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朱良春(现在的中医已经走味了)
目前,中医在社会上已经变了味,所以刘立宏教授写了一本书《关于中医的思考》。现在,我认为中医不仅要思考,而且要以此为开端来思考。他们要真正回归中医,回归中医的本位,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运用中医,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
★现在社会的中医已经变味了。
2009年6月19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等30名从事中医(含民族医药)临床工作的老专家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他们都是当代中医的杰出代表,都是人们眼中真正的“中医大师”。
在南通的倪锋兄弟和朱良春先生的儿子朱友春先生的帮助下,我敲开了朱良春先生的门。来之前,朱友春先生提前告诉我,老人老了,病了,见面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没问题。我曾经驱车2000公里穿越一个国家,参加一个15分钟的会议。跳上去上海的火车,然后转车去南通。我期待着脑子里装着“民间中医、江湖游医”的故事走近“中医大师”时,又一次不一样的体验。
1.朱友春:我父亲的座右铭是——每天都要有所收获。
为了珍惜时间,我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五分钟到达了老先生的公寓。老人的住处很大,但眼里全是书和字画。穿着休闲的朱老先生正在用电动剃须刀刮胡子,面带微笑。桌面上的小楷毛笔还沾着墨水。据说朱老先生多年来一直亲自写信,他会把信退回来的。他说的是真的,令人钦佩。
“我父亲的座右铭是——每天,你都有所收获。他至今每天都在看书学习,对中医现状非常熟悉。比如大师俞灏、铁干中医、早呼鲁等中医书籍资料,都是我父亲先学的。”朱友春说,他对老父亲充满敬意。“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我们家所有学中医的朱家军都召集起来,在二楼这里学习。”
“请坐,请坐。”身材高大的朱老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他的声音有点沙哑,但他不慌不忙。岁月在这个1917年出生的老人脸上留下了许多痕迹。一定有很多人去拜访这位老先生。我猜这位老先生甚至不知道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他仍然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耐心地陪伴着我们这些道人。
“老师,我是中医记录员。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国内寻找,希望记录下那些具有良好医德的纯粹代表性的民间中医。”我打开笔记本,准备用宝贵的五分钟时间做自我介绍。“这是我记录的第一个中医故事。这两个人花了一年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翻译《黄帝内经》。”
慢慢地,朱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水杯,身体前倾,专注地跟着我的镜头,开始一起走近这个陌生又熟悉的中医世界。
“这是钟南山100岁的老医生…这个陈善民是我去年认识的,他很有灵气…我向所有的孩子推荐余浩博士的这本书,它很有见地…郭生白博士已经走了?真遗憾…..这个法国老中医太厉害了,我真应该见见他……”
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过去,毛泽东主席说,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加以探索和改进。”朱老师把眼睛伸出窗外。“宝库在哪里?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种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和医书。这本书里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还有历代中医著作。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个方面是现代著名的中医,他们的生活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在做这个了,所以是辅导。这是要被抓去解救的。不会,旧的都一个个走了,走了就没有了;
第三个方面是保护这些流传在民间,有绝活的中医。国家需要在这方面给予重视,给予大力支持,才能保住这块宝库。否则,一个个都要丢了。
所以为了中医的振兴,有些古医书正在整理,有些正在研究。到了现代,这位老中医的传承国很紧俏,但在这部分,就不那么受民间欢迎了。”
我猜想时间过去了,一定有半个小时了。朱友春先生偷偷指了指老人身后的手表,示意快点采访。当我合上笔记本的时候,老先生的眼里还是不舍。这些故事一定让他想起了学医的那些日子,他跟随过的老师,马殿卿、章太炎、张慈公,旧社会流浪蛇花季德胜,旧社会治瘰疬肺脓肿的地方大夫赵晨、程云龙。……
“你两年多来拜访了那么多藏在民间的大师。我感觉这样很好!这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以便这项工作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祝你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为传承中医做出更大的贡献。”朱老先生声音提得很高,两眼直射他:“宋代大学者张载,曾说过这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前事不忘,为天下太平。我觉得他的这些话气势磅礴,有担当的勇气,有复兴必要的觉悟。我想把这些话送给你,祝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个压力有点大。我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朱先生,我一会儿要开始电视采访了。要不要喝一杯,休息一下?”老先生谈兴身体越来越壮,坐在电视拍摄指定的太师椅上,向大家挥手,“我们接着聊!”
2.中医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味了。
黄健: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当代中医?目前中医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动摇,被自己人否定,被别人否定。你认为你应该如何定位自己?
朱良春:目前这种中医在中国不是主流,但主流是现代医学。但因为这种中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在临床上确实有效,老百姓相信它确实能治病,所以中医才能继续存在。
但是,目前面临着一个中医和西医的问题。很多年轻的中医,不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而是把时间花在学习现代医学的西医上,因为不学习西医就活不下去。现在的中医医院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医医院了,是综合性的中医医院,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管理病房和处理急性皮疹的中青年医生必须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知识。但是他们把一个重要的力量放在了西医身上,就是本末倒置,中医的东西逐渐淡化了。所以现在能使用纯中药治疗疾病的中医并不太多。大概是中老年人多,中青年医生西化。刚才看到你采访的很多民间中医,感觉很棒!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医,纯粹的中医,没有恶趣味的中医。
目前,中医在社会上已经变了味,所以刘立宏教授写了一本书《关于中医的思考》。现在,我认为中医不仅要思考,而且要以此为开端来思考。他们要真正回归中医,回归中医的本位,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运用中医,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如果中医用西医的辨病方式,用抗生素是完全错误的。发烧的时候就是清热解毒的意思。发烧有很多种,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你应该利用这种情况,而不是泼一盆水在上面。感冒发烧外除,内热尿除,比什么抗生素都管用。
不是说中医不能治急症。几千年来,中国人完全依赖中医。洋人瘟疫泛滥,死伤几百万,上千万。那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疫情。为什么?这要看中医。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老百姓,一发烧就去西医医院,挂水,输液。这是一个误解。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辨证论治作用,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当然,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确定全国名老中医,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中医,支持中医的一些活动,我觉得很好。但是在你刚才给我看的采访中,有很多民间的、有技术的纯中医的保护和支持,但是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如果能在纯中医的保护上花一点功夫,把这个工作做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拯救和振兴中医的举措。
3.现在的中青年人应该重点学习中医。
黄健:关于中医的传承,我也想请老师谈谈这个。现在链条掉在哪里了?现在中医的方式方法和过去家人老师传下来的不一样了。你觉得年轻一代还有机会更好的利用中医,超越中医吗?
朱良春:近一二十年来,我们一些老中医经常讲这个问题,呼吁这个问题。以前中医学校以中医为主。基本上80%到90%都是中医的内容。稍微讲一点现代医学的一些生理解剖的东西作为影像验证的参考,所以我们学的基本都是中医的内容。读古籍,四大名著,唐宋元明清的好作品,我们都要浏览,有的还要精读。所以解放前培养的中医继承了更多古代的东西,用得更好。
解放后,从1956年起,中医学校的中医学院一直相当不错。基本上80%讲中医,20%讲一些现代医学知识,生理解剖,病理。但是,这是错误的。以前是28%,后来是37%,46%,现在分了。一般50%的学生学中医,50%的课程是西医课程。因此,年轻人很容易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但由于语言基础差,他们很难理解古代传统的东西。那么,他将专注于西医。所以现在培养出来的年轻中医,总是讲一套现代医学,嗯?
从根本上说,中医的辩证思维是一种整体观,天人合一。现代医学呢?它是局部的、微观的,而不是整体的。那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导致大脑中的混乱争斗。当然,有时他经常使用西药来满足病人的要求。确实有些西药有针对性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是他不知道很多西药都有副作用。现在比如美国,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但一般不用。现在,中国是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来替代这部分,可以减少很多医源性的疾病。
所以,现在的中青年人应该重点学习中医。而我们老一辈的中医有责任指导和帮助中青年医生学习中医。中医有无限的内涵和宝藏,值得挖掘。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逐渐流失,沧海一粟,一大堆东西埋在那里。所以我们这些老中医,着急了。我经常和广东的教授、上海的严德新教授、北京的陆教授、教授见面,讨论这些问题,如何关心中青年一代,引导和激励他们做好基层中医院的工作。
安徽省去年也做了一些好事。安徽省卫生厅和安徽中医学院利用暑假,组织100多名师生分几批到各县,拜访有技术或民间流传的单方、秘方的专家。通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收集了上千个好方子,找到了数百个隐藏在民间的有技巧的大师。过去章太炎先生曾说:“儒者问钟弦不贵。”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中医就会在空之前出现繁荣的局面。
黄健:老师,请问中医有很多流派,比如孟河学派、火神学派和温病学派。你怎么想呢?你是哪个派的?
朱良春:这个某某学校有它自己的历史原因。在现代,强调哪一派都是片面的,因为如果以“火神派”为例,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附子干姜”?不可以。或者辨证治疗,寒证、虚证可以用“附子干姜”;热盛实证可以用“附子生姜”吗?感觉不得不强调一下,某个学校不符合中医的宗旨。中医,什么是中医?公正性,中医治疗是平衡的。阳气亢盛时,阳会降,阴会升;阴气不足时,阴气就会上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你一定要用八纲六经来区分,而不是偏离哪个学派。某派有某派的特长,但有适应症,所以这个派完全用那个药,这是不对的。
黄健:其实还有很多疑问。下次我会问你,每次我都会从你身上拿一点宝贝。我们组织了两个道教医联体,很多年轻的医生和优秀的医生聚在一起,拿出各自独特的宝贝,互相献宝,互相提高。现在我也想请你献上你的宝贝,呵呵。
4.知识不被带走,但经验不保守。
朱良春:作为一名医生,其实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是“知识不被带走,经验不保守”。我的知识是前辈和人民给我的。我不应该把它拿走,而是把它完全取出来。我的实践经验不应该保守,而应该公开。所以过去我说,50年代我发现了季德胜、赵晨、程云龙三个民间医生,他们成为了南通市中医院的三个分院。这三个人中,有两个是文盲,但掌握了特殊的技术和药方。我们把他们整理出来,发现了他们,他们三个都得到了奖励。前辈留下的很多单方秘方,应该传承下去,不应该成为私有。所以你刚才说的是你组织道教医联体是很好的,让大家可以无私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贡献,共同提高。中医方面,我从医75年,从来没有保守过。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彭剑写过一本书《我是一个铁杆中医》,他在书中写道:当代老中医中,朱良春先生是最不保守的,他的很多实践经验都是贡献出来的,我们用了以后会有效果的。这是对我最好的安慰。因为一个人自己掌握了一个东西,一定要公之于众,造福人民,传给后代,为什么要烂到肚子里?以前文革前有献宝送礼活动,各地都开始送礼,后来就没有了。现在,我正在谈论它。贡献了好东西的人,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对我们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大有裨益。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和经验,但归根结底还是和我们的祖先一样。比如张仲景,张仲景,他只是坚持辨证论治,坚持发明药方,症状对应。如果任何处方都不符合任何症状,它就不会起作用。那么这个方子对应的是症状,需要很好的辨证施治。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技术。现在,感觉中医在出诊这方面慢慢弱化;提问,这是主要的;闻,这个主要是听病人的声音和呼吸;其次,脉诊。感觉出诊和脉诊都被大大削弱了。以前“见贤思齐,谓之神”,后来“见贤思齐,谓之巧”。这有两种方式,但其实看病对辩证法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古人说“见贤思齐,谓之神”。
有很多患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虚证,是寒证,是肝的病,肾的病。很多患者,一进我的门诊,一般都知道自己掌握了。然后,看舌苔,然后切脉,然后配合询问。更全面。四诊要合,四诊要全。所以这方面我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我们可以掌握望、脉、问、闻。这个就诊现在应该大大推广了,有时候比CT和b超来得还快。我举个简单的例子:“面王以下的都有膀胱”。面王下面就是这个人,这个地方取膀胱和直肠。
膀胱:是泌尿系统,直肠是指生殖系统。无论男女,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大家一看就知道。很多女性,你看她,中间部位很深,说明你痛经,子宫后弯。她说是的,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你把它抹在脸上,这个医典里有。
上世纪60年代,南通白喉流行,卫生部门让我用中药治疗。当时我是院长。一方面我用中药,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内经》上的阙上穴也很好用。小孩子跑跳,用胶带粘着都很有效。下去一刻钟到二十分钟,只要不疼没有感觉就打针。三个小时后,温度下降,你在里面呆了大半天甚至一天。白喉的白膜会脱落,有的一天就好,有的两天,最多三天。这种疗效是惊人的。所以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