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基础物理学的领军人物。
- 祖国科学家的救星。
- 国际关系纽带。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前段时间,一条名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去世”的微博消息风靡网络,引来不少网友讨论。经证实,此消息只是某博主在微博发布的一则谣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杨振宁教授身体健康,没有任何问题。这让网友和杨振宁教授的崇拜者大大松了一口气。
作为世界物理学的领军人物和中国科学界的顶尖科学家,杨振宁在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无法用语言来评论。虽然他身上有很多争议和疑惑,但他身上的“瑕疵并不隐藏”,这掩盖不了他“伟大科学家”身上闪耀的光芒。
甚至有人评论,即使是发现黑洞深圳生命网的霍金,如果只谈物理方面的学术成就,也会比他逊色三分。那么,杨教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呢?
基础物理学的领军人物。
说起杨振宁,难免会提到另一个名字,邓稼先。与杨振宁的诸多争议相比,邓稼先教授是公认的伟大的爱国科学家。放弃美国的优待,冒着生命危险去新中国建设的事迹,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而最让人心痛的是,邓稼先是“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为中国氢弹和原子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这些耀眼的光环是杨振宁望尘莫及的,所以很多人说杨振宁今天的崇高地位只是因为长寿带来的好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把邓稼先和杨振宁放在一起比较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虽然他们都是物理学家,围绕着各种计算和实验,但他们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邓稼先学的是应用物理,重点是“应用”二字。该学科重视知识理论的转化,旨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比如我们今天熟知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都属于应用物理领域。
通俗地说,应用物理就是“学得快,用得快”。只要你有天赋,愿意努力,学习成绩相对容易。
然而,杨振宁的领域与应用物理学完全不同,应用物理学是一个漫长而抽象的领域,他的研究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科学。
而且,与应用物理人才辈出的场景相比,基础物理可以说是人才衰落、发展缓慢的特征。距离它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中的最后辉煌成就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所以,杨振宁说杨振宁的成就不是不足,而是巨人的肩膀太高太宽,挡住了他。
即便如此,杨振宁从未放弃对基础物理的研究。回国后,他积极组建相关研究团队和学术中心,想把自己的一生都传授给祖国更年轻更有活力的一代人。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都是在杨振宁教授的推动下成立的,都为中国物理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杨振宁入驻清华并成立研究中心之前,清华大学的物理专业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然而,杨振宁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迅速提高了清华物理专业的整体水平,使其与世界顶尖大学相媲美。
甚至为了支持和鼓励研究中心的发展,杨振宁把自己在清华大学挣来的几百万年薪全部还给学校,为的就是让这些国家未来的希望更好的发展起来。这样的远见和心胸,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2017年夏天,用了几十年美国国籍的杨振宁终于如愿以偿,成功以“中国人”的身份站在演讲厅,面向世界,不再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顶着“美籍华人”的帽子感到羞耻。
可以说,杨振宁在基础物理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在教书育人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为今天中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祖国科学家的救星。
虽然杨振宁在2017年恢复了中国国籍,但他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正经历一场灾难,大量科学家和文学作品遭到迫害。就连“两弹一星”创始人邓稼先,也被秘密囚禁在中国西北某处。
当时,杨振宁从美国回来,再次踏上了这个熟悉的故土。可以说,他的感情是复杂的,尤其是对以前的朋友和亲戚。回国后不久,他向好友邓稼先求婚,20多年没见面。
我没想到他会犯错。这个请求正好让周总理知道邓稼先被秘密关押,于是立即派人把他带回北京,救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邓稼先的这件事似乎给杨振宁带来了启发。既然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自己,我们能不能帮助这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科学家,让他们回归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每次回到中国,他都会要求采访几位科学家,政府也欣然同意。在他们见面之后,这些科学家会受到特别的关注,不仅能够恢复原来的职位,还能享受到一些以前没有享受过的优待。
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杨振宁让许多科学家重新看到了光明。虽然他本人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在中国从事那些直接为国家发展注入力量的学术建设,但他也通过曲线救国的方法为祖国建设保存了大量的人才,可以算是从侧面帮助了国家的发展。这个功劳不应该被抹去和忘记。
也许他没有像邓稼先那样放弃生死,毅然回归祖国,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也没有为国家做多少贡献。但是“身在,身在汉”,即使不能报效国家,也可以像那样用心回报。作为美国的国籍,但血脉依然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况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得到周总理的钦佩和尊重,得到邓稼先等其他科学家的真挚友谊,足以说明的性格绝不是一个“爱名利,却不放弃财富”的人。他内心也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否则他回国后永远不会得到这样的礼遇和优待。
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被中国使用,也不全是献给美国的。俗话说:“音乐没有国界,科学也没有国界。”他留在美国不是为了美国的建设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成果,回馈整个世界,回馈全人类。这是他作为科学家的成就。
世界上既有狭义相对论,也有广义相对论,所以爱国主义的定义不能完全流于表面。你可以托付全部身心,也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心中有大爱大我,就是爱国奉献。
国际关系纽带。
除了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帮助陷入困境的科学家摆脱困境之外,杨振宁还在改善中美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纽带作用。
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中美关系可以说是同舟共济。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还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孤立中国,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设置各种障碍。
在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杨振宁以自己的方式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增添了巨大助力。
首先是对中国71年的访问。尼克松离开中国一周后,杨振宁踏上了回国之路。这在目前看来似乎不多,但在当时两国关系还很紧张的情况下,杨振宁此行打消了其他华侨回国的疑虑,加速了中美两国外交坚冰的融化进程。
此后,杨振宁多次往返于美国、中国和香港之间。他利用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帮助中国学者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活动经费和资助,使中美学术交流更加顺畅,大大改善了两国相互仇视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美国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他的文章和演讲,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了解了中国大陆的精神面貌,对中国的偏见也逐渐减少。
当他受到中国政要的接见时,也会一一讲述自己在美国等国家的所见所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宝贵的经验。
虽然杨振宁的四次活动和不懈努力没有取得震惊世界的重大成果,但这是一场美好的春雨,使事情变得湿润和平静,并以微妙的方式促进了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的进步和改善。
如今,年近百岁的杨振宁依然为中美关系伤透了心。在去年秋天中美联合举办的安徽大学纽约西施学院落成典礼上,杨振宁还通过视频演讲的方式,对中美两国的现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他指出,中美关系要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保持良好深入发展态势。如果中美关系因为冲突而破裂,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也将是全人类的灾难。所以,中美关系除了合作没有别的路可走。
字字珠玑,句句有理,这不仅是杨振宁作为科学家和中国人的心声,也是他作为世界人民一员的肺腑之言。中美之间,和平对双方都有利,而战斗对双方都不利。这是他几十年来努力改善两国关系的初衷。他不仅要对中国和美国负责,还要对世界人民负责。
一路上,有嘲笑,也有轻蔑。甚至在他回国后,也有人说他是“回乡养老”。但是,当一个人在的成就达到杨振宁的高度,他还会在乎去哪里养老吗?即使对于老年人来说,奋斗几辈子恐怕也比很多人的贡献更重要。说到底,离开故土很难,他想为中国做最后的努力。
“老人正蹲着瞄准千里;烈士在暮年长大。”这也许是杨振宁最好的写照。虽然他的身体已经衰老,但他的思想和意识仍然充满活力,对中国的建设充满热情。
虽然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令人钦佩,但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并不十分逊色,甚至在外交关系、学术推广和中外交流等领域都是如此。
但今天,面对这样一位中国进步道路上的伟大科学家和建设者,我们看到的只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流言蜚语,只有他生活中的琐事。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他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也没有想过他的决定背后的深刻含义。
带着恶意去猜测别人,率先占领道德制高点,似乎是我们今天的习惯。不管对象是谁,我们总能发现一堆错误,挑出无数的毛病。
可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连圣人都经不起这样的挖掘。至于杨振宁,你不能理解和不同意他的个人生活,但你不能判断他的性格和他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
个人的进步和国家的进步,都是由于互相取长补短,善于自省。如果我们今天失去了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这个民族未来的活力会有多大?
唱杨振宁,赞美杨振宁,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他做这些贡献的目的。如何从他的事迹中学习,找到优秀的品格供我们学习才是目的。
“国家失败,民族兴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和一面旗帜,更需要我们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去实践和完成,这才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