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青海是哪个省(青海属于甘肃吗)

祁连山以南的青海和海北藏族自治州嵌入其中。

在青海湖边,六月和七月正是最美的季节,沙鸥季翔和裸鲤逆流而上。

6月8日,Xi总书记视察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他首先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听取了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介绍。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财富。”编织青海的生态画卷,是年子总书记在这里的叮咛。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Xi·金平访问青海。8日下午,Xi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仙女湾,了解加强青海省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焕池摄

《鱼鸟》画卷——

一条尾鱼的“生态循环游”见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如何保护这条“救命鱼”?

黄育又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物种,是维持“水-鱼-鸟-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

6月,气温回升,迎来了青海湖黄育的迁徙季节。成千上万的黄鱼从青海湖出发,开始了它们的“生态循环之旅”逆流而上,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

20世纪60年代,面对饥荒,黄育成为青海人的“救命鱼”,成为“以粮充饥”。然而,大量捕捞导致黄鱼资源迅速减少,一度达到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点。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黄鱼资源的减少直接威胁到鸟类的迁徙、繁殖和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为了保护这条“救命鱼”,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措施被付诸实践,如封湖养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聚集科技力量等。

1982年青海湖开始实施禁渔,2011年第五次封湖养鱼,历时10年,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现在,青海省已经拉开了第六次封湖养鱼的帷幕。

在第五次封湖养鱼期间,青海新建成的黄育救助中心建立了两个恒温循环水育苗工厂,在哈尔吉尔河、刘莎河、泉济河修建了7条溢流堰式过鱼通道…经过多年的努力,黄育增加了,鸟类繁盛了,生态系统也趋于良性循环。

黄育移民通道。冯江摄

水鸟是青海湖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根据2020年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青海湖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水鸟由69种增加到95种,成为我国候鸟最集中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Xi金平一贯关心的问题。2020年9月30日,Xi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携手推进生物多样性管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重大保护工程,增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之前去看三江源和祁连山,这次来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态文明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必须建设青海生态文明,保护生态资源,实施国家生态战略,建设国家公园。”Xi金平说,这次青海之行。

在仙女湾畔,Xi金平指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成果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要实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系试点经验,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涵养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黄鱼资源储量比保护前增加38倍,达到原储量的29.1%。在河道空上,有许多水鸟在盘旋,成千上万的褐头鸟、钓鱼鸥和鸬鹚在湖的周围盘旋。“鱼鸟”共生的美好图景,见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洄游黄鱼和水鸟。高山照片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当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西宁联合举办2021年第六个五年环境日全国家园活动。距离西宁约180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支部会场在当地开展了黄鱼增殖放流活动,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向刘莎河放流了50万条黄鱼。

在今天的青海湖,水鸟的记录不断刷新,黄鱼的种群迅速恢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形成青海湖良好的生态平衡体系。

“山水”画卷——

深化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青海湖还山河还湖。

如何在世界屋脊保护地球生态?

青海湖不仅是水、鸟、鱼共存的生态天堂,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青海湖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和水气循环过程与祁连山的冰川、森林、草原、湿地等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形成生态系统,对防止西部地区荒漠化向东扩散,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西部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自然屏障和调节作用。

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出现了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2021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Xi·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Xi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在于生态,最大的潜力在于生态”。

2021年3月7日,Xi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可持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保护“中国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二次考察青海期间,Xi金平听取祁连山、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并现场“验收”青海生态景观答卷-

森林“绿”——胡亥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

2005年以来,青海有针对性地采取封育、禁牧、轮牧、人工种草、水环境治理等综合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环湖地区为重点,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8.62万亩。

如今,沙地、裸地、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湿地、草地、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

湖水“清澈”——青海湖不断“长大”“长高”。15年来,青海湖水位上涨3.65米,水域面积增加344.31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积恢复到60年代水平。

青海湖。人民网甘海琼摄

“十三五”期间,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先后建成共和县道塘河镇、黑马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改善了青海湖重点镇村生活污水直排的突出问题。2010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

“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大国’。有必要牢固树立Lucid水域和郁郁葱葱的山脉是无价资产的理念,有效保护地球世界生态的屋顶。”6月9日上午,Xi金平在听取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雪山冰川、河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质荒漠等生态治理和修复。,全面推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今天的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示范省,保护高原的景观和植被。

“人文”画卷——

要“保值”“增值”,建设“大生态旅游园”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多彩的民族风情,中国最美的湖泊、高原的“蓝宝石”青海湖,处处展现着生态之美,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

环湖公路旅行,骑自行车,徒步旅行…有山,有水,有鸟,有鱼。依托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生态旅游是备受游客青睐的新业态。

面对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如何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中“两条腿走路”

过去,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在沙岛核心区留下痕迹,对商业发展造成生态破坏。

2017年8月29日起,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关闭青海湖北岸沙岛景区,停止一切旅游活动,关闭沙岛景区。景区内的栈道、公厕、观景台等设施已经消失,沙岛正逐渐成为“绿岛”。

“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青海湖限制了旅游商业活动,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吸引了许多游客。

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青海湖旅游人数达54.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623.83万元。自6月以来,每天有7000多名游客参观青海湖。

为全面建设生态青海湖,努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与国内600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青海湖控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国斌告诉记者,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生态保护,注重生态管理和保护。通过生态展示和生态体验,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2020年,青海省文化旅游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06万人,5.4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如何打造“大生态旅游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今年两会期间,Xi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让青山绿水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

2021年6月,游客游览青海湖二郎涧景区。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在青海考察期间,Xi金平指出,要立足高原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目的地。

“总书记这次专程来青海湖,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决心和信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表示,青海湖在生物多样性、国家代表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具备建设国家公园的能力。

现在,三江源、祁连山(青海地区)国家公园体系试点项目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2021年5月初,《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也通过了国家级专家权威论证。今天的青海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