖宅)里,地上有一个炉子叫葛古禄,中间是火塘堂,上面配有一个大铁鼎,用来烧水、烧火、煲菜。来访的客人,老人的吃饭睡觉都在这个炉子上。壁炉的两侧铺着木板。右边是主座,左边是客座,不能混坐。

连衣裙

纳西族男性的服饰一般与汉族相同,而女性的服饰则因地而异。中甸县白蒂地区的妇女,先穿对襟长衫,再穿百褶裙,腰间系羊毛缎带,脚上穿云头黑靴,背上披白发山皮,编头发,编头发,保持古风。宁蒗县永宁地区的摩梭妇女,穿着大布包头,大胸上衣,腰间系着丝带的百褶裙,美丽大方。丽江县大研地区的纳西族妇女,自清初改土归流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穿着宽大的袖子和袖口到肘部的长袍,还有紫色或深蓝色的肩部剪裁;裤子,腰上缝有黑、白、蓝棉布的围裙,上面打褶,下面有蓝色宽边;背面穿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两条白色长带,肩并肩穿,胸前交错,束腰,可保暖,垫背负重。近年来,一种既保留了纳西古装特点,又具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年轻女装问世。它的本质特征是把大裙子的马甲改成两边或半边的马甲,把马甲改成长裙,在礼仪活动中很受欢迎。

节食

纳西族人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加工成馒头、小笼包、粑粑、米饭。在山区,土豆、荞麦、青稞混杂,喜欢喝酥油茶,经常吃杂锅菜、火锅、大块肉。城镇和坝区的烹饪技术很高。招待客人时,餐前设秋海棠、水果、蜜饯等自制茶点,特色八碗、六碗、六碟。宴会常用三叠水,菜肴一般分三碗,大小不一,形成高低三个层次。除了常用的蔬菜,菜单上还特意加了一些美食。

婚俗

纳西族由于历史渊源和各支系地理分布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和家庭形式。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而生活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周边地区的摩梭人,曾经过着不嫁阿莎(即异性密友)的婚姻生活。同一个族群中有父系、母系、父系和母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这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这里介绍了纳西族的生活习俗。希望大家喜欢今天分享的文章内容。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