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ruptor框架和线程池有什么区别?
Disruptor框架是一个高性能的异步处理框架,或者可以认为是最快的消息框架(轻量的JMS),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观察者模式的实现,或者事件监听模式的实现。
线程池是一种多线程处理形式,处理过程中将任务添加到队列,然后在创建线程后自动启动这些任务。线程池线程都是后台线程。每个线程都使用默认的堆栈大小,以默认的优先级运行,并处于多线程单元中。
生产环境ulimit设置多大合理?
在/etc/profile 的最后面添加ulimit -s unlimited 保存,source /etc/profile使修改文件生效
linux查看修改线程默认栈空间大小 :ulimit -s
1、通过命令 ulimit -s 查看linux的默认栈空间大小,默认情况下 为10240 即10M
2、通过命令 ulimit -s 设置大小值 临时改变栈空间大小:ulimit -s , 即修改为100M
3、可以在/etc/rc.local 内 加入 ulimit -s 则可以开机就设置栈空间大小
4、在/etc/security/limits.conf 中也可以改变栈空间大小:
#
* soft stack
重新登录,执行ulimit -s 即可看到改为 即100M
cpu线程信息必须保存在什么中?
当进程由执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时,CPU线程信息必须被保存在PCB中。
CPU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与数据必须都存放在内存储器中,内存有堆内存,和栈内存。CPU可以直接访问内存数据,硬盘数据必须导到内存才能被使用!CPU–>内存–>硬盘。外部存储器上的数据会在需要的时候读入内存。
golang线程池原理?
golang线程池属于对象池.所有对象池都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复用对象.那么线程池的最
重要的特征也就是最大程度利用线程.
首先,创建线程本身需要额外(相对于执行任务而必须的资源)的开销.
作业系统在每创建一个线程时,至少需要创建以下资源:
(1) 线程内核对象:用于对线程上下文的管理.
(2) 用户模式执行栈.
(3) 内核模式执行栈.
这些资源被线程占有后作业系统和用户都无法使用.
相反的过程,销毁线程需要回收资源,也需要一定开销.
其次,过多的线程将导致过度的切换.线程切换带来的性能更是不可估量.系统完成线程切换要经过以下过程:
(1) 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
(2) 将cpu寄存器的值保存到当前线程的内核对象中.
(3)打开一个自旋锁,根据调度策略决定下一个要执行的线程.释放自旋锁,如果要执行的线程不是同一进
程中的线程,还需要切换虚拟内存等进程环境.
(4) 将要执行的线程的内核对象的值写到cpu寄存器中.
(5) 切换到用户模式执行新线程的执行逻辑.
所以线程池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创建和切换线程的额外开销,利用已经的线程多次循环执行多个任务从而提
高系统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