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的意思(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意思)逝者如斯夫(逝者已逝,逝者如斯夫)
女儿小彤10岁,小学四年级。她没有时间观念。比如最近,她爱上了动画片,一放学就打开了电视。有时候我对她说:“小彤,我跟你说过多少次放学后要做作业?我怎么知道怎么看电视?”小彤总是不耐烦地说:“好,好,我看完就写这一集。”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说:“遇到难题,要写得很晚。快去写吧。真是不听话!”“哦,一会儿就完了!”我也很不耐烦:“我每次都会在短时间内看完。我再给你10分钟。如果超过10分钟,试试看,敢不敢再看。”10分钟后,小彤从沙发上站起来,慢慢悠悠地走近电视,故意发出拖鞋在地板上“刮擦”的声音,由此表明电视应该关掉了,但他的眼睛并没有工作,也没有离开电视的迹象。我一怒之下冲出厨房,冲她吼道:“你看了10分钟了。你再看我,我就对你无礼!”小彤看到我的样子有点害怕。他关了电视磨蹭着,嘴里嘀咕着:“每天,你知道怎么赶时间!”“有问题可以用手机查!”比如今天早上小彤睡懒觉的时候,我叫她起床,她没有起床。我也很生她的气。
她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穿衣洗脸都不太慢,吃饭做作业都太慢……我因为这个打了她很多次,但是我真的不想打她,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时候,妈妈总是打我和弟弟。当时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打孩子了,但是我现在正在成为我的妈妈,我讨厌我现在的状态。我该怎么办?
[分析和解决方案]
以小彤的家庭为例,是否也有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子?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总是这样,要么拖拖拉拉,要么毫无章法。随之而来的是父母的情绪,逐渐从假怒升级为真怒。它以平静开始,以刺耳的话语和眼神结束。
父母发现了吗?现代社会,很多错过了时间的东西又可以找回来,比如直播课程回放,电脑和手机的存储功能,以及其他错过饭后可以吃的食物,甚至更好,这些都在潜意识里扼杀了孩子对时间的紧迫感。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往往会感到无奈,反复感叹孩子永远认不出时间的特性: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失去了就彻底失去了。《论语》第十七章有句话,子在四川说:“逝者如斯夫!不要熬夜。”孔子在河边感慨地说:“世间万物,都如过眼云烟!它毫不犹豫地前进,但也昼夜不停地运转。”大多数学者把这段话解读为: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此外,《论语·阳货》第一章说:“日月无光,岁月不在我。”确实如孔子所说,光阴似箭,岁月不等人。
父母应该怎么做?
三点建议:
建议一:合理安排居家时间。
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自从他们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每天早上就像在家打架一样。他们不仅要忙着上班前的洗漱穿衣和早餐,还要不断督促孩子“快点起床,不然不起床就迟到了”“能不能别磨蹭了,快点吃饭”“衣服穿反了”“系鞋带”…当我妈每天对着顶喊,但没用,她就倒霉了。孩子上学的时候,拖延更是让人无法忍受。比如小童光看电视不做作业的情况,简直就是在挑战妈妈的耐力极限。更有甚者,一些妈妈在“工作不顺利或者夫妻之间有矛盾”的刺激下,依然歇斯底里、失控。家长要知道空洞的轰鸣声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还让家庭气氛更加紧张,根本没有提升孩子的时间观念。
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个闹钟,教宝宝知道时间。先说这个:“孙爸爸已经进了小房间,叫你起床,洗脸,刷牙。”或者用轻音乐叫醒宝宝。显然,这样做,宝宝早上会感觉好一些。再次提醒他,“我们7点吃早饭吧。”7点闹钟响的时候,指着闹钟对宝宝说;“看,现在7点了。我们吃早餐吧。”吃完后,对宝宝说:“10分钟就7点半了。爸爸(妈妈)会带你去幼儿园,给你10分钟收拾。”定好闹钟,告诉宝宝:“看,7点半了,我们该走了。”再过几天,宝宝就会对时间有一定的了解了。当闹钟响时,他准备开始。如果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什么事情都需要家长督促和提醒,那么上了学之后,他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Ti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拖延症迟到了。我和爸爸意识到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和小提一起安排了每天在家的时间,简单的分配了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比如什么时候玩玩具,多长时间看绘本,晚饭前和同学校的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九点左右睡觉等。
立法者总是比那些被迫守法的人更守法。上学后,我们特意让她自己制定时间表,她的时间分配也比较详细,比如放学后4: 30到5: 30弹钢琴;五点半吃饭,然后做作业;7: 30-8: 00,下楼散步或练习舞蹈基本功;8: 30左右洗;九点半前上床睡觉。她还设置闹钟。
整个小学,小提每天早上听着闹钟起床,穿好衣服,洗脸刷牙,晚饭后和爸爸一起出去上学,下午放学后走路回家。她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弹钢琴,晚饭后她坐在书桌前做作业。三年级后,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小提总是在写作业前复习基础知识,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上看课外书、做手工、画画,或者和我们聊天。另外,我们每天尽量抽出半个多小时。我们一家人出去散步,按压腿,练舞蹈基本功,最晚9: 30休息。小提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独立安排得井井有条,充实、轻松、高效。
建议2:给孩子独立管理时间的机会。
当一个孩子管理他的时间时,他实际上是在学习管理他的生活。纵观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人无一例外都特别擅长时间管理。
孩子要想从小就有独立管理时间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前提是他必须有自己能控制的时间。如果孩子的时间被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各种班级占据,孩子只能被动地服从安排,根本无法学会管理时间。当他遇到问题时,很难理性思考,独立解决。在时间分配方面,我也不知道轻重缓急和自律。所以家长的做法是,从小就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为孩子精心挑选兴趣班,避免出现“孩子今天明明画得很好,你却羡慕别的孩子的孩子弹钢琴,所以明天就让他们去学钢琴”的现象。放学后,写作业、看书、玩手机和看电视的时间都是由孩子们安排的。当然,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计划这些方面的时间。我们还必须渗透这两点:一是让孩子记录时间,知道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第二,让孩子刻意感知时间的长短,以及学习10分钟和15分钟有多长。
建议三:培养孩子守时。
守时是社交礼仪中的一种礼貌、一种修养和必要的行为准则。一个守时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基本尊重,成为在团队中可靠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儿童在童年养成的习惯在成年后很难改变。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因此,父母应该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守时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合理作息,从生活中培养时间观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监督他们长期执行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和相应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以及做某事需要多长时间。遇到困难的事情,比如在学校举办演讲比赛,家长要引导孩子根据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和特点提前制定策略,提高效率。
2.故事开头,告诉孩子不守时有很多坏处。家长可以找一些与守时相关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不守时造成伤害的故事。
3.对时间要求严格,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如果父母平时能严格按时,因耽误事提前告知,并请求对方谅解,孩子就会跟着父母信守承诺,学会守时守信。
读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智慧:好老师》一书如期与大家见面。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知秋·国学养儿》。谢谢大家!