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因为一堂课,我遇到了自己的“光”
- 要好学,只为心中的“光”。
- 补上短板,让心中的“光”更亮。
昆虫标本制作(如何简单制作昆虫标本)
你对自然界的昆虫了解多少?如果回答不了,可以问问这位从小对昆虫充满好奇,11岁就开始制作昆虫标本的“专家”——重庆师范大学2019级森林保护专业熊浩洋。他中学时制作了800多种昆虫标本,大一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大学期间,他一边研究昆虫,一边拓展研究领域,编辑了《石崇校园植物图鉴》一书。现在他已经积累了300多种植物图画书。这一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科普青年”的世界。
因为一堂课,我遇到了自己的“光”
熊浩洋从小就对昆虫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为了研究昆虫,他通过互联网自学。11岁时,他开始收集和制作昆虫标本。有时候,为了采集到好的昆虫标本,熊浩洋甚至会在家人的陪同下,在深山老林里待上半个月采集昆虫。16岁那年,他收集并制作了800多种昆虫标本,有些标本很罕见,但正是因为一堂科普课,熊浩洋才真正把研究昆虫当成了一种责任。
2019年6月,刚刚高考完的熊浩洋来到一所小学,上了一堂科普课,讲解昆虫知识。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光”。那时,有一个孩子在教室里跳舞。熊浩洋为自己的语言魅力窃喜,但和班主任交流后得知,跳舞的孩子智商只有两岁。下课后,熊浩洋一个人带他去花园,观察蝴蝶采蜜,蜻蜓随他飞翔,听歌声。
到下午课结束,刚走出教室的熊浩洋被孩子抱住,手里塞了一张纸。纸上是他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背面画了一个爱心。熊浩洋低头看着他。他含糊地打着手势,说一定再联系。看着他眼中的光芒,熊浩洋被深深打动了,一个信念突然凝聚在他的胸中:我要让这光芒更明亮!我会尽我所能进行自然的科普,走进每个人的身边!
高考期间,为了学习昆虫专业知识,熊浩洋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热门专业,毅然来到重师,选择了与昆虫密切相关的护林专业。
要好学,只为心中的“光”。
确定了目标,也确定了方向。为了让我们对昆虫的了解更加深入和专业,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后,熊浩洋每一节课都非常认真。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他也及时整理复习。因为这份努力,他在大一期末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个人奖学金。
熊浩洋还加入了昆虫爱好者协会,组建了科普团队。一年时间里,他们深入南山植物园、重庆昆虫学会、重庆师范大学附中、杨家坪社区、汤芳社区等多个机关、团体、中小学、社区,累计开展公益昆虫课堂活动30余次,让昆虫知识走进了千人千面的世界。
为了加深对自然界知识的理解,在生命科学院院长、昆虫学专家陈斌教授的支持下,熊浩洋结合实践加深了对昆虫知识的理解。他跟随科考队去过金佛山、银条岭等十多个自然保护区。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它们穿梭在密林中取样,有时在烈日下的山腰上探察地形,有的伴着星星空用灯诱法采集…熊浩洋的脚因为鞋子湿透而发白,后背因为暴晒而发紫…野外研究条件艰苦,但返校后,等待他的样本分析并不容易。
终于在大一第一学期,熊浩洋的第一篇论文《大巴山区天牛科昆虫分类及区系分析》发表了。
2018年,熊浩洋利用业余时间,从征求赞助到材料准备,从资料撰写到人员安排,策划举办了110个日夜的“昆虫保卫战”系列展览活动,带领合作伙伴在成都景荣国际广场等地举办昆虫标本展览和讲座,累计接待超过5000人次。因此,熊浩洋和昆虫的故事被中国网、中国少年儿童报、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报纸报道了近十次。
补上短板,让心中的“光”更亮。
在户外科普中,每当我们谈到昆虫,熊浩洋总是和侃侃侃侃而谈,但谈到植物领域,他往往无言以对。为了弥补植物方面的短板,拓宽科普受众,熊浩洋开始涉足植物领域。
植物远离昆虫,不好学。熊浩洋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从2019年11月开始,他平均每周花十个小时记录校园植物,拿起放大镜,对照参考书,仔细对照表格。好事多磨。最后,熊浩洋以卷子满分,总分97分的成绩完成了植物学课程。同时,由他主编的《石崇校园植物图鉴》也正式完成了第一版的全部编纂工作。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从最开始的七八种植物,逐渐积累到三百多种。
“每一代人都有长征,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为了让科普知识走进世界,走进每个人的身边,熊浩洋迈出了第一步。谈及未来,他说,“我将继续做一只追逐光明的蝴蝶,在科普的道路上承载我的意志并坚持下去,镌刻我勇往直前的勇气,用我所学展现我年轻一代在自然科学和教育领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