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为什么选择历史专业)
今天,中国近代史老师推荐我们读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作者是美国汉学家阿瑞夫·德里克,论文题目为《革命后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顺便讨论了历史的科学性。虽然比例不多,但是看了之后引起了很多思考。
当我提到本科阶段为什么选择历史专业时,不得不提的是,大二的一个晚上,我被我们的历史老师单独叫出来谈话。当时我选择文科是因为物理不好,成绩忽上忽下,对待历史的态度也不端正。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昏暗的路灯下,她问我:“为什么在读不好历史,学不好历史?”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觉得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不是真的。记这么多东西真无聊。”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至少是一半)历史虚无主义者。很明显,我马上就被她骂了。当时她应该对我的回答很不解,很生气,然后她告诉我:“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不代表全是假的。而且我们研究历史,最重要的不是研究历史本身,而是掌握历史的分析方法,提高思维。绝对不是记忆那么简单。”最后,她告诉我,我泪流满面,回到了教室。
也许我真的想通了,也许我不想老师让我失望,也许我不想别人因为觉得我学不好历史而看不起我。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就非常努力认真地学习历史。我开始认真记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认真读历史著作,开始认真研究和分析高中历史问题,使我后来的历史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甚至成为我三个文科科目中最好的一个。虽然我的历史知识没有我们班其他同学丰富,但我会花很多时间深入分析每一个问题,所以我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信心。
后来高考考了638分。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和英语之间做了一番挣扎后,我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历史师范生,彻底走上了历史的“不归路”。因为我觉得文学可以算是一种爱好,但是如果要做专门的研究,感觉会失去阅读文学的乐趣,而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科,可以自己去发展。
现在回想我大二那晚说的话,才发现我当时说那些话主要是因为我犯了不踏实不努力的罪。毕竟,虽然我不喜欢死记硬背,但在此之前我并不一定厌恶历史。想想还是觉得丢人,但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我相信我的历史老师那个时候应该不会关心我,哈哈。
回到我今天看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他认为历史不能被视为一门科学,因为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相比,历史有太多不可控的变量,容易受到研究者个体性的影响,其性质应该更接近文学。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有些“合理”,似乎这个学科“不科学”。后来想起昨天英语诗歌品评课上老师说的“美学其实就是评判我们自己,我们在看到了什么,我们在经历了什么……”我觉得这句话稍微转换一下就可以用来回答历史到底是不是科学的问题。研究历史,我们研究的似乎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实际上是研究我们自己。因为每一次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带入那个特定的时间空环境中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甚至要像演剧本一样尽力让自己进入相应的角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不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态度和研究方法。比如研究一个为村服务的模范党员,我就特别能理解那种人不容易,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农村,很清楚真正的农村环境和人是什么样的。反过来,这些历史旅行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思维。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历史时提倡“理解同情”,看似简单,五个字,却是多么的容易!历史研究者不得不努力强迫自己改变思维,努力让自己进入角色,用自己不习惯甚至鄙视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今天的人怎么敢想象100多年前的清朝人居然把火车当成怪物?在折磨大脑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逐渐拓展,对生活的感知也在不断加深。我的世界古代史老师说:“我们学习历史绝对不冲动!”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学历史的人思维非常丰富,这样的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所以不会草率的做出决定。
美国历史学家李必立·拉尔夫在谈及他的历史观时曾说:“许多历史学家试图理解人们在特定时期是如何努力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并以适合他们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富有成效地生活的。”当我们通过历史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心目中是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时,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漫长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变得豁达,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对世界保持敬畏,同时拥有更好的自尊,让自己更强大。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无数先辈燃烧着生命的激情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我曾经认为学天文学的人应该懂得敬畏,因为他们知道宇宙比我们的要广阔得多。后来才意识到,和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比起来,这些人也不过如此,对吧?
其实,畅所欲言,我认为所有文科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生活经验,增加有限长度的生命厚度。
然后有些人就不耐烦了,说你讲了那么多人生的意义,感觉到了什么,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哦,原谅我年轻有活力。我觉得你的观点只是限于“器”的层面的粗浅理解,而我说的是“道”的崇高意义。当然,光说这个看似高大上的东西真的是不够的,还是简单说一下吧。
说到研究历史,大多数人只想到两个地方,一个是做研究,一个是教书,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前途。其实,孔子说:“不苦于没有立场,就要坚持。”事实上,我们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我们有多好。历史学习本身其实培养了我们很多能力,比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沟通能力等。,而这些无形的能力对我们的社会生存其实并不比那些显性的硬技能更重要。另外,如果你对某个东西做专门的研究,比如金融史、汽车发展史等。,这绝对会对你对这些行业的思考产生不寻常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从事哪些行业呢?除了以上两个,其实我们还可以考公务员,做文化产品,拍视频等等。有些学生不称职,但他们责怪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我不敢苟同。
最后说说一年制历史本科学习的另一种感受。其实我填志愿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历史这门学科。进入大学后,我发现我对这门学科的了解真的非常有限,里面有一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广阔世界。这些新奇的事情不断出现,不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虽然也有偷懒的时候,但这些事情总是激励着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