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模式图(从血液循环来理解中医)

血液循环模式图(从血液循环看中医)

在中医的概念里,心主血脉,肝藏血,脾主血脉,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等等。所有这些器官都与血液有关。但是心脏在血液里的“主”是什么意思?“统”在调理脾血中是什么意思?“藏”在肝血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三个器官与血液的关系如此密切?

看看血液是如何在体内循环的:

心脏的血液经过脾胃和小肠、大肠后,从门静脉储存在肝脏,再回到心脏。

主心和血

苏文五脏六腑代章:“血皆属心。”《苏文·魏论》:“心主身体之血。”

这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心脏是一个动力泵,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当运动激烈时,心脏加速泵送,以便将更多的血液营养送到四肢进行剧烈的操作。

然而,有时心脏泵血的强度增加并不是因为剧烈运动,而是因为一些血管堵塞,导致身体外围毛细血管供血不足。此时心脏误以为身体的外周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和营养,所以会增加血液的泵压。这是高血压。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淤血受阻的地方血管就会破裂出血,导致中风。

所以中医在治疗很多高血压中风的时候,用的是疏通经络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西医则是降低心脏均匀泵血的动力,长期服药,导致心脏出现问题,比如心力衰竭。

脾调血

调理脾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为气血之源;第二,脾气控制血管中的血液而不溢出。

是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从上图可以看出,食物经胃分解后进入十二指肠和小肠,其中的营养物质和体液通过胃肠系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再回到肝和心脏,所以脾胃是血液的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脾并不仅仅指解剖上的脾。中医的脾更多的是指吸收和运化的功能。这种吸收功能很大一部分是由小肠和大肠完成的,但吸收的营养物质是由脾脏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两个渠道运输:一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二是通过三焦网络。所以《内经》说“三焦,谁的元气不同”,那么谁是正焦呢?是血。

脾主血

这里的脾主血,通俗地说就是脾负责掌管血管,防止管道泄漏。

如果脾气虚弱,气不摄血,则血溢脉外,即所谓“脾不摄血”,可出现鼻出血、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图汤治疗脾虚血虚。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出血都是因为脾虚,有些出血是因为内热或高血压。

肝藏血

《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苏文·代五脏》也说:“故人血在肝,肝受血能见;脚受血能走,手掌受血能抱,手指受血能拍。”

从血液循环系统图可以看出,脾、胃、肠系统的血液全部留回肝脏。人体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脏、脾脏等器官中。一旦失血或体力活动增加,这些储存的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肝脏储存血液,调节身体需要的血液量。

如果肝脏不储血,那么进入人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就会增多,局部血压升高,容易引起局部出血。

比如很多人突然生气就容易中风。那是因为当你生气的时候,储存在肝脏的血液会多流出很多,一下子把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血压升高,而你身体的其他组织并不需要很多血液,你的头部离心脏比较近,所以很多血液会先冲到你的头部,所以你生气的时候脸会变红。如果血压再升高,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导致脑出血和中风。

另外,从血液循环系统可以看出,肝与胃相关,肝与脾相关,肝与心相关,肝与大肠和小肠相关,肺与心相关,心与其他所有器官相关。所以,五脏六腑是普遍联系和整合的,而这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是血液。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